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国家领导人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下列属于这一方针内容的是( )
①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②公民有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近期,山东省佛教协会、省道教协会制定《教风建设两年行动方案(2022-2023年)》。该方案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树立法治观念,秉持以戒为师,全面从严治教,适应时代要求,勇于自我革新,自觉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新时代全省宗教工作,树立佛教、道教良好形象。该行动方案有利于( )A、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鼓励人们依法信仰宗教 B、推动宗教与法治相结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C、加快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促进宗教性质的转化 D、促进教职人员素养的提升,促进宗教事业健康发展
-
3、探究与分享 第82页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除上面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优待和保护的法律?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
4、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国有8500多万各类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问题,提出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完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6月28日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在立法过程中,受全国人大委托,中国残联征求了5万余名基层残疾人、老年人代表的意见建议。通过拓宽意见征询、体验试用、监督管理等渠道,让残疾人、老年人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国家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小切口”立法展现出“大价值”。
-
5、
时间
法治建设历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02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
(1)、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什么还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对宪法进行修正?(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
6、“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从蓝图逐渐变为现实,从理念化为行动,从中国走向世界,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这是基于( )
①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机关能保证贯彻落实
③法治保障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我国的海外利益
④法治保障是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有力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2023年1月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重点针对就业性别歧视、职场和校园性骚扰等问题作出修改。这一修订( )
①是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②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③意在更好地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④表明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下列做法与上述要求对应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疆——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②团结稳疆——赋予新疆更多的自治权,巩固新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③文化润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④富民兴疆——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并将其作为新疆繁荣兴盛的内生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9、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多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表明( )A、我国公民享有立法权,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成就 C、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D、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
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目前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亿人,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4.4万处,宗教院校92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重视和保障人权,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 B、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C、我国重视和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通过宪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广泛和充分
-
1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道德内核支撑,难言良法、难图善治,而脱离了现代法治语境,心中的道德也难以自行。这表明( )
①法治对道德具有滋养和支撑作用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④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强化规则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发展历程对应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为主导 B、春秋战国——完备的封建法典 C、唐朝时期——强调了礼法结合 D、1840年后——开始制定成文法
-
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实现(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党 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D、法治政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
1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党的二十大将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共同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 )◆ 关于依法行政,提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 关于公正司法,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美于建设法治社会,提出“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C、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D、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
16、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这表明( )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法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意志 D、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17、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探索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实践路径。
案例1:针对见义勇为人员奖励标准低、保护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修订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完善保护制度措施,引导全社会崇尚和树立见义勇为新风尚。
案例2: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收取高额婚姻彩礼的问题,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倡导文明进步的婚姻家庭新风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额彩礼”的规定。
这些条例的修订( )
A、完善了法治实施和监督体系 B、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C、强化了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D、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
18、《民法典》设立“好人条款”鼓励助人为乐,“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突出体现的全面依法治国原则是(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19、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为现代化意味着集权化,而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更需要集中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进程叠加,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属性,体现出强政党主导的特色,自然要求主导力量坚强有力。据此,作为肩负重要使命与责任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障。由以上观点可知,“保障”的背后( )
①要求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②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③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武装全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十三五”期间,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落地,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科创板、“一业一证”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落实……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下,我国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由2016年的1.51万户提高到2019年的2万户,2019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2020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位,是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改革增强了社会活力。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