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①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B、基因突变和重组、①③是新物种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 C、④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之一 D、⑤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2、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B、斑马和驴杂交能产生后代斑驴兽或驴斑兽,斑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这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D、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A和a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 3、狍属于鹿科动物。在鹿科动物中,物种间线粒体中Cytb基因序列差异约在4%~12%之间。某研究发现,中国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的线粒体中Cytb基因序列差异分别为1.61%、4.2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组测序为鹿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了细胞水平证据 B、中国东北狍与欧洲狍在自然条件下能进行基因交流 C、中国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D、自然选择在中国东北狍的进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4、考古学家从岩土沉积物中提取古生物遗骸DNA或蛋白质分子并和现代生物的分子信息库进行比对,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的DNA单链形成的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亲缘关系越近 B、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比较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作为证据是因为进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D、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相同的两个生物个体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
  • 5、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多倍体一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由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发育成单倍体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 6、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低温”是指零上4℃左右 B、植物细胞指洋葱的外表皮细胞 C、卡诺氏液的作用是解离组织细胞 D、直接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
  • 7、关于下图所示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在含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溶液中进行①过程 B、正常的真核生物细胞内可发生①②⑤过程 C、③④⑥过程常见于RNA病毒侵入细胞时 D、细胞中①④过程的发生都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作用
  • 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备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许多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重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 9、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C段R型细菌减少的原因是R型细菌大量转化为S型细菌 B、若用S型细菌DNA与R型活菌进行体外转化,两种细菌数量变化与图甲相似 C、图乙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 D、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也有具少量的放射性
  • 10、果蝇X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基因都能控制果蝇的性别,其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 B、该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可自由组合 C、白眼基因、红宝石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棒眼基因最多有4个
  • 1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两次 B、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C、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 D、受精作用时卵细胞一般不会与多个精子的细胞核融合
  • 12、下列关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指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自由组合”指雌雄配子的自由结合 B、一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其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D、分离定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13、当某品种菠萝蜜成熟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呼吸速率迅速上升,再迅速下降的现象。研究人员以新采摘的该菠萝蜜为实验材料,变化趋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菠萝蜜在贮藏期间,细胞呼吸的耗氧场所是线粒体的  , 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  , 另一部分以 的形式散失。
    (2)、据图可知,菠萝蜜在贮藏初期会释放少量乙烯,随后有大量乙烯生成
    (3)、据图推测,菠萝蜜在贮藏5天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趋势是 

    为证实上述推测,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假设菠萝蜜中的可溶性糖均为葡萄糖,现有充足的新采摘菠萝蜜、仪器设备(如比色仪,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如DNS试剂,该试剂能够和葡萄糖在沸水浴中加热产生棕红色的可溶性物质)等。简要描述实验过程:

    ②分别制作匀浆,取等量匀浆液;

    ④分别在沸水浴中加热;

    (4)、综合上述发现,新采摘的菠萝蜜在贮藏过程中释放的乙烯能调控果实的呼吸速率上升,其原因是 
  • 14、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km/h的速度跑步1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

    血浆Na+浓度(mmol/L)

    血浆K+浓度(mmol/L)

    尿渗透压(mOsm/L)

    尿Na+浓度(mmol/L)

    尿K+浓度(mmol/L)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005.1

    228.1

    72.3

    (1)、上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体液调节和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 
    (3)、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 (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 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4)、为探究上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 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 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 (答出2点即可)。
    (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 (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 15、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1(纯合体),其颖壳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榈酸转化为16﹣羟基棕榈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1与野生型(WT,纯合体),突变体Cer1中②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2)、将突变体Cer1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与突变体Cer1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 和泳道 (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3)、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发生了突变1 , 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4)、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 ;完善以下表格:

    F2部分个体基因型

    棕榈酸(填“有”或“无”)

    16﹣羟基棕榈酸(填“有”或“无”)

    颖壳蜡质(填“有”或“无”)

    Ccd2d2

    CCDd2

  • 16、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 判断依据是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10

    4.6~4.8

    8

    1.1~1.8

    9

    3.1~3.3

    7

    1.8~2.5

    5

    3.1~3.3

    4

    3.0~3.2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530

    总个体数(个):2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
  • 17、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聚酯塑料,会造成环境污染。磷脂酶可催化PET降解。为获得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
    (1)、方法1从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筛选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以磷脂酰乙醇胺(一种磷脂类物质)为唯一碳源制备 培养基,可提高该方法的筛选效率。除碳源外,该培养基中至少还应该有 等营养物质。
    (2)、方法2采用 技术定向改造现有微生物,以获得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除了编码磷脂酶的基因外,该技术还需要 等“分子工具”。
    (3)、除了上述2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 技术非定向改造现有微生物,筛选获得能够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
    (4)、将以上获得的微生物接种到鉴别培养基(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2%的琼脂粉和适量的卵黄磷脂)平板上培养,可以通过观察卵黄磷脂水解圈的大小,但不能以水解圈大小作为判断微生物产磷脂酶能力的唯一依据。从平板制作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18、某病毒颗粒表面有一特征性的大分子结构蛋白S(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基,每一个抗原决定基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为了建立一种灵敏、高效检测S蛋白的方法,研究人员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抗﹣S单克隆抗体(如图)(      )

    A、利用胶原蛋白酶处理,可分散贴壁生长的骨髓瘤细胞 B、制备的单克隆抗体A和单克隆抗体B是相同的单克隆抗体 C、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可传代培养,但不能冻存 D、单克隆抗体A和单克隆抗体B都能够特异性识别S蛋白
  • 19、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正确的是(      )

    A、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2:1:1 B、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C、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D、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
  • 2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