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构建知识结构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知识结构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查理时期法兰克王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B、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C、法兰克王国的强大与基督教紧密相关 D、克洛维改革建立封君封臣制度 -
2、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有关古代宗教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三大宗教都创立于亚洲 B、基督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左右,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C、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三大宗教的传播都得到了统治者扶持
-
3、拜占庭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的突出特点是( )A、基督文明 B、民主先河 C、影响深远 D、兼收并蓄
-
4、历史遗址和文物是了解历史最重要的途径,下面的历史遗址和文物能够见证地中海区域的早期文明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5、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征服,虽然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① 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和平的方式
②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④罗马帝国把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在现代历史中,元首这一称谓演变为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元首”一词最早用于罗马帝国的建立者,那么历史上第一位“元首”应该是( )A、伯里克利 B、屋大维 C、凯撒 D、查理曼
-
7、2021年四五月间,印度每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以上,大量感染新冠肺炎的底层民众得不到及时救治。印度底层民众生活堪忧的状况与该国社会遗留的哪一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A、农奴制度 B、采邑制度 C、四等人制 D、种姓制度
-
8、考古学家从摩亨佐·达罗遗址已经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纺锤和纺轮在遗址中都有发现,还发现了染缸。从中可以得知( )A、该地农业、手工业发达 B、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此地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
9、考古发现一块泥板地图:地球以一个小圆盘的形象出现,它的外面一圈是水,邻近地球中心的矩形横跨幼发拉底河,它周围的小圆圈代表邻近的城市。地图中矩形代表的城市可能是( )A、开罗 B、巴比伦 C、雅典 D、斯巴达
-
10、探寻古埃及金字塔的功能与演变历程,可感知的历史奥秘是( )A、阿拉伯数字起源 B、人类的法制传统 C、国王地位与权力 D、罗马帝国的强盛
-
1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依据,社会制度的变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为商鞅变法部分内容。
政治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经济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军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三:商鞅两次游说秦孝公失败后,终以“霸道”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材料一所示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什么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方面概括变法内容并说明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
12、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1)、阅读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仿照以上示例,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
发现:。
推论:。
材料三:
发现:。
推论:。
(2)、以上材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哪一种主要方法? -
13、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A , B , C。
(2)、图中甲村在丙村的方向。(3)、图中东湖 EF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它们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米。(4)、甲、乙、丙中最适于发展种植业的是。(5)、从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顶 D,哪条线路更容易?为什么? -
14、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兴趣盎然,一起讨论起班级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与教材中各家的主张作了比较。下列有关他们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B、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C、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法家做法 D、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墨家影响
-
15、如图为湖北云梦发掘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木觚上写有一段长文,记载了东方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体是秦隶,个别文字篆书意味较浓。该觚文可用来研究( )

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②战国后期的书写材料
③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字发展情况
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6、在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的“我学历史”故事会上,小明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由此可判断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牧野之战 B、商汤灭夏 C、涿鹿之战 D、大禹治水
-
17、《史记》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
18、某栏目曾经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有( )
①元谋人使用粗糙的石器劳动
②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
④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若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0.5厘米,实地距离是1 665千米,则该图的比例尺是( )A、1∶333 000 B、1∶3 330 000 C、1∶33 300 000 D、1∶333 000 000
-
20、为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嵊州市各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平安巡防队”,在社区内展开巡逻,这是社区在实行 。( )A、管理功能 B、政治功能能 C、经济功能能 D、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