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三角贸易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2、“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因为(   ) 
    A、全面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 C、是反封建教会的新文化运动 D、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 3、 14世纪,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所体现的主题开始变得凸显人性,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同样,人们开始尝试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这些变化体现出欧洲(   ) 
    A、人文主义的兴起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科学教育的进步 D、艺术创作的辉煌
  • 4、阿拉伯帝国时期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下面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文化是(   ) 

     ①发明了从 0 到 9 计数法        

     ②教堂是当地建筑艺术的代表 

     ③著有《医学集成》医书         

     ④《一千零一夜》是不朽之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托尔斯泰曾说:“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下列事件中与穆罕默德有关的是(   ) 

     ①于7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②建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 

     ③著有《医学集成》一书        

     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如图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   )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个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A、部民 B、公民 C、国家 D、贵族
  • 7、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大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 8、欧洲中世纪后期在封建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神学
  • 9、“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 10、某位学者指出:“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领主拥有绝对特权 D、以佃户为主体
  • 11、古希腊人对智慧的追求与宽松的政治环境相结合,涌现出许多哲学“巨匠”。这些“巨匠”不包括 (   ) 
    A、德谟克利特 B、伯里克利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 12、“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文学名著是(   ) 
    A、《十二铜表法》 B、《天方夜谭》 C、《掷铁饼者》 D、《荷马史诗》
  • 13、从“征服意大利半岛”“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地区”“凯撒夺权”这些关键词中可以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罗马城邦的兴起 B、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 14、在古代印度,有一位50岁的国王看到了一个10岁的孩子,却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毕恭毕敬地行礼。这位孩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15、《圣经》将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那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
  • 16、有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建造涉及到力学、天文学、地理学、艺术、宗教、数学、社会管理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由此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   ) 
    A、古埃及文明的发达程度 B、古埃及文明延续至今 C、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D、古埃及农业技术发达
  • 17、九年级某小组同学为撰写历史与社会小论文,编制提纲,搜集资料并开展探究活动。

    【编制提纲】

    材料一:小组同学们列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的提纲。

    【搜集资料】

    材料二:小组同学们根据提纲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对提纲中“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尽扫狼烟”、“开国大典”等素材进行了整理。

    提纲

    史实

    理由

    尽扫狼烟

    示例: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示例:

    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分析探究】材料三:

    ——沙健孙《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

    【提炼论证】

    材料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经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两个阶段。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根据材料一,请你为该小组同学准备撰写的小论文拟一个主题。
    (2)、请你仿造“示例”任选一个提纲的板块内容(除示例外),撰写符合的史实,并陈述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的提纲和素材,运用所学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论证。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8、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救国】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

    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催生共和】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彪炳史册】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学说的特点。
    (3)、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所学史实,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评析。
  • 19、图示法是历史学习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图是小明在学习某会议时制作的一幅图示,你认为该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开罗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 20、诗歌和图片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图片与对应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   )。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

    ④南京血洗露狰狞,野兽行为世上横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上一页 695 696 697 698 6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