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农耕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望历史,探寻发展动力】

    【文物名称】缤犁铧(huá)
    【历史时期】战国【出土地点】河南省辉县
    【现存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南安阳)这个地方的党组织,在合作化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它坚决地支特贫苦农民的办社要求……由小社变大社,年年增产,不到三年,实现了全村合作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湖)

     

    【传承创新,书写崭新篇章】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行土壤有机质提升、高效节水灌溉、灾害早期辨识等农业技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39个,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以下是河南省地形图和郑州、信阳两市气候资料。

    城市

    1月

    7月

    全年

    均温

    /℃

    降水量

    /毫米

    均温

    /℃

    降水量

    /毫米

    均温

    降水量

    /毫米

    郑州

    -0.1

    8.7

    27.1

    146.8

    14.2

    645.2

    信阳

    2.5

    31

    28

    213

    15.6

    1113

    (1)、两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一变革?结合所学,分析这两次变革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简述河南省可借助哪些优势条件发展粮食生产。
    (3)、综上所述,你汲取到中华民族的哪些智慧?
  • 2、某同学尝试用表格进行学习整理。下表中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

    序号

    史实

    结论

    哥伦布船队远洋航行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中东开启了和解潮。中国成功斡旋沙伊复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这说明 ( )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④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这个政权是 (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蒙古帝国(元朝) D、大清帝国(清朝)
  • 5、从黄河到地中海,丝路共建尚和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可借鉴 ( )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经验  
    ②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  
    ③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  
    ④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治理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从“一条线”到“一张网”。 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据此回答问题。
    (1)、从一国到多国,丝路情牵六大洲。 下列国家与其特色对应一致的是 ( )
    A、南非————红松之乡 B、意大利———稻作文化 C、秘鲁——垂直生计 D、柬埔寨——草原人家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段材料概括了丝绸之路开辟的 ( )
    A、影响 B、目的 C、路线 D、原因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1)、材料一①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②反映了宋朝的治国政策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采取的哪一制度?今天的杭州在当时属于哪一行政区划?
    (4)、图中的琉球是今天哪个省?在当时设立了哪一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5)、材料一、二措施实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 8、比较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④都城建在长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9、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十分先进
  • 10、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入(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 11、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图片,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③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2、【古桥历风雨】位于义乌市雅治街村的古月桥,建造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历经800余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十分完整,从未修缮。对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建造时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嘉定年间义乌市隶属于江浙行省 C、历经了南宋的衰亡和元朝的统一 D、能为研究明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 13、下图反映了北宋地方的财政变化。 下列与这一变化有关的举措是(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立转运使 C、在各州设置通判 D、分割宰相权力
  • 14、【宋室南渡 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 126人,宋代占 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哲学思考
  • 15、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 )

    序号

    举措

    影响

    秦始皇统一文字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根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16、某同学梳理出家乡临海的历史沿革(部分如下表)。下列与表中信息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

    西周

    秦朝

    元朝

    属越国

    属闽中郡

    隶属江浙行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D、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 17、下面是唐宋两个朝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央机构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②宋朝出现官僚机构膨胀问题 
    ③各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④唐宋两朝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宋太祖)问曰:“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赵普)曰:“节镇(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③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④设置通判,分知州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 
    ③唐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权 
    ④元朝——设立行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下面是某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出的宣传画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版块一】

    A年10月1日下午3点,B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乐队奏起了C,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欢呼声,盛大的阅兵式随后举行。

    主题_

    【版块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

    【版块三】

    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受到热烈欢迎

    【版块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某法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1)、在版块一A、B、C三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版块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版块二“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是指哪场战争?结合材料,说明这场战争的意义。
    (3)、版块三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该事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版块四摘自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哪一部法律?该法律的贯彻执行对于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何意义?填写宣传画报的主题。
上一页 189 190 191 192 1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