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高脚的木质长屋里,有的长屋长达200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与形成当地这种民居结构形式无关的是(    ) 
    A、气候湿热 B、人口稠密 C、抵御毒虫、猛兽 D、抵御酷寒
    (2)、下列最可能有该种民居分布的是(    )
    A、西亚 B、东南亚 C、北亚 D、中亚
  • 2、俄罗斯许多民居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小,这是为了适应当地(  )
    A、炎热多雨 B、温暖干燥 C、寒冷多雨雪 D、温暖多雨雪
  •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民居多为平顶屋,这种建筑主要是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海陆
  • 4、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平均海拔约1500m,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如下图)多是厚土胚墙的平屋顶建筑。屋面户户相连,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形成“楼上楼”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掌房最突出的优点是(  )
    A、保暖隔热 B、抗震抗倒 C、通风散热 D、防水防潮
    (2)、土掌房屋面兼具的主要功能是(  )
    A、集雨蓄水 B、晾晒作物 C、抵御外敌 D、观景瞭望
    (3)、根据土掌房的特点可判断当地(  )
    A、降水日数多 B、地势起伏大 C、水资源短缺 D、土壤肥力高
  • 5、传统民居特色与南北气温差异有很大关联,下列叙述未体现这种联系的是(  )
    A、北方房屋墙体较厚 B、南方房屋高大宽敞注重通风透气 C、南方屋顶坡度较大 D、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
  • 6、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景观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景观是(  )
    A、蒙古包 B、窑洞 C、竹楼 D、冰屋
    (2)、该居民独特的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  )
    A、湿热气候 B、干旱气候 C、寒冷气候 D、风沙气候
  • 7、桂林某县金竹寨干栏民居是下部架空,离开地面,依树积木而形成的建筑物。它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也反映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下图为金竹寨干栏民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干栏民居具有通风、防潮等优点,它突出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气候寒冷,干旱少雨 B、气候酷寒,疾风多雨 C、气候酷热,干燥少雨 D、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2)、典型的高脚干栏式建筑,鳞次栉比,由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土壤 C、交通 D、地形
  • 8、下图是四种民居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小桥流水人家”景象的是(  )
    A、 B、 C、 D、
    (2)、图示四种民居的形态,与宿迁民居最相似的是(  )
    A、 B、 C、 D、
  • 9、读“东南亚传统民居图”和“北非传统民居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东南亚的民居多采用竹子建造,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很大,主要是适应当地(  )
    A、湿热气候 B、干燥气候 C、寒冷气候 D、干燥气候
    (2)、北非地区气候干燥,民居墙体相对厚实,东南亚民居与北非民居风格不同,说明(  )
    A、民居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B、两地区居民的审美观念不同 C、两地区的风俗习惯差异 D、两地区的政治制度不同
  • 10、蚝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海产品。亮墙(下图)是用生蚝壳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而成。古人就地取材建成的蚝屋蚝墙,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坚固耐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蚝壳墙最可能出现在(  )
    A、内蒙古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 D、横断山区
    (2)、砌墙时,蚝壳堆砌成鳞状,向地面约45°倾斜排列,反映了当地气候(  )
    A、寒冷,利于室内保暖 B、炎热,可保持室内通风 C、多雨,方便雨水下泄 D、干燥,可增加室内湿度
  • 11、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范围大,建筑物高 B、有河流流经的一定是乡村聚落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D、平原地区的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密度都较大
  • 12、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各地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杰作。下图中①、②示意我国两个地区的典型传统民居,③示意某地区民居及其周围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民居①、②分别位于我国的(  )
    A、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D、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2)、反映传统民居③所在地区环境特点的古诗词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13、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山脉)-淮河为界。这条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份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2)、界线乙大致位于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附近,确定界线乙的主导因素是(填字母)。

    A.地形        B.季风        C.气候         D.植被

    (3)、北方地区位于界线甲以东,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多于400毫米,农业生产类型以业(填“种植”或“畜牧”)为主;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 , 气候干旱,农业生产类型以业为主。
    (4)、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北方地区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厚,南方地区民居屋顶坡度较 , 墙体高;在传统交通运输方面,北方地区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地区河流众多,以为主。
  • 14、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选择,探索新路】

    材料一:严重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等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思想领航,凝聚力量】

    材料二:下列图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统一了党的思想,凝聚了力量,引领了中国人民前行的正确方向。

    【秉持大义,担负重任】

    材料三: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自《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1)、材料一中提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直接跟哪次起义的受挫有关?
    (2)、材料二中图1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什么?图2遵义会议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图3中共七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中共抗战的例子。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分别是哪些?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两组学习成果。请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数轴上学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此,他们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

    (第二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情境中看历史)

    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他们觉得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来形容这一场场“救治行动”非常恰当。

    (1)、根据第一小组同学学习成果,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第二小组同学所说的一场场“救治行动”各指什么运动。

    ①自我疗伤:②温药慢治:

    ③猛药重治:④思想疗法:

    (3)、“猛药重治”中的领导人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4)、尽管“名医”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 16、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    )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从根本上消灭了法西斯主义 C、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 17、刘雯要做一期历史综合实践的小报,她选取了以下内容∶晋察冀根据地、地道战、麻雀战等。据此判断,小报的主题应该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 18、“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进入山西后,依据险要地形隐蔽设伏,主动出击,全线开火,取得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武汉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 20、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口76.7万头,船只8500艘。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
    A、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上一页 556 557 558 559 5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