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 2、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   )

    A、A B、B C、C D、D
  • 3、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的考古发现主要分布于(   )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珠江流域   ④辽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将下列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磨制石器   ②青铜农具

    ③打制石器   ④铁制农具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 5、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资
  •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学生总罢课,展开了救国的宣传活动。……在长辛店,我们也同样组织了“救国十人团”到工厂车间向工人宣传,到车站向旅客宣传,到近郊向农民宣传。工人们都很支持我们的行动,……。老师傅陶善和说:“开初,我把你们当成啥也不懂的毛孩子,……”后来我们组织的“救国十人团”在长辛店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下,迅速扩大起来,成了学生和工人的联合组织,其中工人团员有五百余人。

    ——何长工:《难忘的岁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15页。

    材料二:

    我们为抗争自由起见,谨决于本月四号午刻宣布京汉路全路总同盟大罢工,同时为事实上的便利起见,总工会决移江岸办公,全路一切进行,于罢工期内,全视总工会命令而定,我们是为争自由作战,争人权作战,决无退后的。

    ——全路各分会代表会议决议,中华全国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等编:《二七大罢工资料选编》,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32页。

    材料三: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然自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者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的劳工阶级,……。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9-20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27页。

    ……在北京和上海,维经斯基介绍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及苏俄的对华政策,介绍了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和经验。他们在了解到中国工人阶级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后,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工作给予了帮助。……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28页。

    材料四:

    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

    (中共二大)大会通过的宣言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29-230页。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第一阶段先锋是?第二阶段的主力军是?运动中心由哪里转向哪里?
    (2)、材料二中工人运动统一的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是?
  •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同盟会

    简称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孙中山为总理,……。它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孙中山将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5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和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
    (3)、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领导这一革命的两大成就是?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425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

    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欢,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李鸿章:《复朱久香学使》,《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2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

    材料二:

    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9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口号和主要措施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这是以哪些人物为主要代表的什么派别的主张?主要向西方学习什么?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用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农民平分土地的理想。……。它是一个贯穿平等平均思想的纲领,集中表达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和美好愿望,对鼓舞斗争有积极的作用。但它采取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土地,企图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平分一切财富、废除私有制的做法,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3-44页。

    材料二:“扶清灭洋”

    也称“助清灭洋”“兴清灭洋”或“保清灭洋”等,是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该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起了广泛动员一切力量参加反侵略斗争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0页。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清政府代表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了《江宁条约》,又称《南京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有:宣布结束战争;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页。

    材料二: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与国拜国主之礼,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

    ——中英《天津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6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31页。

    材料三:

    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的港口。

    ——《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5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大英钦差……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是《天津条约》中的什么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11、下面两幅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12、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 1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实现共产主义 C、领导组织工人运动 D、将中国统一为民主共和国
  • 14、陈独秀《青年杂志》上《敬告青年》一文,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一场思想文化领域革新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   )

    ①北京大学    ②《时务报》   ③《民报》   ④《新青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5、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段话中的“政治改革运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 16、孙中山《讨袁檄文》中,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爆发了(   )
    A、护法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 17、1912年颁布的重要文件中,体现了中华民国主权在民思想,这份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钦定宪法大纲》
  • 18、陈独秀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对(   )的形象称呼。
    A、民主与富强 B、民主与自由 C、民主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 19、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采用民国纪年法,当时是(   )
    A、民国三年 B、民国四年 C、民国五年 D、民国六年   
  • 20、孙中山评价某历史事件:“……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该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 C、广西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上一页 667 668 669 670 6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