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现有新发现的一种感染A细菌的病毒B,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两种方法来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两组子代病毒B的放射性和丙、丁两组子代病毒B的产生情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位素标记法中,若换用3H标记上述两种核苷酸不能实现实验目的 B、酶解法中,向丙、丁两组分别加入DNA酶和RNA酶应用了加法原理 C、若甲组产生的子代病毒B无放射性而乙组有,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若丙组能产生子代病毒B而丁组不能产生,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 2、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甲植物体内[H]的含量在CO2浓度为b时比在a时高
  • 3、如图所示为平衡时的渗透装置,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而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达到如图所示的平衡时,蔗糖溶液甲的浓度等于乙 B、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将增大 C、若向漏斗中加入与甲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减小 D、向烧杯中加入少量蔗糖酶,平衡时m将增大
  • 4、下图为4个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甲、丙可能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 B、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 C、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D、家系丙中,女儿不一定是杂合子
  • 5、下列关于科学研究以及实验设计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②分离各种细胞器通常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③鲁宾和卡门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④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常采用纸层析法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假说—演绎”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⑥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结构时,搭建的双螺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 6、下列关于遗传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提出了“DNA是遗传物质”的假想 B、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测交实验测定了F1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 D、赫尔希和蔡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 7、ATP(腺苷三磷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面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多 C、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完全来自光合作用 D、正常细胞中ATP和ADP之间可以时刻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 8、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形成的核孔上。如图为核孔复合体参与的三种物质运输方式,其中只有丙方式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对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出的物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B、某些分子以甲或乙的方式进出核孔复合体可看作是被动运输 C、以丙方式进入细胞核的物质的运输速率,会受相应的受体浓度的制约 D、蛋白质和染色质等均可经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
  • 9、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措施及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措施

    作用

    A

    适当增大温室昼夜温差

    增强白天光合作用,降低夜晚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多

    B

    合理密植

    增大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C

    增施农家肥

    促进作物吸收有机营养物质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D

    适时适度松土

    促进作物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并避免水土流失

    A、A B、B C、C D、D
  • 10、在酶的作用下,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在极为温和的条件下也能特异且高效地进行。按照化学组成,蛋白酶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类,单纯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结合酶分子则是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如金属离子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高效性是指酶在温和的条件下就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结合酶缺少相应的非蛋白质成分会导致酶功能丧失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 11、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c段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呈(填“J型”或“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
    (2)、分析图2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
    (3)、若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答案保留一位小数)。由于图2所示(用“甲”“乙”“丙”“丁”和“→”表示)途径的存在,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可以概括为
  • 12、小麦是我省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的产量受降水量影响明显,6月份降水量较低,而此时正值籽粒灌浆期,对水分需求比较敏感,降水量的不足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发现,降水量较低的6月份春小麦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主要是因为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过程,进而供给暗反应的减少。同时研究人员发现,降水不足的时候小麦叶片容易发黄,研究人员猜测,此时叶肉细胞中的含量减少。请设计实验验证以上观点并预期实验结果
    (2)、研究人员对春季和夏季晴天条件下,春小麦的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夏季的曲线为 , 判断依据为(答出1方面即可)。

  • 13、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食物的不同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雪兔会选择与猞猁不同区域活动 B、红尾鸲喜欢在缓坡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陡坡 C、田鼠与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 14、如图表示环状DNA复制的一种方式,因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该DNA分子复制形成复制泡而呈现希腊字母θ形,随着复制的进行,复制泡逐渐扩大,直至产生2个相同的环状DNA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制泡的逐渐扩大与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相关 B、在复制泡的扩大过程中有氢键的断开和氢键的形成 C、复制泡中的每条DNA子链均通过连续复制逐步向两侧延伸 D、子代DNA中包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且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 15、CRISPR/Cas9系统的gRNA能与目标DNA序列互补,指导Cas9酶精确地定位到基因的特定位置并切割DNA。同源重组是利用具有相同或高度相似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自然重组机制,将外源基因或DNA片段精确地插入、删除或替换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乙肝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源性免疫抑制因子。构建能在肝脏中特异性稳定表达HBeAg的转基因动物对于深入研究HBeAg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克隆乙型肝炎病毒的HBeAg基因,采用CRISPR/Cas9和同源重组技术在Rosa26基因位点定点插入HBeAg,构建转HBeAg转基因小鼠,并开展相关研究。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注:虚线交叉部分的序列为同源序列,P1~P4表示特异性扩增基因片段的引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足够多的小鼠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可对雌性小鼠注射后获得卵细胞。体外受精技术主要包括等步骤。
    (2)、可采用技术将Cas9基因的mRNA、gRNA和重组载体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中。本实验的gRNA具备的特点是。Cas9基因的mRNA的作用是
    (3)、成功转基因受精卵发育而成的F0小鼠(小鼠1和小鼠2)的DNA用P1和P2引物,P3和P4引物经PCR扩增后经电泳得到图2的片段。将F0与野生型小鼠杂交,F1的转基因阳性小鼠相互杂交培育转HBeAg基因纯合子小鼠。在F2得到的14只小鼠中,经P3和P4引物检测结果如图3。则含有HBeAg基因的小鼠是。请利用PCR技术为选出转HBeAg基因纯合子小鼠,实验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是

  • 16、某种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部分过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杂交组合

    F1

    F2

    组合一:粤西卷羽雌鸡×片羽矮小雄鸡

    群体1

    分别从F1群体1和群体2中选择亲本杂交获得F2

    组合二:片羽矮小雌鸡×粤西卷羽雄鸡

    群体2

    (1)、在遗传学上,组合一和组合二可以互称为 , 杂交组合一中,F1的表型与亲本相同的概率是
    (2)、若组合一获得的F1群体1中雌、雄鸡相互交配,则F2中雌鸡表型及比例为 , F2中基因d的频率为
    (3)、与群体1内或群体2内的F1杂交相比,群体1与群体2间的杂交具有的优势是。为缩短育种时间,选择F2的亲本时的具体方法是 , F2中耐热节粮型种鸡占
    (4)、已知基因D/d可控制某种消化酶的合成,矮小鸡中该消化酶的活性显著增高,通过分子检测发现,矮小鸡中该酶的氨基酸数量明显多于正常鸡,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基因d与基因D的差异为
  • 17、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显著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河南漯河地区近10年玉米的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第1代成虫(6—7月)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两种害虫的抗寒能力直接影响其越冬存活率,进而影响翌年种群的发生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调查玉米螟和桃蛀螟成虫种群数量采用的方法是 , 该种方法只能统计一定区域内的成虫数量,原因是。调查幼虫的数量时,采用“Z”字形5点取样法,取样的原则是 , 每点调查10株,查看整株玉米上玉米螟和桃蛀螟幼虫数,并折算成百株虫量。
    (2)、根据图甲信息可知两种害虫发生量的特点是 , 已知漯河地区2018年玉米平均播种面积为10万hm2 , 到2019年下降到8万hm2 , 由此信息可以看出玉米播种面积的变化对两种害虫的影响是。过冷却点是衡量昆虫抗寒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玉米螟的过冷却点(-28~-27℃)远低于桃蛀螟的过冷却点(-13~-11℃),从环境的角度推测,2020年,两种害虫的数量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从害虫的抗逆性分析,2021年与2019年差异的是
    (3)、桃蛀螟在夏玉米田的发生晚于玉米螟,其成虫产卵高峰时玉米植株高大,常规的化学防治难以运用,从图乙的数据可以看出 , 请提出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
  • 18、近日,研究人阐述了肥胖增加患癌风险的机理,即与肥胖相关的T细胞功能障碍会阻止T细胞检测与清除肿瘤细胞,从而增加肥胖小鼠在暴露于致癌物时发生肿瘤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特异性免疫中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为 , 若某人辅助性T细胞缺失,免疫过程将受影响,原因是。人体的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有(答两点)。
    (2)、T细胞的功能障得可能导致胖人群患癌风险增加,这体现了免疫的功能,其清除癌细胞主要通过细胞实现。
    (3)、肥胖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功能不佳,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T细胞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免疫疗法在肥胖患者中较其他患者往往更为成功。

    ①在免疫疗法中,大量注射CAR-T细胞后易出现过敏等现象。过敏原与抗体结合的肥大细胞等会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至少写两种反应)。

    ②研究人员发现,肥胖者与其他患者在接受免疫疗法后,二者免疫系统功能强度无明显差别,请尝试从“自然选择”角度解释为什么较其他患者,免疫疗法在肥胖患者中往往更成功

  • 19、硝普钠(SNP)是一种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为探究NO对盐胁迫条件下下棉花幼苗光合抑制及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某同学用不同浓度的SNP水溶液处理不同盐浓度胁迫条件下生长的棉花,检测相关生理代谢指标,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检测净光合速率时,可检测(填“叶片”“叶肉细胞”或“叶绿体”)单位时间的吸收量。叶肉细胞中暗反应的进行需光反应提供。与对照组相比,100mmol·L-1NaCl处理时,细胞中C3的还原速率较
    (2)、根据实验结果: , 说明盐胁迫可抑制棉花生长。但外源施加NO通过缓解光合抑制现象。
    (3)、活性氧(ROS)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等物质,可直接引发膜脂过氧化,产生毒害。O2-可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为H2O2和O2。该同学检测了不同实验组棉花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结果,NO可缓解盐胁迫对棉花幼苗膜脂的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

  • 20、近年来,水体中氮磷超标、水体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华现象的频发,严重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某地区推广“以螺控藻”的生物防治方案,并探索“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下列关于“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了藻类繁殖,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B、该养殖模式环保且持久,有助于维持藻类数量的动态平衡 C、相较于其他机械或物理方法,该模式的成本低、操作简便 D、该模式利用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