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为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获得“染色体核型稳定”的EBV转化细胞(简称“EBV细胞”),进而获得染色体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基本实验流程如图。EBV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传代培养中,杂交瘤细胞可能因染色体丢失而不能分泌抗体 B、图中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同时与抗原和EBV特异性结合 C、HAT培养基中加入Oua可除去EBV细胞和自身融合的EBV细胞 D、图示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还不能用于小鼠腹腔内生产单克隆抗体
  • 2、研究人员利用逆转录病毒将Oct-3/4等四个关键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纤维母细胞并表达,获得了与胚胎干细胞(ES细胞)极为相似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其在体外继续诱导培养可分化成神经细胞、心血管细胞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取纤维母细胞过程中,需用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来处理相应组织 B、纤维母细胞体外培养时,代谢产物积累等多种原因会导致分裂受阻 C、通过逆转录病毒将特定基因导入纤维母细胞是获得iPS细胞的唯一途径 D、理论上,将来源于病人的iPS细胞移植回病人体内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 3、如图是“番茄(2n-24)—马铃薯(2n=24)”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其中①~⑤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是在蒸馏水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体 B、过程②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子重排 C、经过PEG处理的融合体系中,所有细胞中都含有48条染色体 D、杂种植株不能同时结番茄和马铃薯可能与基因的表达相互干扰有关
  • 4、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草莓茎尖培养获得脱毒苗,主要原因是其分裂能力很强 B、利用射线处理烟草愈伤组织,一定可以获得烟草抗盐碱突变体 C、利用玉米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能够稳定遗传 D、利用红豆杉细胞进行植物细胞培养,可工厂化生产紫杉醇
  • 5、旋转芦荟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多肉植物,自然繁殖率很低,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高山芦荟。某科研小组利用旋转芦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需要对旋转芦荟组织进行严格的灭菌 B、过程②③的培养基含有的蔗糖可提供营养和维持渗透压 C、过程②③需更换培养基,原因之一是对植物激素的比例要求不同 D、该过程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旋转芦荟组织细胞中含有全套遗传物质
  • 6、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由于发生变异只能在添紫外线无菌绒布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如图为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震荡培养,说法正确的是(       )

       

    A、紫外线可能导致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B、培养基①接种后进行震荡培养,只有利于突变菌株的繁殖 C、培养基①②④中均添加了赖氨酸,培养基③中不添加赖氨酸 D、从培养基④中挑取乙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株
  • 7、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下列有关发酵工程及其应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分离提纯产物 B、利用苏云金杆菌可制成微生物农药,用于生物防治 C、谷氨酸发酵生产时,维持酸性和中性条件有利于积累谷氨酸 D、从微生物菌体中提取的蛋白质即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 8、进行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时,所用培养基的配方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分

    KH2PO4

    Na2HPO4

    MgSO4·H2O

    葡萄糖

    尿毒

    琼脂

    H2O

    含量

    1.4g

    21.8

    0.2g

    10.0g

    1.0g

    15.0g

    定容1000mL

    A、KH2PO4和Na2HPO4既可为微生物提供无机盐,又可调节培养基的pH B、土壤稀释液接种到该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可能观察到不同特征的菌落 C、能够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细菌,其细胞一定含有合成脲酶的基因 D、尿素既可为尿素分解菌提供氮源,又对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起选择作用
  • 9、在发酵工程和动植物细胞工程中,对无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平板划线结束后,必须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B、用紫外线照射,可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微生物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消毒药剂效果越强对组织培养越有利 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加入合成培养基的血清灭菌
  • 10、硝酸盐还原菌能够合成硝酸盐还原酶,硝酸盐会在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亚硝酸盐。某兴趣小组按照传统方法腌制泡菜,并测定了不同盐浓度下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腌制时间过长和食盐用量过少都可能导致亚硝酸含量增加 B、在5%的盐浓度下,亚硝酸盐含量与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同步的 C、若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食盐中和了乳酸菌的发酵产物 D、腌制的中后期,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硝酸盐还原菌受到抑制
  • 11、如图是利用葡萄制作果酒和果醋的简易装置。下列关于用传统方法制作果酒与果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酿酒酵母,其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8℃ B、在发酵生产葡萄酒、葡萄醋时,气阀a都应适时打开 C、该装置中,发酵液的酸碱度会随着发酵的进行而有所降低 D、微生物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主要场所都是线粒体
  • 12、朱鹮是一种珍稀的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近万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朱鹮的数量减少,会导致其基因多样性被破坏 B、将朱鹮迁移到动物园进行专门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 C、朱鹮优美的体态让人赏心悦目,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野生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
  • 13、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形成的印迹 B、因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国家的生态足迹互不干扰 C、多食用肉类食品,少食用蔬菜,可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
  • 14、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某地推行了“猪一沼一果”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如图为其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农作物等生产者 B、该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图中的“营养物质”为农作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D、现代生态农业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15、生态缸是指在隔绝物质交换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的封闭式人工微型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缸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促进物质循环,缸内消费者的数量应较多 B、为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要定时向缸内通气 C、生态缸的组分及比例会显著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D、为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应将生态缸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 16、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某水库中DDT的含量,得到如表所示结果(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动物),根据数据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不同成分

    底泥

    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A、DDT难以降解,无法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生产者和消费者均可对DDT产生富集作用 C、底栖动物和鲫鱼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D、乌鳢体内的DDT含量最高,其营养级最高
  • 17、2020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吸收量和排出量相等)。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⑦代表碳循环中的7个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分别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在甲、乙、丙之间,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增强过程①,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有效途径 D、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②+⑥+⑦
  • 18、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其中有这样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作为生产者,其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B、在该生态系统中,蛇可能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C、鹰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由鹰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能量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流动
  • 19、某池塘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如团藻、水草、草鱼、虾)以及多种细菌、真菌等,这些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阳光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团藻、水草为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C、草鱼、虾是异养生物,属于消费者 D、各种细菌、真菌是异养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 20、泡菜中存在大量的乳酸菌,人体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但泡菜中的乳酸菌要在人体中发挥良好的保健作用,必须有足够数量活性菌经过胃到达小肠,这就要求乳酸菌对胃肠道中的酸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为此,某实验小组从陈年泡菜水中筛选出对胃酸有较强耐受力的乳酸菌株,并进行抑菌培养,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满足乳酸菌生长繁殖,培养基除了提供主要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外,还需要添加。接种前,固体培养基需要通过法进行灭菌。
    (2)、过程1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 , 需要将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菌落的等培养特征(写出2个即可),来挑选目的菌株。富集培养过程培养液的pH应控制在1.5左右,该设置的目的是
    (3)、实验小组已筛选到了耐酸性较强的菌株JYF2和JYF3。现将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分别置于牛津杯孔中(如图1),然后将两种牛津杯分别放在4种培养基上进行混合培养(如图14II),若A、B分别表示含等量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的牛津杯,则C表示的是。上述4种培养基表面分别涂布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测试结果如图2,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有:

    (4)、请根据上述结论,为开发乳酸菌功能性食品提出一个建议
上一页 449 450 451 452 4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