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独立于宗教之外,以强制性规范确立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有效调整古东方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社会关系。其法律特征之鲜明,条文规定之缜密、文字表述之准确,都是人类其他早期法所不能比拟的。它共有条文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宣扬“君权神授”。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摘编自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简述材料中所述法典制定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并概括该法律在促进该国公平正义方面所起的作用。
  • 2、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发展异彩纷呈,各具魅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位置

    文明名称文

    文明成果

    成果解读

    古代埃及

    金字塔

    法老的陵墓,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国王的无限权力(国王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权等于一身),也是统治阶级残暴专政的产物。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

    表明人类法治传统源远流长。石柱上端是国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公开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

    人为地把人分为世袭不变的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材料二“人类学者指出 了文明与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分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各序号对应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亚非文明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再举一例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进人文明时期的表现。
  • 3、史料研读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必备技能。根据史料回答问题。
    (1)、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 )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2)、“为使城邦公民中生活无保障的阶层也确有可能参与国家大事,伯里克利为出庭陪审者发放履行义务的津贴。”材料描述的古代世界图景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十二铜表法》的量刑 C、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D、《查士丁尼法典》讨论
    (3)、有学者认为,这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成就卓著,但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影响不大……因为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只热衷于创造各种死亡仪式。”该文明是指( )
    A、古希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4)、“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该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客观上(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 4、罗马规定,若有法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应到法学家的著作中寻找答案。这反映了( )
    A、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B、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C、法学家们地位尊崇 D、法学体系相对完善
  • 5、为了解古代文明的历史,901班同学开展了“我从图片看历史”的活动。根据同学们找到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1)、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或遗址共同反映了(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古代亚非文明 D、古代亚洲文明
    (2)、下边两图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古代罗马的标志性建筑 B、古代西方的建筑艺术 C、古代希腊的标志性建筑 D、古代神庙的建筑艺术
    (3)、下图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石棺博物馆内收藏的一件埃及石棺,石棺上刻满了神秘的咒语。石棺上的文字应该是( )

    A、字母文字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甲骨文字
  • 6、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地位平等 C、领袖人物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 7、道路怎么选?道路怎么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样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中国的发展模式建立于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混合基础之上,而邓小平改革使得市场在另一类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改革无论在中国或国外都无先例,它是在探索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中逐渐演化而成。

    ——(美)熊玢《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

    材料三:下图为1955~1983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

    注:到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增加到86.7%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路线”和“中国的发展模式”分别是什么?并指出材料一中革命

    取得成功的最终标志性事件。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a区间和B区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8、 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1)、材料一:卡片中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卡片

    历史背景: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矛盾日趋激化。

    两大集团:德、意、日同盟国(A)和英、法、俄协约国(   B)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C)

    起止时间:1914—1918年(   D)

    重大战役:被称为“绞肉机”的马恩河战役(E)

    结果:协约国集团胜利(F)

    阅读材料,更正“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卡片”中的两处错误,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

    材料二:漫画中的战争

    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3)、材料三:战争后的感悟

    美国总统罗斯福感悟:“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根本就没有爆发。”

    英国首相丘吉尔感悟:“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社,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失去亲人。”
    我的感悟:

    请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角度完成填空。
  • 9、公益广告,和谐美好。下面的公益广告能直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生产绿色产品,节约地球资源 B、给力奉献一点,接力爱心一片 C、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D、树立道德新风,弘扬时代正气
  • 10、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
    A、北约 B、欧盟 C、世贸组织 D、联合国
  • 11、 2021年国庆期间热播的电影《长津湖》所取材的史实是抗美援朝战争,下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中国出兵作战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

    ③以朱德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

    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平型关战役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A、A B、B C、C D、D
  • 13、1949年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决策,促使作出这一决策的关键历史背景是(   )
    A、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B、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14、红色教育基地记录着一次次革命历程。小明同学拟设计一项红色研学活动,他选定的以下地点与研学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上海——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②吴起镇——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③南昌——“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④延安——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最确切的是(   )

     

    A、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B、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16、历次党的会议见证我党的成长。下列对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26届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物是(   )
    A、扎格鲁尔 B、甘地 C、列宁 D、邹容
  • 18、 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④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掠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亚洲部分地区略图

    图2 甲城市各月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1)、说出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山脉),②是(海);该地区的居民多(人种),信奉 (宗教)。
    (2)、图1 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 , 其选址受因素影响。
    (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
  • 20、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斗争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沟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处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一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一与图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结合所学阐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

    用。

上一页 712 713 714 715 7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