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 , 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 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 其生理作用是

  • 2、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 3、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 C、磷酸化酶a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
  • 4、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可通过调节骨细胞活动以维持血钙稳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T可促进成骨细胞活动,降低血钙 B、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C、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CT分泌增加 D、长时间的高血钙可导致甲状旁腺增生
  • 5、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 6、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 7、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 8、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a处受到刺激时,有3个电位计发生偏转 B、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 C、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0 D、兴奋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传导速度不同
  • 9、多巴胺是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使人产生兴奋愉悦的情绪,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由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而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体而导致机体持续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化学信号 B、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可卡因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
  • 10、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将会导致膀胱缩小,促进排尿 D、若某成年人的d部位受损,能产生尿意,却不能控制排尿
  • 11、如图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①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含量 D、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②中
  • 12、人体细胞大都浸润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B、组织液中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C、组织液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胰蛋白酶、载体等蛋白质和尿素、二氧化碳等废物 D、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液增多
  • 13、报春花的花色有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两种颜色,控制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色素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基因和B基因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 的报春花的花色为
    (2)、纯合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 , 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有种。
    (3)、选择基因型为 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F2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
    (4)、欲确定某黄花植株的基因型,让它与基因型为 aabb的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如果后代既有黄花又有白花,则其基因型为
  • 14、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其中一种病为伴X遗传病。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属于伴X遗传病的是(填“甲”或“乙”)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2)、Ⅱ-2的基因型为 , Ⅲ-4的基因型为
    (3)、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不患病的概率为
  • 15、假如水稻的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易感稻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甲和抗稻瘟病高秆(易倒伏)品种乙两种野生水稻,育种工作者利用甲、乙两品种进行下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诱变育种的是(填图中序号),其依据的原理是
    (2)、图中③④表示杂交育种,其依据的原理是
    (3)、图中⑤途径的常用方法是;图中③⑤⑥所表示的育种方法相对于杂交育种来说,具有的显著优点是
  • 16、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该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2)、参与②过程的酶主要是 , 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
    (3)、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填“向右”或“向左”);一个 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叫作多聚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的意义是
    (4)、若合成某蛋白质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最多由个氨基酸组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17、下图为细胞中两种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化合物的名称是 , 它是构成(填大分子物质名称)的原料。
    (2)、图乙中4的名称是;DNA分子通常由条图乙所示的链构成。
    (3)、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 , 若DNA分子片段中含有4个碱基对,则该DNA片段最多有种类型。
    (4)、DNA的遗传信息蕴藏在图乙的(填图中数字)的排列顺序中。
  • 18、下图为某哺乳动物(2N=30)的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图中仅显示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是(填“雌”或“雄”)性,判断依据是
    (2)、图中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的是细胞(填图中序号),表示卵细胞的是细胞(填图中序号)。
    (3)、细胞④所示时期,细胞中核DNA有个,细胞⑤所示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有条。
    (4)、若细胞②正常分裂产生细胞③和细胞④,但细胞⑦中出现了2条X染色体,则细胞⑥中有条X染色体。
  • 19、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都是黄色圆粒,F1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新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让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豌豆杂交,则子代的表型比例为(       )
    A、5:3:3:1 B、4:3:3:1 C、9:4:4:1 D、4:2:2:1
  • 20、某植物的基因型与花瓣颜色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该植物群体中紫花:浅紫花:白花=1:2:1,除去白花植株后,紫花和浅紫花随机传粉,后代白花的比例为(       )

    基因型

    MM

    Mm

    mm

    颜色

    紫花

    浅紫花

    白花

    A、1/9 B、1/8 C、1/6 D、1/5
上一页 361 362 363 364 3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