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随着2022年6月16日,和若铁路(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营,世界上首条沙漠铁路环线全线贯通。读图,完成问题。

    (1)、图中山脉甲为( )
    A、天山山脉 B、昆仑山脉 C、祁连山脉 D、阿尔金山脉
    (2)、和若铁路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干旱 C、风沙治理 D、地势险峻
  • 2、右图是2022年1月至8月,我国除港、澳、台外,快递量排名居前四位的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问题。

    (1)、快递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 B、 C、 D、
    (2)、对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濒临海洋

    ②人口稠密

    ③位于第二级阶梯

    ④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孙中山

    材料二;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武汉、广州、南京得票率居前三位。

    材料三·

    材料四: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血和铁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1)、孙中山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用史实说明理由。
    (3)、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绝非偶然。依据材料三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从政治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 4、稠州中学某班围绕“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1)、表格中文物的流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列举出两例符合要求的人物。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发生都基于内忧外患。结合两张图片内容说说当时不同阶级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将你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补充到“得出结论”剩下的两栏中。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一图二中地理事物的名称。甲湖;乙海;①平原;图二是省的轮廓,图中的汉江汇入(河流名称),渭河流域位于(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地区。
    (2)、指出汉江与渭河在水文特征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列举两项)
    (3)、图一中虚线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部分线路。该工程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 6、仔细观察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   )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约法的严格约束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 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成就
  • 7、1912年元旦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般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材料中的“今日之新”主要是指( )
    A、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B、清帝下诏退位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北洋政府成立
  • 8、《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领土主权的完整性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9、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救亡决论》
  • 10、下侧两图反映了(   )
    A、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1、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④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①③④②
  • 12、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次仗:一次是独自与中国交手的“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其中第一次“半仗”( )
    A、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开始破坏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使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中下游
  • 13、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14、秦岭一准河一线,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②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③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④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⑤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⑥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季风的影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⑥
  • 15、如右图,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年降水量超800毫米﹑ B、乙是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丙所在地区是塔里木盆地 D、丁地区的河流冬季不结冰
  • 16、下面有关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分布东少西多 B、各民族分布具有“小散居、大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D、各少数民族人口多少不一,回族人口最多
  • 17、下列所在省级行政区与图中标号相符且其简称正确的是(   )

    A、①蜀 B、②青 C、③川 D、④桂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01班学习小组开展了“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能看到……”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并收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3:“五尺童男子驱牛用铁犁耕地一天,相当于成年男子用未耜耕作三天。”

    ——摘编自《中国封建经济史》

    资料4:“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自《战国策·秦策一》

    资料5:“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资料6:“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摘自《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请你深度筛选以上资料,找出与本次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
    (2)、请你巧妙结合以上资料,谈谈假如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能看到的景象及其产生的影响。(提示:可从从政治、经济等多角度论述)
  • 19、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请参与“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活动,回答问题。

    【解说文明】

    展品①: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本展品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1)、上述展品中哪两个文物同属一个朝代?(填序号)
    (2)、请根据展品①范例,任选其他任一展品,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聚焦展览主题)
    (3)、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中华文明有了怎样深刻的认识?
  • 20、读湖州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地形部位名称甲。乙
    (2)、图中四个村庄中,交通最为不便的是。缆车从高处往低处滑,那么滑行方向是 , 缆车的起点到终点的相对高度有米。
    (3)、根据上图,写出该区域的主要特产。(至少两种)
上一页 629 630 631 632 6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