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德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沙俄
  • 2、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从 18 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 B、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C、1840 年 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3、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0°经线穿过的大洲有 、
    (2)、写出图中D点的经纬度。。图中D点位于C点的方向。从地球上的低、中、高纬度来分,图中A处属于纬度;从地球的五带来分,图中B处属于带;
    (3)、海洋约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人们把地球称为“蓝色的星球”。请简述海洋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需要做生意(买卖)就足够,没有积蓄,百姓大多贫穷……。所以,江淮以南,没有受冻挨饿的人,也没有富贵的家庭。”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南朝时期的江南“百年来,没有战事的警报,区域之内,百姓安然自得。……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劳耕作,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

    ——摘编自沈约《宋书》

    材料三:东晋后期江南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事,时令和顺,年成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谷子布帛充足,几乎家家充裕人人丰足。”

    ——摘编自《晋书食货志》

    材料四:如图是东汉魏晋以来的人口流动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现状。根据材料二,指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指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概括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湖南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属秦朝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涉及秦的内史、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其中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献记载,可补史籍之缺。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判断它描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材料一中提及“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其变法内容有哪些?(请例举其中二项)
    (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简述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历代王朝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 6、若图中两图幅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D、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 7、读某大洲轮廓图,在该大洲(   )

    A、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因地域辽阔无法流入海洋 B、绝大部分的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整个大陆起伏非常小 C、雄踞亚欧大陆,依次被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三面环绕 D、气候的类型复杂而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 8、下列对史前时期的相关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开始了定居生活 
    ③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发明纺织,教人们交换物品
    ④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9、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相似之处是(   )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 B、战败一方的经济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作用
  • 10、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②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西域

    ③文景时期,丝绸之路开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④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1、被后人称为“医圣”,这位医学家写的中医学名著作(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 12、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农业开始使用肥料 C、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 13、下图中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 1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其中,主张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来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例举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材料二中“匈奴族不断南下袭扰”当时秦汉统治者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根据材料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藏品 藏品的介绍
    藏品1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年代:新石器时代前期
    藏品2 名称:
    年代:商朝
    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藏品3 名称:铁农具
    年代:
    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藏品4 名称: 丝绸之路商旅图
    年代:西汉
    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二:西周时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汉初统治者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把博物馆藏品介绍补充完整。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一制度?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材料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写出两位统治者所采取措施的共同作用。
    (3)、从上述材料中,你有哪些感悟?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世界轮廓示意图及气候资料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洋,②所在区域主要分布人种,③洲与④洲的分界线是 , ⑤是
    (2)、请写出b所在的半岛名称,并根据气温降水量柱状图描述该地区气候特征。
    (3)、地球上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请写出a河流的名称,并简述河流湖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 18、观察下图,甲乙两地都位于(  )

    ①东半球             ②中纬度        

    ③南半球              ④热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以下对相关地理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A、社区居民在投票选举,体现社区发挥了文化方面的服务功能 B、一般而言,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要比山区小,形态上没有差别 C、绘制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D、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坡度较陡
  • 20、下列历史史实,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八王之乱    

    ②孙权派船队达到夷州 

    ③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上一页 558 559 560 561 5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