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家住杭州的初中生小王在旅游时发现,西藏地区的油菜花开花时间比同纬度地区的家乡要晚得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 2、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
    (2)、关于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三峡工程 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之一是秦岭 C、都江堰是黄河上游的水利工程 D、长江上游适宜发展水电
  • 3、下面是有关我国四大高原主要特征的“顺口溜”,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巍巍苍苍,冰峰千丈;百里悬河,山川相间——云贵高原 B、禿山荒丘,川梁相间;沟谷纵横,地表破残——青藏高原 C、注地罗列,山川相间;岩溶地表,结构奇巧——黄土高原 D、地势坦荡,平沙无际;风吹草低,牛羊成群——内蒙古高原
  • 4、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四列山脉的走向相同 B、图中③和⑦表示同一地 C、图中①③地形区都是高原 D、图中⑥⑦地形区都位于第三阶梯
  • 5、区域差异需要区域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以下属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战略是(   )
    A、青藏铁路建设 B、宁夏“华西村” C、京津冀协同发展 D、东北全面振兴
  • 6、如图所示的省级行政区域中,常用语言为粤语的是(   )
    A、 B、 C、 D、
  • 7、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地理位优越。读“中国疆域及邻国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热带 D、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2)、如图所示,我国的邻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A、①蒙古 B、②俄罗斯 C、③哈萨克斯坦 D、④印度
  • 8、【正视战争沧桑,感悟人间正道】

    材料一:电影《八佰》取材自1937年的一场会战,这场会战粉碎了日军欲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讲述的是“八百壮士”坚守四天四夜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幅战场上的众生相。也许开始时他们会自私、怕死、懦弱…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恐惧,勇敢面对不畏生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欢聚一堂?”

    材料三:时间:1931-1945年,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三倍半。

    结果:中日战场毙伤和俘获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在二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5%以上;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1)、材料一指的是哪场会战?并再举一例中国军民的“勇敢面对不畏生死”
    (2)、材料二中的“悲惨时候”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东北人民什么时候实现了“欢聚一堂”
    (3)、材料三信息说明什么?由此说说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9、【回首世界历史,关注人类命运】
    材料一:1938年9月,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会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材料二:丘吉尔1940年6月广播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斯大林:“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
    材料三:“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一从张伯伦到丘吉尔,英国的政策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别例举两位领导人号召下的抗争史实各一。由此可见二战性质相比一战有何不同
    (3)、材料三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什么?此后,签署宣言的国家加强互相合作相配合请举一史实。 
  • 10、【国共合作,砥砺而行,】

    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问:“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时,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材 料 二:下面是1924﹣1949年间的部分图片资料

    材料三:国共两党关系思维导图

    (1)、孙中山“为国民党注入新血液”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图片中属于国共两党分裂时期的有;属于国共两党合作时期的有(填字母)
    (3)、结合所学,完善思维导图。
  • 11、【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材料:“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高举红旗进北京。”

    ——摘编自“红色旅游解说词” 

    材料二:“一兵身后九夫保,千里云沙双剑开。军得民心鱼得水,小车推出凯歌来”

    (1)、材料一有哪些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一中“燎原烈火向天明”与“高举红旗进北京”之间有何关联?
    (3)、通过两则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12、【回忆家乡历史,感悟人民力量】

    史料一:武昌一声炮响,党人群起响应。1911年11月5日,宁波与省城杭州同日发动起义。整个过程兵不血刃,秩序良好。市民们纷纷缠扎白布,竖起白旗响应。宁波光复对于推动和发展全国尤其是东南地区的革命形势意义重大。

    史料二:1919年5月7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省立第四中学等校师生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并成立“宁波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积极宣传演讲、抵制日货。5 月中旬末,宁波杠帮(搬运工人)、船夫举行罢工,拒绝替日商卸煤、运煤,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声援五四学生运动的最早罢工之一。

    史料三:1937年 11 月以来,驻守宁波的中国军队,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使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中共领导的三五支队更是出其不意打击日寇。各阶层人民也纷纷投入抗日洪流当中。

    (1)、史料一折射出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文明进步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
    (2)、从史料二中可见该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与以往相比,该救亡图存运动显示出怎样新的进步意义?
    (3)、请结合史料一、二、三加以概括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中的队伍发生了哪些变化?
  • 1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判断:
    理由:

  • 14、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平等”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判断:
    理由:

  • 15、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判断:
    理由:

  • 16、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
    理由:

  • 17、1914年突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判断:
    理由:

  • 18、历史漫画往往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对如图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B、华盛顿会议和慕尼黑会议 C、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D、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
  • 19、某些脍炙人口的口号、诗词、歌谣等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诗词、歌谣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②“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③“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 2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   )

    ①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上一页 686 687 688 689 6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