相关试卷

  • 1、最高人民法院规定,除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几种情况,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文书须在网上公布。公布生效判决文书有利于(  )

    ①推进公正司法 
    ②维护人民权益

    ③消除违法犯罪 
    ④扩大法院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法律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解决好材料中的问题。

  • 3、中国自古就有“身正为范”的传统。“其身正,不令而行”,官员对于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这部分人,就抓住了推进全民守法的“牛鼻子”。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推进全民守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 B、推进全民守法,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推进全民守法,不断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 D、推进全民守法,需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需要(  ) 

    ①全国人大领导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②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供制度保障

    ④相关部门开展社会普法宣传,增进社会共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在热播电视剧《底线》中,一场“校园欺凌”案倍受师生关注。“校园欺凌”的出现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伤害。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①人大科学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合理配置权力与责任 
    ②社区加大宣传,通过教育引导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③法官走进校园,代表法律监督机关作案例分享讲座 
    ④警察加强执法,坚持依法执政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失信黑名单制度正式出台。今后,利用网络舆论监督等工作便利进行敲诈勒索、社会法人单位或个人利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传播谣言虚假信息等五种严重违规情形纳入失信黑名单。这警示我们,公民行使监督权应(  )

    ①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理性地、有序地行使监督权

    ④坚持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的简称。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反公序良俗”,“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  )

    ①法律和道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主体活动

    ②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③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 
    ④道德法制化是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根本渠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全民守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  )

    ①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构建省、市县、乡镇三级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 
    ③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 
    ④利用普法方式及载体多元化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国家发改委、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民用航空器的通知》,对旅客违法失信行为和其他领域的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责任人进行限制。此举对于全民守法的意义在于(  )

    ①促使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②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 
    ③促使严重违法失信人员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④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提升政府履职的公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刘某被拘原因是(  )

    ①没有通过合法手段,理性进行维权

    ②在行使权利时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③没有做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④公民的权利比义务更为重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1、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施行,该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回应社会关切,做好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保障。贯彻实施该法需要(  )

    ①执法机关加强监督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②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监察权,覆盖全程全链条

    ③社会开展尊法学法宣传,增进社会共识

    ④充分发挥法律教化作用,规范企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为预防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发生,人民检察院持续推进法治进校园工作,维护校园安全,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犯罪。法治进校园(  )

    ①是加强文化宣传的需要 
    ②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 
    ③能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发生 
    ④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3、全民守法,就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下列属于公民应履行的义务的是(  )

    ①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②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④听证会参与决策,拓宽民主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彰显了执法司法部门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的决心,坚定了全社会打击网络暴力的信心。

    材料二  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涉及信息发布审核到监测预警,从举报救助到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网络平台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主体责任等。

    素材三  我国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对遏制网络暴力也作出相关规定;近年来,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制度,不断扎紧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篱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有人说,遏制网络暴力,不断扎紧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篱笆,关键在于推进科学立法。请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 15、食品“知假买假”能否“退一赔十”?2023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个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回应这一争论已久的话题。以下为其中两则案例:

    案例1郭某向某经营部两次购买某品牌白酒共付款22097元。后郭某怀疑其购买的白酒为假酒,遂向管理部门举报。经查实为经营者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郭某起诉某经营部,要求退还购酒款并支付赔偿金。法院审理认为,郭某购买的白酒属于生活消费需要,其请求支付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应予支持,故判决某经营部退还郭某货款22097元并支付郭某赔偿金220970元,坚持了把维护食品安全作为处理食品案例的首要价值取向。

    案例2沙某首单购买30盒饼干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短期内多次追加购买共计200盒,要求经营者“退一赔十”,而法院综合考量案涉饼干的保质期、普通消费者通常的生活消费习惯等因素,认定沙某的加购行为超出正常的生活消费所需,仅以首单30盒饼干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基数,其余部分超出合理生活消费需要,不予支持。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人民法院为什么对上述两则案例在给予惩罚性赔偿时作出了不同的判决结果。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首违不罚”是指对首次发生的情节轻微、能够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部分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可以说,“首违不罚”等于给初次违法者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彰显执法人性化。 但是“首违不罚”也是有范围的,对于“零容忍”的违法行为,要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

    2023年9月12日上午,民警将未戴头盔的市民拦下,对其进行劝导教育。“骑电动车戴头盔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你骑车还带着孩子,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会非常严重。”“家里有头盔,送孩子上学快迟到了,忘了戴了。”这位女士连忙解释道。 交警通过提醒、劝导、教育的“柔性执法”,对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驾乘人员进行现场查纠。

    执法工作的目的并非“为罚而罚”,若能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让当事人体会到温情和体恤,不仅能给执法工作带来更多的温度,也会让社会治理更加容易。行政执法应有“尺度”,有“力度”,也应有“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中“严格执法”的知识,说明行政执法应如何实现有“尺度”,有“力度”,也有“温度”。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反间谍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简称反间谍法)于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施行。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会同七部门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起草工作,广泛听取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修订草案)》。2023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该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是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

    本次修改反间谍法遵循以下思路和原则: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中央对反间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更好维护国家安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行反间谍法实施中存在的“间谍行为”概念不清晰、安全防范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赋权不足等重点、难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三是兼顾赋权与限权,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四是注重系统观念。立足我国反间谍工作实践,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加强相关法律衔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反间谍法律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立法的知识,谈谈对我国修改反间谍法的认识。

  • 18、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近年来,宠物伤人事件频发。2023年10月16日,邓某带女儿唐某在小区楼下行走时遭黑犬攻击。此次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于城市养犬乱象以及管理缺失问题的讨论。针对治理城市养犬乱象(    )

    ①行政机关应尽快完善基本涉犬法律,细化养犬条例

    ②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清查养犬违法违规行为

    ③司法机关应拓宽投诉举报渠道,便于监管违规养犬行为

    ④应加强文明养犬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今年的重点活动安排包括:司法部支持教育部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宪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及系列讲座农业农村部、司法部在江苏省常熟市举办“宪法进农村”主场活动

    ……

    从上述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全国人大领导宪法宣传系列活动的开展 B、宪法宣传周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C、各部门协同合作让宪法宣传活动精彩呈“宪” D、司法部在宪法宣传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上一页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