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已知某种羊的有角和无角基因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请分析:

    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若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型及其比例为;公羊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 2、 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 3、 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 B、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表型 C、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黑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
  • 4、某种两性花植物可以通过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繁殖后代。在25 ℃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但在30 ℃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B、若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在25 ℃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 C、在25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 D、在30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25 ℃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花植株
  • 5、“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仅由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支配,也与母本的表型无关。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群养时一般异体受精,单独饲养时进行自体受精。椎实螺外壳的旋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S)对左旋(s)是显性,外壳的旋向符合“母性效应”。以右旋椎实螺A(SS)和左旋椎实螺B(ss)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得F1后全部单独饲养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任一椎实螺单独饲养,子一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B、椎实螺A、B正反交所得F1的螺壳旋向与各自母本相同 C、F1单独饲养后,所得F2的螺壳旋向为右旋∶左旋=3∶1 D、螺壳左旋的椎实螺基因型只有Ss、ss两种可能
  • 6、山羊胡子的出现由B基因决定,等位基因Bb、B分别决定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Bb在雄性中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为隐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F1 , F1中的2个个体交配产生F2(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F2纯合子中有胡子和无胡子两种表型均有 D、控制山羊有无胡子的基因的遗传为伴性遗传
  • 7、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兔种群中,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D、d1、d2控制。已知白色(D)对灰色(d1)、黑色(d2)为完全显性,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且存在DD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白兔和灰兔都只有2种基因型 B、一对雌雄白兔多次杂交,后代分离比接近3∶1 C、一对雌雄灰兔多次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黑色 D、一只白兔与一只黑兔多次杂交,后代中白兔比例为1/2
  • 8、喷瓜的性别是由3个基因aD、a、ad决定的,aD对a为显性,a对ad为显性。喷瓜个体只要有aD基因即为雄株,无aD而有a基因时为雌雄同株,只有ad基因时为雌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不可能存在的基因型是aDaD B、该植物可产生基因组成为aD的雌配子 C、该植物不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的雌配子 D、aDad×aad→雄株∶雌雄同株∶雌株=1∶2∶1
  • 9、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选择红花植株(RR)与白花植株(rr)进行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的表型不能反映它的基因型 B、F2中粉红花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3 C、基因R对基因r为完全显性 D、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 10、植物紫茉莉的花暮开朝合,被誉为“天然时钟”。若其花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将一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 B、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红花、粉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aa D、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
  • 11、果蝇的等位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型为Tt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雌蝇∶雄蝇=3∶5。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含有t的雌配子不能受精 B、含有T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 C、基因型为TT的个体不能存活 D、基因型为tt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蝇
  • 12、凤仙花的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重瓣凤仙花自交,子代都是重瓣花,单瓣凤仙花自交,子代单瓣和重瓣的比例为1∶1,原因是
  • 13、短尾猫之间相互交配,子代中总是出现约1/3的长尾猫,最可能的原因是
  • 14、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的
  • 15、 玉米为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野生型为纯合子。研究人员在种植一批经过太空诱变处理的玉米种子时,发现了两株雄花发育不全的植株(编号甲、乙),表现为雄性不育。
    (1)、为确定甲株雄性不育性状出现的原因,研究人员先用

    得到F1 , 发现F1没有出现雄性不育株。这一结果(填“能”或“不能”)排除雄性不育性状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再用F1自交得到F2 , 发现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由此可判断雄性不育性状是由细胞核中的一对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的。

    (2)、用乙株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与甲株完全一致。甲、乙两株雄性不育性状是否由同一对基因控制呢?请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简要写出①实验思路、②结果分析。
  • 16、 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H、h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1,请回答:
    (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
    (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表型及比例是
    (3)、现有各种表型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须写出配子)。
  • 17、 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2)、从实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的黄色子叶个体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个体与绿色子叶个体的比例为1∶1,其原因是黄色子叶个体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个体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个体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18、 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表是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用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电泳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移动速率不同)。已知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图中4号个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由图、表可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C、8号个体基因检测的电泳结果可能是编号b或c的条带类型 D、9号与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5/6
  • 19、 将基因型为Aa的数量足够多的水稻均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不考虑突变),各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一组为连续自交 B、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C、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D、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 20、 现有某种动物的800对雌雄个体(均为灰体)分别交配,每对仅产下一个后代,统计后代中有灰体700只,黑体100只。控制体色的显、隐性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分别用R、r表示。若没有变异发生,则理论上基因型组合为Rr×Rr的亲本数量应该是(  )
    A、100对 B、400对 C、700对 D、800对
上一页 197 198 199 200 2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