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固醇类激素,因其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功能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分泌过程和部分作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机体通过轴来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可以放大 , 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2)、图中CRH表示的激素是 , ②表示的作用效应为
    (3)、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原因是
    (4)、某素只有在少量糖皮质激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糖皮质激素本身并不具有这些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允许作用。为验证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影响能量代谢的允许作用,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对照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材料

    正常小鼠

    破坏肾上腺的小鼠

    步骤一

    连续多天注射生理盐水

    连续多天注射等量糖皮质激素

    连续多天注射生理盐水

    连续多天注射等量糖皮质激素

    步骤二

    注射一定量的儿茶酚胺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注射一定量的儿茶酚胺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检测

    检测小鼠在处理二前后的能量代谢变化

    检测小鼠在处理二前后的能量代谢变化

    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理由是

  • 2、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将肿瘤细胞的mRNA或肿瘤抗原注入树突状细胞,培养后,再将树突状细胞重新输回到患者体内,能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其流程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树突状细胞中,肿瘤细胞的mRNA经过过程产生抗原蛋白。树突状细胞向细胞毒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后,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细胞分泌的能促进该过程。
    (2)、细胞毒性T细胞可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原因是。机体能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和突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3)、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不会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过量表达PD-L1而获得免疫逃逸,如图2所示。科学家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来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这两种抗体作为广谱抗癌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这两种抗体的抗肿瘤机理是

  • 3、“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清晨血糖明显升高或胰岛素需要量显著增加的现象,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血糖浓度变化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通过GLUT2以的方式跨膜进入胰岛B细胞。细胞内的葡萄糖及其产物在(填细胞结构)中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被彻底氧化分解,使ATP/ADP的值变大。ATP敏感钾通道关闭后,细胞内K+ , 引起电压敏感钙通道开放并运输Ca2+ , 激活酶的活性进而释放胰岛素。
    (2)、在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GLUT2和葡萄糖激酶发挥葡萄糖感受器的作用。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发生甲基化后抑制转录,会导致细胞对血糖的敏感性 , 需要更高浓度的血糖才能刺激胰岛素分泌。
    (3)、“黎明现象”主要与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及肝脏内葡萄糖含量升高有关。下列生理过程会引起“黎明现象”的是

    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②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③胰岛素分泌减少④肝糖原水解⑤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

    (4)、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的特点,因此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 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能支配骨骼肌的收缩运动,同时也能通过闰绍细胞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调控,调节过程见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甘氨酸,“▄”为士的宁。

    (1)、在引发骨骼肌收缩的反射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末梢与其支配的骨骼肌共同组成。释放的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结合,改变了膜的通透性,使骨骼肌产生兴奋,此时兴奋处膜的电位表现为
    (2)、分析图可知,闰绍细胞释放的甘氨酸为(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闰绍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具有(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效应,其原因是
    (3)、士的宁是一种有剧毒的植物性生物碱,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竞争性结合甘氨酸受体,但不影响高级运动神经元中心。士的宁中毒后,通常表现为肌肉
  • 5、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为雌性,产卵后出现性反转现象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I龄

    ≤30.0

    656

    633

    96.5

    6

    1.2

    Ⅱ龄

    30.1~50.0

    6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

    4

    100.0

    A、Ⅰ、Ⅱ和Ⅲ龄的黄鳝个体为幼年个体 B、可根据平均体长对黄鳝进行性别鉴定 C、黄鳝种群中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有利于提高出生率 D、黄鳝活动范围小,一般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 6、为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W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胃中。

    A、乙组假手术是为了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B、丁组小鼠的处理是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C、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实验过程中,小鼠耗氧量的大小关系为丙>甲>乙
  • 7、食物、饲养员的脚步声和盐酸均能促进动物胰导管细胞同时分泌HCO3-、和H+ , 过程如图胰导管细胞是一种外分泌细胞,分泌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胰导管细胞是效应器 B、分泌的胰蛋白酶进入内环境后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 C、食物和脚步声刺激HCO3-分泌的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D、盐酸调节胰导管细胞分泌HCO3-与ACh和促胰液素有关
  • 8、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选用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已知实验小鼠体内不存在甲~丁这四种抗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A、初次注射抗原后,A组和B组小鼠产生的特定抗体不同 B、初次注射抗原后,C组和D组小鼠产生的记忆细胞不同 C、再次注射抗原后,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B组和D组小鼠 D、再次注射抗原后,将两种抗原注入C组小鼠体内,抗原可被抗体结合
  • 9、鸟类产卵受环境温度和光照的影响。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Kp可调节下丘脑的代谢活动。研究人员通过调节鹌鹑体内雌激素水平来调控其生殖活动,相关作用机制如图。鹌鹑在幼年期维持较低的雌激素水平,排卵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Kp神经元调节雌激素分泌的机制为神经调节 B、鹌鹑排卵期之前,在饲料中添加Kp能提高产蛋量 C、GnRH神经元分泌的GnRH定向运输后作用于细胞A D、途径①能维持低雌激素水平,途径②主要在排卵期起作用
  • 10、下列关于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狭长的地块适合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C、样本数量较少时,可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D、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难以辨别株数,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
  • 11、下列选项叙述的内容,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2021年,我国男性人口占51.2%,女性人口占48.8% B、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 C、祁连山地区监测面积1.58万平方公里,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D、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
  • 12、某同学用拟南芥幼苗进行向光性的研究,对拟南芥幼苗的分组、处理及相应结果如表所示。已知拟南芥幼苗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有关。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分组处理生长情况弯曲情况
    不切断正常弯曲
    在①处切断弯曲
    在②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
    在③处切断不生长不弯曲
    A、拟南芥幼苗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结构Ⅰ、Ⅱ B、单侧光使结构Ⅱ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高于背光侧的 C、切断②或切断③导致生长素不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D、生长素合成量的大小关系可能为结构Ⅰ>结构Ⅱ>结构Ⅲ
  • 13、下丘脑的PO/AH区域存在的体温调定点,能使正常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37℃左右。病毒入侵后,机体释放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PO/AH区域,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体温调定点维持稳定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皮肤的毛细血管可能收缩以减少散热 C、持续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反应,对机体生长发育有利 D、PO/AH区域细胞的同一受体可与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结合
  • 14、①作用于细胞a表面的受体,促进细胞a分泌②,如图。下列选项中的物质与细胞的对应关系,与图示模型相符合的是(       )

    选项

    细胞a

    A

    神经递质

    肾上腺髓质细胞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C

    白细胞介素

    神经元

    乙酰胆碱

    D

    胰岛素

    骨骼肌细胞

    葡萄糖

    A、A B、B C、C D、D
  • 15、过敏原进入人体后,引发过敏反应的机制如图所示。抗组胺药物可用于治疗过敏反应。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能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B、再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C、过敏反应发作迅速主要与记忆T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有关 D、抗组胺药物可能通过竞争性地阻断组胺受体来发挥作用
  • 16、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的抗原蛋白会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B、ORFV反复感染与体内的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C、靶细胞裂解释放的ORFV被细胞毒性工细胞清除 D、注射ORFV灭活疫苗能提高羊防御ORFV的能力
  • 17、刺激神经纤维后,可检测到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如图。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神经纤维主要开放不同的离子通道,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a~c:Na+通道、c~e:Na+通道 B、a~c:Na+通道、c~e:K+通道 C、a~c:K+通道、c~e:Na+通道 D、a~c:K+通道、c~e:K+通道
  • 18、芸苔素内酯(BI)是一种植物激素。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BL溶液处理芹菜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芹菜幼苗的株高,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施用适量的BL能提高芹菜地上部分的产量 B、BL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为0.3mg·L-1 C、0.3~0.5mg·L-1的BL对芹菜茎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D、BL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发挥的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 19、在打篮球的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此时(       )
    A、瞳孔扩张 B、小肠蠕动加快 C、支气管收缩 D、血管舒张
  • 20、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细胞外液中的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c分别表示组织液和淋巴液 B、在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c C、a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中也存在淋巴细胞 D、饥饿时,胰岛B细胞分泌到b中的胰高血糖素增多
上一页 221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