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小学课本对日出的描述:东方露出鱼肚白,接着出现微蓝,淡黄,粉红,太阳升起了,天上一片红色,金黄。然而,江西三清山的日出没有从鱼肚白到金黄的过程。原来,小学课本描述的是平原地区无云、无风时日出的色彩变化情况。这说明(    )
    A、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需要深化为理性认识 C、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种圆圈式循环运动 D、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善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
  •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这一新发现印证了(   )

    ①不断发现真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之前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被推翻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较高级别高校考研到较低级别高校深造的一种现象。在世俗观念里,“向下”考研被视为没出息甚至失败行为,但有的人认为冲着较低级别高校的特色专业去无可厚非,还有人认为这是尊重个性发展的明智之选⋯⋯人们对“逆向考研”看法不一的原因可能是(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限于具体实践水平

    ②认识和发展真理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③立场观点的不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

    ④不同人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漫画《朝令夕改》(作者:蒋跃新)对政府工作的启示是(    )

    ①认识有反复性,政策发布要经历多次反复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

    ③实践决定认识,政策发布需要充分调研

    ④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决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矮星系是光度最弱的一类星系,其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中国天文学家主导、来自全球近20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在观测中首次发现了矮星系在星系团致密环境中被瓦解剥离并逐渐演化为超致密矮星系的完整过程,揭示了困扰天文学家许久的超致密矮星系起源之谜。由此可见(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科学研究的目的

    ④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不断积累更多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A、立是肯定,破是否定,要坚持辩证否定观 B、真理是具体的,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D、立和破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
  • 7、下列选项与漫画(作者:何青云)寓意相符的是(   )

    A、人们应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 B、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没有实际意义 C、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D、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 8、2022年10月,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发现了史上最亮伽马暴GRB221009A。一年后,科学家精确测量了它的高能辐射能谱,该结果挑战了传统的伽马暴余辉的标准辐射模型,揭示出宇宙背景光在红外波段强度低于预期。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   )

    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②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④完成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20年前,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成为美好的现实。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接力奔赴星辰大海。这些发展成就表明(   )

    ①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1、如图漫画告诉我们(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特征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D、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 12、如果有朋友告诉你,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别着急笑话他的中学物理没学好。事实上,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声音的确可以在极短距离的真空内传播。2023年7月14日,来自芬兰的两位物理学家ZhuoranGeng和IlariJ.Maasilta在《通讯-物理》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两块相距极近(大约100纳米)的氧化锌(ZnO)晶体材料之间,首次实现了声音在晶体之间极短的真空传播。也就是说,原来声音真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可见(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1952年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构想。1958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先后经历初步研究阶段、超前期研究阶段、规划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四个阶段,经过不断论证完善,仍存在一些现代科技水平无法克服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由此可见(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扩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只有反复研究才能获得真理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④人们的认识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曲《青花瓷》给我们描绘出了遥远又似眼前的浓浓“中国味”的青花瓷。清白色的醇釉,天蓝色的花纹,易碎的身躯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瓷器小小的身板中凝聚了先辈高超的技艺,练泥,制坯,上釉,釉下彩,釉上彩。简单的步骤循环多遍,凝聚了先辈们的心血,打造出了东方“美”,方才使得其久经风雨侵蚀弥久不衰,在让我们领略美的同时,得以让我们见证古人的智慧。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遥远又似眼前的感觉对立性寓于遥远又似眼前的青花瓷的统一属性中

    ②青花瓷炼制的系列步骤充分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青花瓷的“美”不外是移入我们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瓷器而已

    ④对青花瓷的正确认识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 )

    ①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③人民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④开放的理论,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终极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广东海洋大学组建成立海水稻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海水稻耐盐碱基因发掘与利用和品种选育实验,通过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海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    )

    ①人类能够克服和避免不利规律的作用        
    ②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实践的复杂性

    ③实践能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科技创新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花好月圆中秋日,人和家兴国庆节。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我国再掀旅游高峰。旅游途中,每个目的地都有独特的环境风貌和文化习俗,了解和适应不同的社会氛围,能够让我们拓展理念和认知的边界。旅行如同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课程,全新的目的地带来全新的认知,涵盖历史、文化和人文等全方位信息。旅途中,我们需要与不同的人互动,应对各种未知的境遇和挑战,所有行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琐事,都能够锤炼我们的意志和心性。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难得的假期里选择躲开出游的喧嚣,更中意来一次精神世界“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走进图书馆,捧起书本,利用假期闲暇给自己“充电”,沉浸在书香的海洋里,使假期别有一番风味。

    有人认为,“与其去景点看人山人海,不如在阅读中畅游书山学海”。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评析。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认识,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陕西蓝田上陈、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广东“南海1号”沉船……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向世界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百年考古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人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以至于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从而陷入“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的窘境。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对“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的观点加以批驳。

  • 20、阅读与思考第53页

    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

    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

上一页 1219 1220 1221 1222 12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