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丙物质的溶解度;若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采用(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2)、计算在t2°C时,向盛有60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的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多少
  • 2、如图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做该实验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的目的是
    (2)、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任写1条)
    (3)、试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可能原因是
  • 3、印度曾经有过关于“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存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跟着哭声便跃窗进入了房内……闻讯赶回家来的主人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逃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棵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请根据这一报道分析:
    (1)、母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是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母狼体内的所决定的。
    (2)、某同学看到报道后,提出了下列四个猜想,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
    A、母狼可能刚失去幼崽 B、这是母狼对人的报复行为 C、母狼是想将小孩养大了再吃 D、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 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

    (3)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其可能原因是

    A. R短路                           B. R断路

    C. 滑动变阻器短路             D. 滑动变阻器断路

    (4)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Ω的滑动变阻器。

  • 5、为了探究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小明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不同高度下的大气压,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大气压强p与对应海拔高度h的六个点,如图所示。

    (1)测量前,小明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针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其目的是

    (2)分析图像时,小明发现1km高度处的测量数据可能有误,重新正确实验后,测得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5N,2mL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总长度为4cm,则实际大气压约为Pa。小明第一次实验出错的原因不可能是(选填“活塞和针筒的摩擦太大”或“橡皮帽的密封性不好”)

    (3)修正数据后,可看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数量关系大致为:在2km高度内,高度每升高100m,大气压降低Pa。

    (4)根据这一规律,小明认为可将图甲中的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高度测量仪。那么弹簧测力计4.2N刻度线处应标刻的海拔高度为km。

  • 6、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常发生地震造成一定伤亡及财产损失。某次地震后,王某在废墟中被发现,一根木梁压在他的腰部,动弹不得,下肢有创伤,头部、面部未见明显外伤,神志清醒。救援人员搬走他身上的木梁,然后对其进行诊断、救治和护理。请结合回答问题。
    (1)、医生用棉棒刺激王某的足底皮肤,王某的足立即缩回,说明他的脊髓反射功能正常,根据下图所示,写出缩足反射的途径:(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2)、医生在检查其脑部是否受伤时,要求其在闭眼状态下用食指触摸自己的鼻尖,他始终不能准确触摸,由此判断其受伤部位是
    (3)、当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谈及地震情景时,王某表现出恐惧、四肢颤抖和语无伦次等紧张现象,上述反射属于反射(填“条件”或者“非条件”)。参与上述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7、用溶解硫酸铜粉末的方法配制100g20%的硫酸铜溶液,部分步骤如下:

    (1)①称量硫酸铜粉末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偏左,应 , 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②量取所需水时,选择的量筒的量程是(选填“20”“50”或“100”)mL。

    (3)通过③溶解和④装瓶后,得到了一瓶20%的硫酸铜溶液,若测得此硫酸铜溶液的密度为1.16g/cm3。取出50mL此硫酸铜溶液,可稀释得到8%的硫酸铜溶液g。

  • 8、“底部很平滑的圆柱体铁块沉到装水的烧杯底部时,还受到浮力吗?”小乐认为铁块下表面一定还有水,所以受到浮力;小欢认为铁的密度很大,其下沉后会与烧杯底部紧密接触,所以不受到浮力。于是她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①用细线将铁块挂在弹簧秤上,测出铁块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F1 , 如图甲所示。②将铁块沉到烧杯底部后,再向上缓慢提拉弹簧秤,测出恰好拉起铁块时弹簧秤的示数F2 , 如图乙所示。

    【实验预测】支持铁块受到浮力的证据是F1F2(选填“=”“>”或“<”);支持铁块不受浮力的证据是F1F2(选填“=”“>”或“<”)。

    【实验结果】若实验测得F1=7.9N,F2=6.9N。可知:此时,铁块受到浮力,且铁块浸没水中后,烧杯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会比铁块浸入前增加N。

    【交流评价】小乐提出,可以不做步骤①,而是测量出时弹簧秤的示数F3。再与步骤②中F2进行比较,也可得出相应结论。

  • 9、为减少碳排放,我国大力推行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中电动机的转速由电流大小控制,工作原理如图。利用旋扭变阻器实现对转速的控制,图中O、E、F为变阻器的三个接线柱。

    (1)变阻器上旋扭滑片的材料应选用。(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驾驶员踩下“油门”,电路中变阻器阻值减小,电流变大而加快电动机的转速。用画线代表导线将旋扭变阻器接入电路M、N处。

    (3)车速仪可由电路中的电压表或电流表改装。要求:驾驶员踩下“油门”,车速仪示数变大。则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有

  • 10、如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示意图,定值电阻R1阻值为100Ω , 托盘下方的电阻R2为压敏电阻,其电阻大小与托盘内所放物体质量m大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

    (1)、当托盘为空时,R2电阻为Ω
    (2)、若放入某物体后,电压表示数为1.5V , 该该物体的质量
  • 11、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 , 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无溶剂损失):

    (1)、甲、丙、丁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的关系是:(用甲、丙、丁字母表示):
    (2)、若乙溶液恰好饱和,则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克。
  • 12、某同学利用图的电路测量电阻Rx的阻值。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1.61.6V,电流表的示数如图,则通过电阻Rx的电流为A,Rx的阻值为Ω。本实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13、如图所示,取一只大试管装满水,再取一只外径略小于大试管内径的小试管,口向上装填于大试管中。然后将两试管倒转,使口悬空向下,此时大试管中的水会。小试管会 , 这种现象是作用的结果。

  • 14、读我国某日的天气图,该日甲、乙、丙三地最不可能降雨的地区是。当天丁地主要吹(选填东、南、西、北)风。预测丙地接下去的天气特点:

  • 15、分别给甲、乙两人饮用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后每隔半小时测定他们的血糖浓度,并将测量数据绘成如图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曲线图,判断甲、乙两人中可能患有糖尿病的是
    (2)、曲线bc的下降与的分泌有关。
  • 16、请分析下列水资源的相关图示,回答问题:

    (1)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各序号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序号③表示的环节是。   

    (2)我们嘉兴县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嘉兴西部山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在我们嘉兴县进行的则是“西水东调”工程。把壶源江水引入金坑岭水库。这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循环中的环节(填序号),来达成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 17、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一长方体物体从装有水的杯子中匀速拉出,物体的底面积为20cm2 , 杯子的底面积为100cm2 , 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体的质量为0.3kg B、当物体有一半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为2N C、该物体上表面离开水面到物体整个露出水面用时1s D、该物体的体积为4×10-4m3
  • 1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已知R1=3R2 , 当S和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U1和I1;当S1断开、S和S2闭合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U2和I2 , 则U1∶U2、I1∶I2分别是(  )

    A、1∶1、4∶3 B、1∶2、1∶3 C、1∶1、1∶4 D、1∶4、1∶1
  • 19、如图所示,A为导线,BM、CN为两根相同的电阻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和A接触,P向右移动灯泡变暗 B、S和B接触,P向右移动灯泡亮度不变 C、S和C接触,P向左移动灯泡变亮 D、S和B接触,P向左移动灯泡亮度不变
  • 20、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针扎后,先感觉到疼痛后才缩手 B、该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完全不受大脑的控制 C、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⑤→④→③→②→① D、若④受到损伤,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射,但能感觉到痛
上一页 248 249 250 251 2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