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实验小组想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雨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决定做对比实验。先找来喷壶,灌了200毫升的水,再在塑料盆底挖几个洞,铺上石子,最后倒入土壤,制成4种土壤样本。如图所示:

    (1)、选择一组合适的材料来做对比实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他们的选择可以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在这个实验中,喷壶喷水代表。如果喷壶统一喷30毫升水,可行吗?
    (3)、材料选好了,在开始喷水前,注意检查是否一样。
    (4)、他们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2、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是由( )作用形成的。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火山活动
  • 3、下列地貌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沙漠 B、冲积平原 C、雅丹地貌
  • 4、下列关于植物覆盖对土壤受侵蚀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受侵蚀程度较小 B、无植物覆盖的土壤,受侵蚀程度较小 C、植物覆盖对侵蚀没有影响
  • 5、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 )。
    A、侵蚀 B、沉积 C、流失
  • 6、明明为研究“土地坡度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最科学的是( )。
    A、 B、 C、
  • 7、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台风引发的山洪暴发灾害发生的是( )。
    A、开山挖矿 B、疏通河道 C、植树造林
  • 8、如果森林被砍伐了,暴雨( )。
    A、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B、会冲走更少的土壤 C、会冲走更多的土壤
  • 9、雨水无法穿过植物落到地面,所以植物能减缓侵蚀。    (    )
  •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改变,大部分时间是不变的。    (   )
  • 11、地表的岩石、沙土在风或水的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被称为侵蚀。    (    )
  • 12、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剧烈的,风和水的作用等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
  • 13、光的色散:天空的调色盘

    傍晚时分,当太阳缓缓落下,天边常常被染成绚丽的橙红色,仿佛一幅流动的油画。这迷人的晚霞,其实是光的色散现象在大自然中的杰作。

    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阳光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就像三棱镜能让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大气层也是一块巨大的“自然棱镜”,不同波长的光散射程度不同。短波长的蓝光和紫光容易被散射,但它们在穿过大气层时被散射得太多,无法直接到达我们的眼睛;而长波长的红光和橙光则更容易“穿透”大气层,最终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橙红色,绘出晚霞的绚丽画卷。

    (1)、蓝光和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因此白天天空是蓝色的。    (   )
    (2)、晚霞的绚丽色彩与光的色散现象无关。    (   )
    (3)、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层像一块巨大的 , 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分散开来。
    (4)、傍晚的晚霞呈现橙红色,主要是因为( )。
    A、蓝光穿透大气层能力强 B、红光和橙光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 C、绿光被云层反射 D、紫色光直接到达地面
  • 14、一束白光进入棱镜后变成了七色光,像彩虹一样,非常漂亮。
    (1)、棱镜能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与彩虹的颜色相同,由此我们推测:彩虹的形成与光的有关。
    (2)、把这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还能变成白光吗?。为什么? 
    (3)、白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 )。
    A、白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白光进入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C、棱镜能给白光加上多种颜色
    (4)、其中,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张志和在《玄贞子》中就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根据书中的记载,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 15、激光笔发出的单色光通过三棱镜后( )。
    A、分散成多色光 B、方向偏折但颜色不变 C、变成白光
  • 16、博物馆展览时会用棱镜灯光给展示的珠宝打光,主要利用( )。
    A、色散增色 B、反射聚光 C、折射放大
  • 17、三棱镜实验中,如果用蓝光代替白光,屏上将看到( )。
    A、七色光带 B、单一蓝光 C、黑白条纹
  • 18、下列没有发生折射的是( )。
    A、在阳光下放大镜可以点燃报纸 B、垂直插进水杯的筷子 C、冬天早晨,阳光通过教室窗户斜射入教室
  • 19、下列现象中,和“雨后彩虹”的现象不同的是( )。
    A、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 B、彩色电视机画面 C、钻石闪光
  • 20、下列器材中,应用了三棱镜分光原理的是( )。
    A、潜望镜 B、望远镜 C、光谱仪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