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海拔:米),位于山脊的是(   )

    A、 B、 C、 D、
  • 2、英国的Tony同学计划暑假去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旅游,下列能反映罗马气候特点的是(   )

    A、A B、B C、C D、D
  • 3、读图《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甲水域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2)、该大洲内流量最大的河流和最大的平原分别是(   )
    A、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 B、尼罗河、亚马孙平原 C、黄河、东北平原 D、亚马孙河、东欧平原
  • 4、下列对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丘陵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B、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C、盆地中间高四周低 D、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是山地
  • 5、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少,聚落规模小
    ②与乡村相比,绿地面积比重大

    ③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④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今年开学,小明去新疆上大学,给同学们带去了衢州的特产,并且决定大学毕业后留在新疆支教两年。材料依次体现了区域间的(   )
    A、人才交流、物产交流、文化交流 B、信息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C、文化交流、物产交流、人才交流 D、物产交流、经济交流、人才交流
  • 7、疫情期间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各社区居委会在业主群以及社区公告栏发布《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守则》,这反映了社区的(   )
    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 8、从地图的要素上来看,下图缺少的是(   )

    A、方向 B、比例尺 C、注记 D、图例
  • 9、请你判断浙江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以及气候类型:

    位于半球(东、西)和半球(南、北);大部分地区位于纬度(高、中、低)。在 (填五带)。气候类型:

  • 10、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大洲名称:

    (2)、①和②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3)、⑤和⑦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4)、②和③两大洲间的海峡
    (5)、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峡是
  • 11、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某台风在M洋面(大致)生成。小强根据天气预报对台风的路径作了纪录。

    (1)、读出生成地M的经纬度是
    (2)、从小强记录看,台风先移到N,又移到了O,从中看出,台风移动的方向是
  • 12、对下图中四个阴影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全部位于西半球中纬度地区 B、乙全部位于西半球北温带地区 C、丙位于北半球热带地区 D、丁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 13、以下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是(   )
    A、俄罗斯、墨西哥、加拿大、美国 B、俄罗斯、巴西、印度、澳大利亚 C、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 D、美国、意大利、南非、日本、韩国
  • 14、下图为地球仪局部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丁在乙的东北方 B、甲在乙的西南方 C、丙在乙的西南方 D、丁在丙的东北方
  • 15、以巴拿马运河作为分界线的两个大洲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经济交流的是(   )
    A、安徽的宣纸销往北京 B、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C、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D、新疆人来深圳卖新疆产的葡萄干
  • 17、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能感受到社区多方面的功能,下列具有经济功能的是(   )
    A、健身广场 B、村(居)委会 C、学校 D、食品加工厂
  • 18、读下边图一、图二,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结论是(   )

    A、图一的实地范围比图二小 B、图二表示盆地地形 C、甲~乙的实地距离比丙~丁的实地距离长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大
  • 19、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材料一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三

    魏晋时期人口流动示意图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则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摘编自《东汉、魏、晋时期人口迁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径区域的古代名称,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直接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的事件?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方面,各举一例史实证明民族间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 20、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观察上图,距今约8000年左右,图中区域①推广的农作物是;图中区域②推广的农作物是
    (2)、观察材料二图示,结合所学完成归类(填写序号即可,多填、少填、错填均不得分)。

    属于耕种工具的是

    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的作者,概括他的主要主张。
    (4)、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上一页 638 639 640 641 6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