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A、国民革命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开辟敌后战场 D、解放战争胜利
  •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军队建设。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三湾改编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 3、20世纪20年代,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先后发表了《统一的国民运动》、《孙传芳自己想想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文章,不懈地揭露封建军阀反动本性,动员工农群众投身革命。由此可见,该刊(    )
    A、直接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B、反映出中日矛盾的尖锐 C、强调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 D、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展
  • 4、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属于该运动的口号有(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反对华北自治”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5、民国时期,保守的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
  • 6、1905年,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    )
    A、提出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首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C、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标志着清朝统治走向崩溃
  • 7、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挽救民族危亡 C、实现民主共和 D、实行君主立宪
  • 8、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 9、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京师大学堂

    ②民报

    ③青年杂志

    ④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③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 10、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时,张之洞发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的感慨。该条约签订后出现的后果有(    )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②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此诗歌颂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黄海大战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中法战争
  • 12、下表是“1843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技术比较薄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
  • 13、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关于黄河、长江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游多峡谷且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②中游地形破碎,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   
    ④近年来黄河长江的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4、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838千米。2021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开通运营,预计2026年底全线建成通车。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1)、据图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经过渝、川、滇、藏四省区 B、经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气温低,降水少,风沙大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2)、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

    ①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②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

    ③完善路网结构,增强进藏交通能力   
    ④消除沿线的地震等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下列关于浙江省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②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在0℃以下

    ③全省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④钱塘江自西南向东北,经杭州注入东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6、福建海坛岛面积约277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问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牧业
  • 17、我国地势大致呈甲、乙、丙三级阶梯分布(如图)。以下阶梯信息描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②海拔在1000-2000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

    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A、第一级阶梯—甲—①   第二级阶梯—乙—②   第三级阶梯—丙—③ B、第一级阶梯—甲—③   第二级阶梯—乙—②   第三级阶梯—丙—① C、第一级阶梯—丙—①   第二级阶梯—乙—②   第三级阶梯—甲—③ D、第一级阶梯—丙—③   第二级阶梯—乙—②   第三级阶梯—甲—①
  • 18、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据此完成问题

     

    江苏

    广东

    福建

    新疆

    西藏

    青海

    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743

    511

    338

    10

    2

    8

    民族(个)

    56

    56

    56

    55

    20

    54

    (1)、根据表格,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
    A、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少 B、东南人口稀少,西北人口稠密 C、东部人口稀少,西部人口稠密 D、南部人口稀少,北部人口稠密
    (2)、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的格局是(    )
    A、大散居,小聚居,分区独居 B、小散居,大聚居,分区独居 C、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小散居,大聚居,交错杂居
  • 1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依然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年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    A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书法作品    《     B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值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彼此征战中,北方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家B的名称。
    (2)、与《史记》的记载相比,《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读材料三,请你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典型史事1例。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信息,请你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年代”(要求:结合材料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随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图片

    图1                 图2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著名改革?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及改革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的制度创新分别是什么?这对秦朝统治有何积极意义?
    (3)、依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时期在币制上有什么革新措施,分别指出这两次币制改革产生的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