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小明选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连入电路,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 发光,L2不发光。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猜想:①灯泡 L2灯丝断了;②L2短路;③灯泡L2也工作,但通过L2的电流比通过L1 的电流小。以上猜想中正确的有(填序号)。(2)、为了寻找“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分别把图中A、B、C三点断开,然后把电流表接入其中,闭合开关前,发现其中一个电流表的指针如图乙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3)、小明在实验将要结束时,在原电路中添加了一根导线,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如图丙所示,在检查电路时,发现电路连接有问题,如果闭合开关,将出现____。(填序号)A、只有灯泡L2亮 B、只有灯泡L1亮 C、两个灯泡都亮 D、两个灯泡都不亮(4)、对于图丙这个电路,若只改动一根导线,使并联电路正确,可以改动导线 , 还可以改动导线。(5)、将规格相同的两个灯泡L1 和 L2按如图丁所示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两电流表指针的偏转程度相同(不为0且不过大),造成这一实验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A、电流表 A1、A2选择的量程不同 B、灯泡L1短路 C、灯泡L2短路 D、灯泡L1的灯丝断了(6)、为了得出普遍规律,应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 -
2、如图所示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的电路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得到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需要用分别测出小灯泡L1、L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2)、某小组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两灯均发光,断开开关,拧下其中的一个小灯泡,闭合开关,若另一个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它们是(填“串联”或“并联”)的。(3)、实验结束后,多次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忽略误差影响,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实验次数
U1/V
U2/V
U/V
1
2.9
2.8
3
2
1.5
1.5
1.5
3
4.4
4.4
4.5
(4)、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需要使用规格不同的小灯泡进行多次实验,在选择小灯泡时发现小灯泡上的标识看不清,判断灯泡规格是否相同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 -
3、小雅同学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3 V 的电源,一个开关,两只灯泡(L1 和L2),两只相同的电压表 V1 和 V2(测量范围均为0~3 V和0~15 V),导线若干。
(1)、小雅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AB、BC、AC间的电压。每次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处于状态。(2)、为测量L1 两端电压,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
(3)、具有创新精神的小雅决定改进实验。她按照图丙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 V1 和V2 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填“V1”或“V2”)的量程选大了,此时电压表V1 和V2的示数分别为V和V。
(4)、解决问题后,小雅同学测出了AB 间和AC间的电压,为了测量 BC 间的电压,断开开关,接下来可以____。A、保持 B 处接线不动,将电压表 V1 接A 处的接线改接到C处 B、保持C 处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2接A处的接线改接到B处(5)、为了得到普遍规律,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A、将灯泡L1 和L2互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 B、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 -
4、小红同学要测量标有“2.5V”字样小灯泡的电阻,电源电压恒为6V。

实验次数
1
2
3
4
电压U/V
2.5
2.0
1.5
1.0
电流I/A
0.30
0.26
0.22
0.20
电阻R/Ω
7.7
6.8
5.0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图连接完整,并在图乙的虚线框内画出与图甲相对应的电路图(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小灯泡变亮,导线不允许交叉)。(2)、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出现这一故障的原因可能是。(3)、小红同学将测得的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Ω(保留一位小数)。(4)、完成实验后,小红将小灯泡依次换成5 Ω、10Ω、25Ω的定值电阻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她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此时电压表示数为2.5V,接着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应向(填“A”或“B”)端移动滑片;要完成该实验的所有数据,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是Ω -
5、为测量某待测电阻 Rₓ的阻值,实验探究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了实验。
(1)、在连接如图乙的电路时,开关S 应处于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填“A”或“B”)端。(2)、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电流表有示数,经分析电路连接不完整,具体原因是 , 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3)、正确连接电路后,某次测量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则待测电阻Rₓ的阻值为Ω;实验时应多测几组数据,求电阻的平均值,目的是。(4)、某实验小组实验时发现电压表已损坏,为测量Rₓ的阻值,他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丙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闭合开关S1、断开 S2时电流表读数为I1;同时闭合开关S1 和S2 时电流表读数为I2 , 则 (用R、I1、I2表示)。
(5)、实验小组完成实验后,他们经过讨论,认为用图甲的电路图还可以完成实验。(至少填写一个实验名称) -
6、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问题】
某同学探究完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后,还想知道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于是,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操作】
该同学用一块橡皮泥(不吸水)、一个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如图a,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的重力为____N;
②如图b,将该橡皮泥捏成实心长方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如图c,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圆柱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如图d,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球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图b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2)、由以上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3)、【交流】本实验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物体形状来进行探究。在物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4)、在第④步实验中,将橡皮泥从图d位置向下移动到图 e位置时,深度增加,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变,说明浮力大小与无关。(5)、该橡皮泥的密度ρ= kg/m3(g取10 N/ kg) -
7、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
①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②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③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④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1)、同学们发现鸡蛋在盐水中可以漂浮,而在清水中会沉底,因此同学们需要验证猜想。(2)、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中图b 中物体 P 所受浮力大小为N。(3)、分析三次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a、c、d三次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填“有关”或“无关”);分析a、d、e三次实验,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填“越大”或“越小”)。(4)、为了研究猜想④,晓丽同学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分别捏成圆锥体和圆柱体进行如图f、g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小珍认为该结论不可靠,主要原因是。 -
8、小洲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洲选择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将一支(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另一支蜡烛所成像的位置。这种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方法是。(2)、小洲将成像的物体换成棋子后再次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棋子,其都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如图甲所示,则较亮的像是光线经(填“MM'”或“NN'”)面反射形成的。(3)、经过改进,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洲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所示;她应分别测出(填“a、b”“b、c”或“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图所示,若小洲想要用字母模型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应最好选用____。A、
B、
C、
D、
-
9、项目化学习小组在设计模拟近视眼的形成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向透明胶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用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以改变水透镜的薄厚。实验操作如下:

①调节物距、像距(如图所示),使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②将蜡烛移动到30厘米刻度线处,水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③通过注射器调节水透镜的薄厚,将其从甲图的薄厚程度变成____图的薄厚程度,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④将蜡烛恢复至20厘米处,发现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
(1)、步骤③中使用的水透镜为;
(2)、若想用实验证明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应在步骤④之后如何操作:;(3)、尝试结合以上实验,解释为什么近视眼镜选用凹透镜:。 -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两块秦代木牍是我国最早的家信实物。小杰国庆期间参观博物馆,发现“秦代木牍”的展示柜中放置着凸透镜,他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为了弄清其原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杰利用图甲中的透镜进行实验,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2)、调节好实验器材后,小杰在如图乙位置观察到清晰的像,若此时蜡烛放在35 cm刻度线处,由原位置向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会在光屏上承接一个清晰(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蜡烛放在42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没有像,此时成(填“虚”或“实”)像。(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他发现光屏上____(填序号)。A、没有烛焰的像 B、只有烛焰四周的像,烛焰中心不成像 C、仍有烛焰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4)、【拓展】小明同学也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凸透镜、光屏、高度为6 cm的光源、卷尺等。下表是部分成实像的实验数据。物距/ cm
20
25
30
35
40
45
50
60
80
100
像高/ cm
18
9
6
4.5
3.6
3
2.6
2
1.4
1.1
他发现这些数据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吻合。他还想从中发现其他一些规律,例如,当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满足什么条件时,实像高度将小于光源高度的一半。请你根据以上数据,总结出这个规律是:。
-
11、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木块竖直挂在测力计下,其右侧面与竖直传送带接触,装置左侧有可旋转的螺杆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不考虑传送带的形变),启动电动机使传送带逆时针转动,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即可计算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木块重力(N)
螺杆旋转的圈数(圈)
测力计示数(N)
摩擦力
(N)
1
0.60
1
0.70
0.10
2
0.60
2
0.82
0.22
3
0.60
3
0.95
0.35
(1)、该实验通过来改变木块与传送带之间压力的大小。(2)、该实验中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为。(3)、比较1、2、3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若实验小组在保持木块重力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仅多次改变传送带的转动速度,分别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这是要探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是否有关。 -
12、针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这一问题,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 F/N
金属盒
重力
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①
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4.8
4.8
1.9
②
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
③
往金属盒里加入适量的沙子,再重复步骤②的实验
4.8
6.4
1.9
(1)、此实验是根据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的。(2)、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____(填序号)。A、金属盒对纸的压力 B、金属盒的重力(3)、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4)、根据实验步骤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填“有关”或“无关”)。 -
13、课本中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有这样一个活动:如图甲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约 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约 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两次变化比较后得出相应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的凹陷程度在(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质量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老师肯定了小敏的想法,并指导小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底面积相同,并在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小敏通过此实验最终排除了原先认为的影响因素,精准到了深度这个因素。小敏在三个容器中加入了质量不同的水,但三个容器中水的深度(填“相同”或“不同”),当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说明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是与深度有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从而排除了质疑 -
14、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实验中,用几根一端封有相同橡皮薄膜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在5号管中装入盐水,其他管中装入水,如图所示。
(1)、通过观察玻璃管下方薄膜鼓起的程度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用到的研究方法是(填“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或“转换法”);(2)、根据图甲中三支相同玻璃管薄膜鼓起的程度,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或有关;(3)、图乙中,4号管上段更粗,下段与2号管粗细相同,两管中水的总长度相同,发现两管下方薄膜鼓起的程度相同,可得出结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都(填“有关”或“无关”);(4)、图丙中,5号管和2号管的液柱长度相等,利用5号管和2号管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是否有关;(5)、为了探究液柱长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选用2号管和6号管进行实验,6号管水柱比2号管水柱长,实验时需控制两管水柱的相等。 -
15、牛顿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后,揭开了物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分别选用毛巾、棉布和木板进行实验,目的是通过改变从而改变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实验过程中,应将毛巾、棉布平整地铺在(填“AB”“BC”或“AC”)段。(2)、由于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减速运动,运动到D 点时速度为v1 , 若此时所受外力突然消失,小车到达E 点速度为v2 , 则两者的大小关系是v1(填“>”“<”或“=”)v2。(3)、伽利略在400多年前的研究思想一直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伽利略曾经观测到,钟摆来回摆动的高度是相同的,如图乙。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左边一个固定的斜坡上滚下一个球,球又滚上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如果球没有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他认为这个球在右边任何坡度的斜坡上滚到的高度都与起始高度一样,好像这个球“记住”了起始高度。经过进一步思考,伽利略推断,如果右边的斜坡变平坦,球将会一直匀速滚动下去,如图丙。请回答:①像科学家那样“进一步思考”:图丁是伽利略想象的每隔相同时间在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上球的位置,他认为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速度(填“减小快”“减小慢”或“不变”)。于是他大胆推测:当斜坡变得光滑且平坦时,小球将做运动。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客观实验基础上进行。
②伽利略认为,球匀速滚动是球的“自然运动”状态,“自然运动”是球所具有的属性。在我们今天看来,球的这种属性称为
-
16、小明同学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1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这一操作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等。(2)、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的速度一时间关系图像,推测并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线是(填序号)。(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相比牛顿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
17、某同学在妈妈的协助下,利用家中物品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晾衣架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若干、小卡片若干、细线、水、剪刀等。
【设计实验】如图甲所示。
①将小卡片两侧各系一根细线,再把细线的另一端分别穿过晾衣架;
②将两个矿泉水瓶分别绑在细线两端,请妈妈用两手各提起一个晾衣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小卡片的受力及运动情况。
【进行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提起两个装有水量不等的矿泉水瓶;
②如图乙所示,提起两个装有水量相等的矿泉水瓶;再将其中一只手逐渐放低,使小卡片倾斜至如图丙所示;
③用剪刀把图丙中的小卡片从中间剪断;
④更换小卡片,重新组装。如图丁所示,使小卡片扭转一定的角度。

实验步骤
小卡片所受二力情况
小卡片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
方向
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
是
不等
相反
是
是
(2)
是
相等
相反
是
否
(3)
否
/
/
/
是
(4)
是
相等
相反
①
是
(1)、请将表格中①的内容补充到横线上:①。(2)、【结论】上述实验表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 , 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上。(3)、【交流与评估】本实验中的晾衣架起到了改变拉力的作用。(4)、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剪刀,它受到的力和力是一对平衡力。 -
18、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如图甲所示,小组同学在左边和右边各挂一个钩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说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方向 , 大小。细心的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左边挂一个钩码,右边挂两个钩码时,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经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木块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填“平衡”或“不平衡”)。(2)、实验小组决定改进实验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这个装置相比甲图实验装置的优点是____。A、方便控制拉力在同一条直线 B、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经过讨论,又设计出了图丙所示的装置,要求卡片(填“弹性要好”或“质量要小”)。在图丙装置左边和右边各挂一个钩码后,将小卡片转动一小角度,松手后,小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表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需要作用在上。(4)、为了探究猜想“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如果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一步的操作是(填“剪开左侧绳子”“剪开右侧绳子”或“剪开卡片”)。 -
19、为了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猜想:可能与柱形物体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他们将底面积相同、重力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们再把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实验时他们测量了沙面的下陷程度,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形状
压力(N)
受力面积(cm2)
下陷程度(mm)
1
长方体
2
10
2
2
正方体
3
10
3
3
圆柱体
6
10
5
4
长方体
2
5
4
5
长方体
4
10
4
6
长方体
6
15
4
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 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填“能”或“不能”)得到初步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显著。理由:。(2)、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和6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可得到结论: , 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效果相同。(3)、小明同学发现以上6次实验还不能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有无关系,他应该选择其他物体再次进行实验,请把该物体符合要求的各项数据写在表中序号7中。(4)、根据表格中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得出: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及计算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 -
20、“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准备的器材如下:电源(4.5 V)、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0 Ω 1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 R、定值电阻(5 Ω、10 Ω、20 Ω)、开关、导线若干,电路图如图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电阻/Ω
5
10
20
电流/A
0.4
0.2
0.1
(1)、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置于最(填“左”或“右”)端。(2)、实验时,将5 Ω的定值电阻接入A、B两点间,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使电压表示数为2 V,将定值电阻的阻值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接下来用10Ω的电阻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时,读出电流表示数,用20Ω的电阻重复实验。实验结束后经分析得出结论:。
(3)、乐于探究的小刚同学又拿来1Ω和4Ω的两个电阻,想要再测出一组数据,阻值为(填“1Ω”或“4Ω”)的电阻不能进行此次实验。(4)、实验中如果不小心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的两端,多次实验(填“能”或“不能”)得到电流与电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