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有关光的色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色的红光通过棱镜后也会发生色散现象 B、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了偏折,其中紫光偏折最小 C、白光色散后不可能再合成为白光 D、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了充满水汽的空气
  • 2、1666年,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在白色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下列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能看到光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 B、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C、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D、光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 3、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①红光 ②绿光 ④黄光 ③蓝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小虞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了三块。他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到的主要器材有;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2)、小虞用图中摔破后的镜片和未摔破时完整的凸透镜都做了凸透镜成像实验,在物距、像距都相等时,两块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
  • 5、某兴趣小组在“自制水膜透镜”的活动中,将内径为4m m的细铁丝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透镜。实验过程中,小张和小华发现该透镜的观察范围太小,想制作更大的水膜透镜,但又易破裂。为探究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制作圆环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张找来比水黏稠的透明的色拉油、胶水,将细铁丝圆环分别浸入这两种液体中,重复上述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

    色拉油

    胶水

    圆环的最大直径/mm

    9

    10

    于是小张就得出结论:液体越黏稠,液膜的最大直径越大。针对小张的实验过程,请指出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①;②

    (2)、实验中,将大小相同的胶水膜和水膜放在书本前相同距离处,发现透过胶水膜观察到的正立的“字”更大一些,原因是
  • 6、将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面充上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如图甲所示)。

    (1)、烧杯内充上烟雾,是利用了烟雾微粒对光的(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
    (2)、烧杯底上和手电筒的聚光圈之间放一块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作用。若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该透镜为镜。
  • 7、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如图所示)。“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位置。

  • 8、如图甲所示,光学元件由两个圆形透镜 A、B组成。将光学元件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白纸放在光学元件下方并正对它,如图乙所示,在白纸上得到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光斑,圆形光斑的直径大小介于透镜 A 和透镜B的直径大小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透镜A、透镜B都是凸透镜 B、透镜A、透镜 B都是凹透镜 C、透镜 A 是凸透镜、透镜 B可能是凹透镜 D、透镜 A 是凹透镜、透镜 B可能是凸透镜
  • 9、如图所示为某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 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如图所示,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 。若凸透镜在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小于5cm B、一定等于 5cm C、一定大于5cm D、可能小于 5cm ,也可能大于5cm
  • 1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声速v的单位是m/s)

    空气(0℃)

    331

    316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空气(25℃)

    346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一根长为750 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根据表中内容,总结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 0.2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 1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 5000 m/s,在水中为1500 m/s,在空气中为300m/s)。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明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 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m。
  •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B、英语听力测试中,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C、某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D、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 14、如图所示为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在“鱼洗”中注入部分水后,用双手摩擦“鱼洗”的把手,会发出嗡嗡声,“鱼洗”内水花四溅。相传,众多“鱼洗”同时发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体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 15、小亮和小刚做“验证固体也能传声”的实验。小亮用手捂住一只耳朵,然后把另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小刚敲击桌面,小亮听到小刚敲桌子的声音,旁边站着的同学也听到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
    (2)、写出你的改进意见:
  • 16、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17、撞击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 18、如图所示为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使用时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发出的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气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固体 D、气体、固体
  • 19、下列各事物中,有发声的是    (   )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被弹奏的钢琴
  • 20、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们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猜想①,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的位置,同一人先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朵听声音(另一只耳朵用耳塞塞住)。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2)、为了验证猜想②,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朵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想②是的。

上一页 274 275 276 277 2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