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批准落实联合国主导的重要国际公约,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为保护生态环境、保育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这表明我国(   )

    ①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②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④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下图漫画《在雾霾中,寻找你的身影》带给我国政府的启示是(   )

    A、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B、禁止有污染行业发展 C、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D、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 3、2021年,L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首次成为全国唯一水、气环境质量排名同时进入前十的地级市,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这体现了(   )
    A、因地制宜的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B、L市坚持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 C、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难以协调 D、解决环境问题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 4、阅读“近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表”,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特征是(   )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7.7%

    7.4%

    6.9%

    6.7%

    7.1%

    单位GDP耗能下降(%)

    3.6

    4.8

    5.6

    5.0

    3.7

    A、能源消耗量正在逐渐减少 B、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 C、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D、产业结构通过调整逐步得到优化
  • 5、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以下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区分布悬殊 B、时间分配不均 C、年际变化大 D、冬春多,夏秋少
  • 6、下图漫画《姜太公钓鱼新编》启示我们(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矛盾的,必须先保护环境 B、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缺乏,必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C、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7、阅读下图,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②计划生育取得成效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18日,由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8年世界人口状况》中英双语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22亿,其中13亿的增长可能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为75.5亿人;总体出生率为2.5%,即平均每名妇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为5.2%,非洲东部和南部出生率为4.5%。与之相比,美国的出生率为1.9%,中国仅为1.6%。

    材料二:据统计,地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1)、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状况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下图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内容填入图中空格处。(只填序号)

    ①土地荒漠化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粮食短缺

    (4)、从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9、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计划生育不再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②有利于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矛盾

    ③是基于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增速趋缓这一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④表明生育政策要随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表为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

    项目

    人口年均增长率(%)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人)

    城镇人口比重(%)

    第六次(2010年)

    0.57

    8.87

    8930

    49.68

    第七次(2020年)

    0.53

    13.5

    15467

    63.89

    ①已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        ②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③已实现人才强国这一目标        ④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1、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的人口结构状态。下图为中国与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与预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   )
    A、10% B、20% C、25% D、30%
    (2)、2015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B、彻底解决中国的社会养老问题 C、缓解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 D、彻底解决中国的家庭养老问题
  • 12、下面两图为我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

    注:第六次人口普查同第五次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①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     
    ②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快       
    ④我国人口总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3、读“不堪重负的地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严重的(   )
    A、环境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水污染问题
    (2)、该漫画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劳动力普遍短缺 B、资源短缺 C、各国国防兵源不足 D、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 14、小明针对桃园村的变化进行了调查,以下调查中,属于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是( )
    A、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村庄进行调查 B、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搜集资料 C、通过跟随新闻记者走进村庄,与村民交流 D、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资料,了解该村的情况
  • 15、某村位于深山区,自然风光优美。但是,该村曾经为了发展经济,毁林开荒、乱占耕地,结果,美丽的自然风光受到破坏。好在该村认识到了这种做法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加强对林区树木的管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现在,风景秀美的景色重新出现。该村建设的生态度假区,游人如织。旅游经济带动了该村的发展。以下对该村变化的看法错误的是( )
    A、说明了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B、该村应该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区,不用保护周围的环境 C、该区域如果不顾后果,继续毁林开荒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D、该区域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 16、下列不同区域的联系中,属于人才交流的是(   )
    A、安吉的笋干销往北京 B、河南农民开着收割机到河北,帮助河北农民收割小麦 C、湖州的教师到四川支援 D、在重庆的商场里买到新疆产的葡萄干
  • 17、下列哪一个情境体现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
    A、情境一:我参加了少年宫书法班,在这里和同学相互切磋,书法大有长进 B、情境二:我代表班级参加辩论赛,发挥失常,决定扩展阅读范围,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C、情境三:我生病了,在家休息。同学打来电话问候,并为我辅导当天功课 D、情境四:从小学来到寄宿制初中,将近三年的寄宿生活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
  • 18、某山区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关停污染企业等措施,使山区天更蓝、水更清、茶更香,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材料反映出该县发展的成功经验是(   )
    A、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B、开源节流,合理利用资源 C、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履 D、脱贫攻坚,发展旅游经济
  • 19、以下能让我们共同感受到区域历史变化的有(   )

    ①小华进入中学后成绩在提高       
    ②清凉峰镇成为浙江美丽乡村

    ③浙江打造高铁1小时交通圈       
    ④大运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0、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②能有效缓解人口压力

    ③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        ④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上一页 605 606 607 608 6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