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的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四个图象中,甲、乙两人的图象只可能是(  )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 2、为了能自动记录跳绳的次数,某科技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计数器,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R1是一种光敏元件,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信号处理系统能记录AB间每时刻的电压若已知电源电压为12V,某时段AB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端电压为6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 B、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R2的阻值相等 C、绳子没有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是R2的3倍 D、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
  • 3、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注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调至天平平衡后,向左边烧杯中加入4.4g Fe2O3 , 要使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  )
    A、4.8g B、2.4g C、4.5g D、4.6g
  • 4、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1F2的大小方向不变,能使木块m以3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木块向上的推力应是(  )

    A、F1+F2 B、mg C、2mg D、3mg
  • 5、小宁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  )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Ca(OH)2

    NaNO3

    BaCl2

    Ba(OH)2

    A、 B、 C、 D、
  • 6、在同一天时间里,从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在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叶圆片y比叶圆片x重 B、y-x可代表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净增加量 C、在下午4时至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可表示为y-z D、假使全天温度保持不变,则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一个叶圆片制造的有机物为2y-x-z
  • 7、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A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 8、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生长素相关实验,由图示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B、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C、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尖端 D、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 9、根据图①﹣③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段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点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图②中的a点下移 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 10、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CuCl2 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
  • 11、在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小明向装有8克 Fe2O3的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又向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固体质量和所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线段①发生的反应是____(填字母)。
    A、Fe2O3+6HCl=2FeCl3+3H2O B、FcCl3+3NaOH=FcOH3+3NaCl
    (2)、通过计算确定a的值。
    (3)、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12、 碳酸钾( K2CO3俗称钾碱,主要用于印染、玻璃的生产等。为测定某钾碱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8.0g钾碱样品于烧杯中,将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上述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

    2

    3

    4

    5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g

    65.8

    103.6

    141.4

    m

    219.2

    (1)、m的值为 , 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g。
    (2)、计算该钾碱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第5次加入稀硫酸后所得溶液中 K+和 SO42的个数比2: 1 (选填“>”、“<”或“=”)。
  • 13、为测定实验室某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相符,小明利用其与大理石反应(其中杂质不参与反应)做了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盐酸样品

    大理石

    剩余固体(含大理石)+液体

    50.0

    9.0

    56.8

    (1)、实验中共生成( CO2的质量为g。
    (2)、通过计算,判断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符(需要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14、实验小组取一定量的稀盐酸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数字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分析图1的曲线,当反应进行至C点时,溶液呈性。
    (2)、分析图1和图2的曲线,可知该反应属于(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D点对应的时间:第s。
    (3)、若烧杯中盛放10g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15、小明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最适合种植的作物是

    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 范围

    5.6~6.0

    6.0~6.5

    6.8~7.3

    8.0~8.7

  • 16、学完盐的性质,小明对常见的盐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开展了家用果蔬洗盐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1、碱性溶液可使残留在果蔬上的农药毒性降低。

    2、家用果蔬洗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碳酸氢钠,部分含有氯化钠。

    (1)、【设计实验】

    实验一:探究某果蔬洗盐溶液的酸碱性。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果蔬洗盐溶液呈性。

    实验二:探究某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请你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结论

    (2)、【反思评价】

    实验二中加入过量稀硝酸,若要证明此时溶液呈酸性,可选用的种试剂是____(填字母)。

    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氯化钾
    (3)、小红同学认为可将实验二的稀硝酸改为稀盐酸,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1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往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

    猜想二:可能与NaOH 溶液的浓度有关;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溶液在滴入过程中被O2氧化……

    (1)、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不对的,其理由是
    (2)、取3mL 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分别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得到NaOH溶液的浓度与酚酞溶液褪色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根据上图,NaOH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越大”或“越小”),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

    ②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3)、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请根据操作和结论推断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轻轻振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O2无关

  • 18、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1)、 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 Na2CO3属于(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3)、 已知 H2CO3HCO3+H1和 HCO3CO32+H1,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 19、一次用餐中,小明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他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他获得如下信息:a.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b.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c.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 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探究】

    (1)、实验一:他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选填“显”或“不显”)碱性。
    (2)、实验二:他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3)、他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红色,他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他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改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拓展应用】

    若要除去一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 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选填“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3)、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