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已知果蝇眼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研究小组让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和一只纯合暗红眼雄果蝇杂交,结果如图所示(每次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不考虑基因存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2中果蝇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故可推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根据上图无法判断眼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C、F2中暗红眼雄果蝇与朱红眼雌果蝇杂交,后代雌雄个体性状及比例与F2不同 D、F1雌雄果蝇都能产生两种配子
  • 2、为研究叶绿体的完整性与光反应的关系,研究人员制备了4种结构完整性不同的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实验。叶绿体A:双层膜结构完整;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类囊体略有损伤;叶绿体C:双层膜瓦解,类囊体松散但未断裂;叶绿体D:所有膜结构解体,破裂成颗粒或片段。用Fecy(具有亲水性)或DCIP(具有亲脂性)替代NADP+为电子受体,以相对放氧量表示光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项目

    叶绿体A

    叶绿体B

    叶绿体C

    叶绿体D

    实验一:以Fecy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100

    167.0

    425.1

    281.3

    实验二:以DCIP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100

    106.7

    471.1

    109.6

    A、制备叶绿体悬液时,将叶绿体放入等渗的酸碱缓冲液中,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B、ATP的产生依赖于跨类囊体薄膜的H+浓度梯度,以DCIP为电子受体进行的实验中,ATP产生效率最低的是叶绿体D C、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 D、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叶绿体C,可能原因是无双层膜阻碍和类囊体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色素吸收和转化光能
  • 3、敲除铁调节蛋白(IRP)基因会明显减弱线粒体的功能,在敲除IRP基因的小鼠中HIFla和HIF2a两种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为探究这两种蛋白的作用,科学家测量了野生型和敲除IRP基因小鼠线粒体的耗氧速率,结果如图1所示;测量LdhA(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一种酶)的表达量,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X-478和PT-2385分别为HIFla和HIF2a的抑制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LdhA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 B、HIF2a蛋白含量的提高促进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C、HIFla蛋白能促进LdhA的合成,HIF2a蛋白能抑制LdhA的合成 D、葡萄糖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
  • 4、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 5、研究发现,果蝇的Ⅱ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个关键基因,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没有受精能力,并且Ⅱ号染色体和Ⅲ号染色体之间会发生如A图所示的变异。现发现一只相关染色体组成如B图的雌果蝇,假如这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图果蝇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常 B、理论上这只果蝇产生的可育配子共6种 C、该果蝇与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纯合子杂交,子代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占1/5 D、这种变异的出现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6、科学家用性染色体构型如图所示的果蝇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已知Y染色体不携带图示基因,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均有活力,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结构变异 B、若亲本雌果蝇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则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C、若亲本雌果蝇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F1雄果蝇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 D、F1中出现两种性状均为野生型的个体,则亲代雌果蝇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 7、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蜂王浆中的某些成分导致某些幼虫的基因发生突变,最后变成了蜂王 D、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 8、亚硝酸盐作为一种化学致癌因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腺嘌呤(A)脱氨基之后转变为次黄嘌呤(I),与胞嘧啶(C)配对。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核DNA复制时,一个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上各有一个腺嘌呤的碱基发生脱氨基作用(不考虑其他变异),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中,只有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 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次黄嘌呤 C、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都含有次黄嘌呤 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含有次黄嘌呤的子细胞比例为50%
  • 9、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均下降 B、老年人的皮肤上会长出“老年斑”主要与衰老细胞中的色素积累有关 C、细胞衰老虽然属于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但其不利于机体的自我更新 D、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只能通过攻击细胞内蛋白质的方式,使细胞衰老
  • 10、某雄果蝇(2n=8)基因型为AaBb,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该雄果蝇某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均为8条 B、乙时期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X染色体 C、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b或aB D、若该雄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测交,子代分离比为45∶5∶5∶45,则该雄果蝇中发生互换的精原细胞的比例为1/5
  • 11、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被丙酮酸脱氢酶(PDH)催化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PDH的活性受代谢物和可逆磷酸化的双重调节。丙酮酸可抑制PDH激酶活性,而NADH则可抑制PDH磷酸酯酶活性,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分解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 B、丙酮酸可促进ATP末端的磷酸基团移至PDH C、PDH去磷酸化可导至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 D、丙酮酸与其产物可形成反馈调节来调控有氧呼吸过程
  • 1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且无催化作用,但当某些氨基酸与磷酸作用合成磷酰化氨基酸时就具有了催化剂的功能,称为“微型酶”。“微型酶”与氨基酸结合时,催化形成二肽并释放磷酸;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并释放出氨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型酶”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会改变 B、“微型酶”与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 C、“微型酶”与腺苷作用时生成的核苷酸可参与DNA的构建 D、“微型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13、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膜、液泡膜对相关物质的相对吸收速率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膜与液泡膜对O吸收速率的不同与两者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有关 B、两种膜对甘油的相对吸收速率相同,推测甘油进入两种细胞器的方式应该相同 C、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 , Na+的吸收速率都有差异,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液泡膜吸收H2O的相对速率比线粒体膜快,可能与两种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有关
  • 14、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游离核糖体最初合成的信号肽借助内质网上的SRP受体,将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继续蛋白质的合成。当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聚集时,BiP-PBRK复合物发生解离,形成游离的BiP与PERK蛋白。BiP可以将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正确折叠并运出。PERK被磷酸化激酶催化发生磷酸化,一方面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另一方面促进BiP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及分泌有关的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SRP受体合成缺陷的细胞中,分泌蛋白会在内质网腔中聚集 C、当PERK以游离状态存在时,内质网不能产生包裹蛋白质的囊泡 D、提高磷酸化激酶活性可促进异常蛋白积累的内质网恢复正常
  • 15、“小饼小葱加蘸料,烧烤灵魂三件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均匀的裹着孜然,在木炭的高温下,每块五花肉都被烤得滋滋冒油,又劲道又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件套”中的多糖都能经过消化水解为葡萄糖,从而被人体吸收 B、烤熟的五花肉中富含饱和脂肪酸 C、五花肉在烤制后所含蛋白质已变性,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D、蘸料中的无机盐全部进入到人体细胞中,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 16、高原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减少可适应寒冷、低氧环境,线粒体DNA(mtDNA)在低氧适应性上起关键作用。mtDNA上的功能基因指导合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多种复合物及ATP 合酶的核心亚基,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tDNA 的功能基因突变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是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 B、线粒体内的各种蛋白质都是由mtDNA指导合成的 C、氧化型辅酶Ⅰ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D、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主要是寒冷低温环境所致
  • 17、人体在一段时间内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会出现失温现象。轻度失温时,人会感到寒冷,浑身颤抖,尿量变多,手脚僵硬麻木,呼吸加快;重度失温时,内脏核心区血流减少,皮肤毛细血管处血流量增大,人会感到炎热并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低血糖患者出现失温现象时,增加运动强度是比较科学的缓解措施 B、寒冷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使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变多 C、轻度失温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骨骼肌战栗主要是为了增加产热 D、重度失温时感到炎热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接收到了与炎热环境下相同的信号
  • 18、喷瓜的性别是由3个等位基因:aD、a+、ad决定的,每一株植物中只存在其中的两个基因。它们的性别表现与基因型如下表所示:

    性别类型

    基因型

    雄性植株

    aDa+、aDad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a+a+、a+ad

    雌性植株

    adad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D、a+、ad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 自然界没有雄性纯合植株的的原因是
    (2)、现有一株两性植株,单性花,设计最简单的方案鉴定其基因型。

    设计方案:

    , 观察子一代的表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子一代 , 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

    若子一代 , 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d

    (3)、根据以上实验方案进行鉴定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需对植株进行处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鉴定结果,两性植株基因型为a+a+ , 利用该两性植株的子一代与基因型aDa+:aDad=2:1的一个雄株群体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5)、喷瓜的抗病与不抗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现有一株抗病的喷瓜自交后代出现了抗病与不抗病比例为8:1。据此分析,这株抗病喷瓜的性别类型是 , 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判定的依据是。该株喷瓜自交后代抗病植株与不抗病植株比为8:1的可能原因是
  • 19、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下列各组元素中是微量元素的是(  )
    A、Fe、Mn、 B、 Mo、 S B、P、 N、Mn、Ca、 Mg C、Mo、 Zn、 Cu、 B、 Fe D、Mo、 Zn、 Cu、 B、 Mg
  • 20、物质M能被酶N催化分解,Pb2+能与酶N牢固结合而使酶失活。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两组物质M的分解实验:

    实验一:在最适pH和温度条件下探究一定范围内酶N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二:各组均加入等量微量Pb2+ , 其他条件与实验一相同,测定酶促反应速率。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物质M都应保持过量的状态 B、Pb2+是通过与物质M竞争相同结合位点使酶失活 C、若略微升高实验一的反应温度,酶促反应速率会接近实验二反应速率 D、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相同
上一页 325 326 327 328 3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