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
-
2、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河姆渡黑陶钵
B、殷墟甲骨
C、商鞅铜方量
D、半两钱
-
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 B、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 C、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 D、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
-
4、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 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
-
5、下列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的是( )A、种植农作物 B、饲养家畜 C、聚落生活 D、打制工具
-
6、在历次发掘中,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灰烬层厚达6米的用火遗迹。该遗迹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商代殷墟
-
7、704班用“三步复习法”开展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的复习,现邀请你一起参与。
[第一步:时序梳理]同学们制作了一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见下图)。

[第二步:重点突破]
※为了全面分析该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寒冷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坏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摘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材料三:“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娃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摘自《晋书,食货志》
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祥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五: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并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摘编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教科书
※为了进一步认识该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同学们选择了一位人物,并将其生平进行了整理(见右图)。
(1)、请将这一示意图“”处补充完整。(2)、请选择相关材料对应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三个原因。(3)、请完善拓跋宏的人物履历来充分说明选择理由。(4)、[第三步:点线结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分裂中孕育着因素。 -
8、某校开展“学会评述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影响”的项目化学习。703班同学们准备拍摄一部秦始皇、汉武帝跨时空对话的微电影来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现邀请你一起探讨。
剧本内容
场景:汉武帝未央宫宣政殿
道具:案上摆放着一叠用“蔡侯纸”撰写的奏折
桌上放着一盘石榴
[第一场]
秦始皇:我,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皆由我一人任免。
汉武帝:始皇兄有始创之举,为解决此番问题,我亦有创举,请听我细说……
[第二场]
秦始皇:治国不易,筑长城都未根治匈奴问题,你为解决这一后患的魄力让我佩服!
汉武帝:哈哈哈……我与匈奴不断“交手”中,倒有了一个意外收获。看,这就是意外收获带来的。
(汉武帝拿起桌上的石榴)
[第三场]
汉武帝:你我相谈甚欢.我还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不可不可!那些儒生甚为讨厌,对待他们我跟你的做法不一样!
(画外音: )
探讨:
(1)、请你找出与此场景不相符的道具并加以说明。(2)、剧本中汉武帝所说的秦始皇的“始创之举”是指什么?“我亦有创举”又是指什么?说说这些创举的共同作用。(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所说的“意外收获”作出合理解释。(4)、比较汉武帝、秦始皇对待儒学的态度,请为“第三场”写一小段画外音。(注:画外音是指注解、补充、题外话,以便人们对事实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 -
9、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是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两个“着眼点”,请进行以下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地处东亚的中国,其最南部的海南省是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这里全年平均气温高。充足的热量资源对热带水果,如椰子、香蕉、荔枝、忙果和菠萝等的生长十分有利,使海南成为中国的“菜篮子”“果盘子”。
——摘编自人教版上册《人文地理》教科书
(1)、依据“亚洲主要河流发源地示意图”写出图中①②③分别所示的大洋。并描述亚洲河流流向特点且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这段文字的描述,绘制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的关系示意图。(3)、自然(人文)条件各要素间、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请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
10、主题研究是拓宽眼界的一种学习方法。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小题。(1)、某同学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题合理的是( )
①甲骨记事:文字可考自此开始
②铁犁牛耕:社会变革重要动力
③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影响深远
④商鞅变法:奠定秦朝统一基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某学习小组对中国古老传说展开研究时,收集到《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些记载,包括黄帝、尧、舜等事迹,还有当时频繁的战争,以及远古初民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编制乐舞等多方面的情况。学习小组成员对此纷纷发表以下观点,你赞同的是( )A、小豆:揭示古老传说背后故事要结合考古发现 B、小王:大多数属于传说,基本上没有历史价值 C、小李:《史记》 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但用无妨 D、小美:《史记》 以“信史”著称,完全可相信 -
11、运用示意图是化繁为简的一种学习方法。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小题。(1)、“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参考右侧年代尺,可计算出东汉王朝的“国祚”为( )
A、195年 B、210年 C、226年 D、412年(2)、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图册中有一幅示意图(见右图)。请推测该示意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刺史制 -
12、解读地图是认知时空的一种学习方法。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小题。(1)、甲地(140° E,0° )在经纬网示意图中表示为( )A、
B、
C、
D、
(2)、从右侧“乙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中可以读出( )
①a处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
②b处适合开发攀岩类运动
③c与d相对高度是300米
④乙地城镇、村庄沿河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小王的家乡四季较分明,夏天很热,冬天还比较温和,降水比较多,但多集中在夏季,适合种植水稻。以下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这段描述相符的是( )
A、A B、B C、C D、D(4)、下列对大洲轮廓图中序号所示的区域特征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①处有世界上最高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B、②处居民房子墙厚有壁炉,屋项倾斜角度大 C、③处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D、④处居民多为黑色人种,多数信仰伊斯兰教(5)、右图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局部)”。以下关于图申早期人类的认识符合史实的有( )
①A处出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早期人类
②B处与C处的早期人类都会人工取火
③D处人们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④E处距今5000年左右已出现早期国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
1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两次失败、两次转危为安。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扭转局势,奋力打开新的局面。
材料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节选)。
(1)、选择材料一中的其中一次,运用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扭转局势的。(2)、运用相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A.B两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差异的原因。(3)、以上材料对我国早日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
14、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某校901班开展了主题为“勿忘国耻,复兴中华”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勿忘国耻,复兴中华

一位战地记者的日记
中国军队到国境以外去作战,甲午以后还是第一次,而国军出境到外国去帮助友军作战,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大公报战地记者江肇基( 1942年3月28日)
一段内涵丰富的论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简析该地图“不能忘却”的原因。(2)、写出战地记者日记中这支中国军队的名称。(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论述丰富内涵的理解。 -
15、下列对下图的主题归纳合理的是( )

①维护民族团结 ②发扬创新精神
③凝聚中国力量 ④传承红色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2020年,恐袭阴霾迅速笼罩全球。4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遭到恐怖袭击;5月,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使馆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8月,埃及北西奈省一座清真寺遭恐怖分子袭击……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对这些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了全球( )A、局部战争从未停息 B、传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C、武器扩散日趋严重 D、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2)、联合国对这些袭击事件予以谴责,是因为( )A、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B、联合国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政治集团 C、联合国宗旨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联合国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17、表格有助于历史知识达到简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比较分析。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有( )
序号
重大史实
结论
①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
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冷战结束
④
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下表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湖州市( )性别构成
城乡构成
年龄构成
男性
女性
城镇
乡村
14岁以下
15-59岁
60岁以上
2010年
50.8%
49.2%
52.9%
47.1%
11.7%
72.1%
16.2%
2019年
49.3%
50.7%
64.5%
38.5%
10.7%
63.4%
25.9%
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②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③全面二孩政策成效显著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史料研读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必备技能。根据史料回答下列小题。(1)、犹太裔中国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到:“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B、红军不得不长征的原因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D、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1971年,我们第一批记者随亨利. 基辛格进人毛的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两国建立政治同盟
-
19、1947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分析:“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 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为此,党领导实施了( )A、国民革命 B、平均地权 C、减租减息 D、土地改革
-
20、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①台儿庄战役歼灭日本军队一万多人
②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③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