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加丰说:“没有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们的扩张要求,就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国王支持和贵族参与,同样也没有地理大发现。”以上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是(   )
    A、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结果 B、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需求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结果
  • 2、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千姿百态。莎士比亚将他的思想与时代的精神融到这些女性身上,使之焕发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时代的精神”是指(   )
    A、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追求人在现世生活中的幸福 C、重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D、宣扬忍受苦难以寻求心灵解脱
  • 3、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重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又被阿拉伯人带到他们所到之处。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客观上保存和传播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B、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C、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传承中断和湮灭 D、推动阿拉伯人在亚欧大陆的商贸活动
  • 4、日本政府派出大批留学生来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军事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朝野掀起“中国化运动”。材料中的“中国化运动”(   )
    A、造成幕府掌握实权 B、代表日本奴隶主的利益 C、推动日本社会进步 D、推动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 5、“这一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国运延续千年,并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该材料描述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6、“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严格禁止竞争 C、基本自给自足 D、自耕农为主体
  • 7、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了如下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可以说明(   )
    A、罗马城是世界上最大城市 B、罗马城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罗马城商品贸易比较发达 D、罗马与世界各洲均有贸易往来
  • 8、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契约精神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 9、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图中所示内容体现出罗马文化的特征是( )

    帕特农神庙遗址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A、批判与固守 B、传承与创新 C、学习与模仿 D、改进与传播
  • 10、一个奴隶反驳不让他吃饱饭,只逼他拼命劳动的奴隶主说:“牛马还要吃草睡觉,你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我的主人!”结果,按该国法律,这个奴隶的两只耳朵被割掉了。这部刻在黑色石柱上的法律应该是(   )
    A、《伊利亚特》 B、《古兰经》 C、《十二铜表法》 D、《汉谟拉比法典》
  • 11、“为法老建造起通向天堂的阶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材料中的“阶梯”是指(   )
    A、金字塔 B、狮身人面像 C、帕特农神庙 D、故宫
  • 12、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看图辨史】

    图一                            图二

    【读图析史】

    图三

    (1)、观察图一、图二,判断分别是属于什么朝代的疆域图?并分别提取图片信息,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三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 , 从起点A(城市)出发,最远到达B(国家)。途中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

    ①河西走廊    ②西亚    ③新疆境内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三这条通道的历史作用。
  • 13、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纽带】材料一:下图是汉字“鱼”字的演变过程。

    【哲思一脉】材料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

    【典籍长存】材料三:

    著作:《史记》

    著作:C

    作者:A

    作者:王羲之,被称为“D”

    成书朝代:西汉

    成书朝代:东晋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B通史

    地位: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1)、材料一中提到的甲骨文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秦朝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的主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把该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3)、中国人的文化风味留在了一部部典籍里,请根据材料三内容,在字母(A、B、C、D)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4)、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请试举一例说明中华文化正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1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写出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名称。B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2)、根据材料二《汉书·食货志》概括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原因。面对这一现状,汉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4)、综合上述,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 1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既用卫鞅变法……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③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祭肉)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将国家掌握的皇帝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结合材料一“徙木立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这么做的原因。这对你在做人方面有何启示?
    (2)、如果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你最支持材料二中提到①、②、③三项变法中哪项内容?说说该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古代历史上哪一次著名改革?该改革迁都的目的是什么?请你简要总结该改革的作用。
    (4)、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 16、纵观中国历史,有分有合,但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活动一:梳理时序】

    【学习活动二:研究制度】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因为)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学习活动三:读史明理】

    材料三:

    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使得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1)、依据活动一整理的时间轴,填写A处的历史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一,分析秦始皇认为“战斗不休”是西周的什么制度造成的?为解决该制度的弊端,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一举措?该举措对后世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从其计”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4)、材料三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句话的理解。
  • 17、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5分钟,以全新视角认识读懂中华文化,100件国宝述说着中国古人的创造力。下面是姜同学为国宝设计的自述,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秦始皇陵铜车马

    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洛神赋图

    A、A B、B C、C D、D
  • 18、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了光武帝的治国特点是(   )
    A、宽严并济 B、严刑峻法 C、宽厚仁善 D、威严刚毅
  • 1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观察下边分布图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   )

    A、淮河流域 B、辽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 20、类推法是历史研究方法之一,指从一系列同类的个别史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和结论的  研究方法。姜同学对教材“秦汉时期”的部分史实进行分类,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第一类: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第二类:修建灵渠、    ①    、修建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三类:改进造纸术、写成《伤寒杂病论》、创编“五禽戏”

    A、“焚书坑儒” B、派张骞出使西域 C、楚汉之争 D、修筑万里长城
上一页 654 655 656 657 6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