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一根质量可忽略的一端封闭的塑料管倒插入液体中,塑料管在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下保持平衡,如图所示。那么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H的大小将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A、管子的半径 B、液体的密度 C、气压的大小 D、力 F的大小
  • 2、小科用以下方法测量固体的密度,按图甲、乙、丙的方式分别测出固体的质量为m1=280g,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的总质量: m2=350g, , 以及将物体浸没在烧杯的水中(不触底、水也没有溢出)时测得的质量为m3=490g。已知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 , 由此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是 ( )

    A、1.4×103kg/m3 B、2×103kg/m3 C、2.4×103kg/m3 D、3.2×103kg/m3
  • 3、如图所示,锥形瓶中装有0℃的水,现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使水的温度升高到10℃,在这一过程中(不考虑水的汽化以及容器的热胀冷缩),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是(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 4、如图所示,物体甲、乙叠放在物体丙上,丙置于水平地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乙,使甲、乙、丙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各接触面间摩擦力的情况是( )

    A、乙对丙有向左的摩擦力 B、丙对甲有向左的摩擦力 C、物体丙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丙对地面有向右的摩擦力
  • 5、举重前运动员常常会抓一把“镁粉”在手里搓,以起到防滑效果,某种“镁粉”中“含有 MgO, Mg(OH)2 ,  Mg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固体。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分别取4.2克MgQ、 Mg(OH)2 ,  MgCO3和“镁粉”置于烧杯中, 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四种固体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如表所示,且烧杯③和烧杯40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请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拇回答问题。

    物质

    MgO

     Mg(OH)2

    MgCO3

    “镁粉”

    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克

    121.8

    m

    58.0

    61.9

    (1)、 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
    (2)、“镁粉”中不只含有 MgCO3一种物质,理由是
    (3)、 表格中m的值为
    (4)、 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兴趣小组补充了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各4.2克,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毫升和1120毫升,由此可知该种“镁粉”的成分是
  • 6、 在一次学农活动中,小江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两桶水,水桶挂在扁投两端,扁担保持水平状态(扇担和水桶的质量,手对扁担和水桶的作用力均忽略不计)。扁担的A处挂的水重20牛,AB之间的距离为1.2米,肩上支点O与A的距离为0.9米。

    (1)、 扁担B处挂的水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 小江肩膀受到肩担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3)、到达某处后,小江将B处的水倒出20牛,在不改变水桶悬住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将肩上支点O向A移动多少距离,才能再次平衡?
  • 7、 将13g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g氯化钙溶液分5次Ⅲ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氯化钙溶液质量(g)

    15

    15

    15

    15

    15

    沉淀总质量(g)

    3

    6

    m

    10

    10

    (1)、求表格中m的值为
    (2)、计算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保留到0.1%)
    (3)、在答题卡上的图中画出上述过程中氯化钠质量随加入氯化钙溶液质量而变化的线。

  • 8、 智能家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小明家新购置了一台如图甲所示的智能空气加湿器,其内部简化电路图如图乙所示,R1、R2为发热电阻.且 R2=3R1,U1=U2=5V,S2为旋转型开关,1、2、3、4为触点,通过旋转开关S2可实现“关”“低温挡”和“高温挡”之间的转换,其高温挡时电流为0.4A。具有智能断电功能,当水量偏低时会自动切断电源防止烧干。控制电路中, R0=60ΩR 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压力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1)、由图丙可知,压敏电阻R的电阻随压力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图乙电路中当旋转开关S2接触点3、4时,工作电路为挡。
    (3)、 低温挡模式时,智能空气加湿器工作电路消耗的功率为W。
    (4)、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50mA时,衔铁才会吸合,工作电路接通。请通过计算说明,工作时至少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 9、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人体的相关系统,①、②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主要由B系统的(填器官名称) 承担,为适应此功能,该器官具有外形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等结构特点;
    (2)、经过A系统后,血液会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
  • 10、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依据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测定水的组成。小组同学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集气瓶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装置C中氢气具有性(填“还原”或“氧化”);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实验测得:

    ①装置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g:

    ②装置D 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g,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而由水的化学式计算得出 H、O元素的质量比为1:8。

    【分析交流】假设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已预先排尽,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 针对上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应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增加该装置的作用是小组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 11、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已知电源电压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5V)。

    (1)、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电流表指针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此时灯泡(选填“不发光”、“正常发光”或“比正常亮”)。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种即可)。
    (3)、故障排除后,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最大时开始记录数据,得到小灯泡U-1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 12、 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一】

    I、向滴加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边滴加边振荡,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nH为2:

    Ⅱ、分别称取0.5g氢氧化钙粉末(常温下溶解度为0.16克)置于试管②和试管③中,各滴加2mL水,振荡; 再向试管②中加入2mL水、试管③中加入2mL稀盐酸(如图2所示)。振荡并观察现象:

    Ⅲ。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④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有蓝色沉淀生成,且测得上层清液的pH为12,继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如图3所示),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

    (1)、 实验I中,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酸碱反应的实质
    (2)、 实验Ⅱ中用水作对照实验,其目的是
    (3)、【分析讨论】甲同学通过“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盐酸不能与 Cu(OH)2发生反应”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于是继续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二】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⑤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

    实验探究二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有: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 , 接着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为蓝色;

    【结论】盐酸能与 Cu(OH)2发生反应。

    【交流反思】最终试管⑤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

  • 13、 小乐在学习了解的催化作用相关双语后,设计开进行了如下实验,共过程为:

    步骤一:取6支试管并编号,按如表所示加入相应试剂,并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10 min;

    步骤二:1号管内试剂倒入2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0℃:3号管内试剂倒入4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37℃; 5号管内试剂倒入6号管中,混合摇匀,反应温度100℃; 反应5min后,分别取出反应液2滴置于点滴板中,再滴加碘液2滴,混匀,观察并记录颜色;

    步骤三:然后将2、6号管置于37℃水浴保温10min,分别滴加碘液2滴,观察并记录颜色。

    编号

    1号管

    2号管

    3号管

    4号管

    5号管

    6号管

    试剂

    1%淀粉溶液(mL)

    1

    1

    1

    淀粉酶溶液(mL)

    0.5

    0.5

    0.5

    温度(℃)

    0

    0

    37

    37

    100

    100

    (1)、 小乐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2)、 正常情况下,步骤二中,将观察到从(在“2号管”“4号管”和“6号管”中选填)取出的反应液,滴加碘液混匀后,显蓝色
    (3)、步骤三中,实验结果为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6号管中液体呈蓝色的原因是2号管中液体不显蓝色的原因是
  • 14、 一次课外活动中,小金将浮有乒乓球的水杯在一定高度释放,下落到达地面后,如图。

    为了探究乒乓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1:与水杯的起始高度有关。猜想2:与杯中的水量有关。猜想3:与杯子的材料有关。

    小金用同型号乒乓球和纸杯进行了多次实验,数据如表格:

    实验次数

    水量/mL

    起始高度/ cm

    反弹高度/ cm

    1

    50

    50

    61

    2

    50

    75

    102

    3

    50

    100

    146

    4

    100

    100

    184

    5

    140

    100

    218

    (1)、要研究乒乓球反弹的高度与水杯起始高度之间的关系,应比较第次实验数据。
    (2)、比较第3、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请结合反弹瞬间的图示情境,从做功或能量的角度解释“乒乓球反弹高度总比初始高度更高”的原因:
  • 15、 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钢、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②铁片表面有色固体析出,这说明铁的活泼性比铜(填“强”或“弱”)。
    (2)、 小科同学认为通过①和②实验不足以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达到探究目的,补充了一个实验③,则实验③中加入的Y溶液可能是
  • 16、 如图所示, 物体A重为200N, C D滑轮重均为30N。物体B重为120N,它恰好能拉着A 向右匀速运动。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 F作用于物体A 上,使物体B在5s内匀速上升了0.8m,则:(不计绳重和摩擦)

    (1)、 图中D为 (填“定”或“动”) 滑轮, C在此次提升重物过程中的作用是 .    
    (2)、 拉力F的灭小为 N, 拉力F的功率为 W。
  • 17、 在地震中,某大爷受重伤,紧急抢救需要输血,原则上要输 , 但是现场找不到合适血型的人,医生接受了志愿者甲(O型)的献血200mL,志愿者乙(B型) 却被医生婉拒了,由此可以判断,老大爷的血型是
  • 18、 某老师对书本演示气体对外做功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用一个大的塑料瓶,瓶口塞橡皮塞,塞子里面安装气门芯,连接打气筒,在瓶内伸入温度传感器探头,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

    (1)、 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在橡皮塞未弹出之前,温度传感器示数(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 当橡皮塞弹出时,瓶内出现大量白雾.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对外做功,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9、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如图甲①和②分别表示加入氧化铜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1)、 ②中“▲”表示的离子是
    (2)、 图乙中的a点和b点____。
    A、均能表示稀硫酸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 B、对应溶液的颜色深浅不同 C、对应溶液中的离子均为图甲②中的离子 D、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同
  • 20、 如图所示为小乐制作的血液循环演示模型,其中软管模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单向阀模拟瓣膜,装置内的红墨水模拟血液,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演示过程:

    1. 同时挤压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橡皮球经红色软管流出进入烧杯。

    2. 同时松开两个橡皮球,红墨水从烧杯经蓝色软管流入橡皮球。

    (1)、 模型中的橡皮球弹性较大,能很好地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若蓝色软管①模拟肺静脉,则红色软管②模拟
    (2)、 在演示过程中,同时松死两个橡皮球,单向阀A打开,单向阀 B  (选填“打开”“关闭”),模拟血液由静脉回流入心脏。
    (3)、小乐反思:该模型电的心脏结构不完整,可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中缺少的心脏结构是应补充在
上一页 366 367 368 369 3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