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取一洁净的锥形瓶,往其中加入 25 克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
(1)、为了获取酸能与碱反应的证据,滴加稀盐酸前,锥形瓶中还需加入的是(2)、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3)、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锥形瓶及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①a 的值是。
②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精盐(NaCl) 和纯碱 (Na2CO3) 是家庭厨房中两种常见物质。(1)、用化学方法区别精盐和纯碱,可以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白酒 B、盐酸 C、纯净水 D、酱油(2)、 已知: 现有精盐(NaCl)和纯碱( 的混合物53克,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克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混合物中纯碱(Na2CO3)的质量是多少克,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
-
3、某固体混合物由Na2SO4、Na2CO3、CaCl2、CuSO4、NaC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 为确定它的组成,做如下实验:
①取固体样品溶于水,振荡后得无色溶液;
②取部分此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③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
(1)、由此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 , 肯定没有 , 可能有。(2)、如果进一步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可取(1)得到的溶液滴加溶液来检验。 -
4、将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放在坩埚里加热,至不含结晶水时得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已知: 。(1)、 CuSO4·5H2O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硫酸铜晶体属于物质类别是(填“酸”或“碱”或“盐”或“混合物”)。(3)、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加水后又会形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由无水硫酸铜变成硫酸铜晶体是。(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
5、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①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②酒精的化学式为
③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的化学式与 NaOH 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填“显”或“不显”)碱性。(2)、实验二: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3)、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
6、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图示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I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白色沉淀Ⅱ的化学式:。(3)、原白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 -
7、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操作I的名称是;(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4)、【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到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 纯净的NaOH 乙: 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 NaOH和 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成立
乙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丙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Na2C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成立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乙、丙两同学的方案、现象和推理均正确,请你根据实验流程对甲同学设计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
-
8、“价类图”是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是含氯元素的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和氢氧化钾反应得到D 和水,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2)、物质C 的化学式为;(3)、E在一定条件下得到 D 的化学方程式为。 -
9、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
10、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 pH 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1)、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填“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中。(2)、当滴入溶液体积为 5mL 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种溶质。 -
11、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 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 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 范围
5. 6~6.0
6. 0~6. 5
6. 8~7. 3
8. 0~8. 7
-
1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①棒冰熔化 ②食物腐败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木棒受力折断
-
13、在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下列关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
14、用一种试剂就能把 NaCl、NH4Cl、Na2SO4 三种溶液区别开, 这种试剂是( )A、AgNO3 溶液 B、NaOH 溶液 C、BaCl2 溶液 D、溶液
-
15、将a 克烧碱溶液与b 克硫酸铜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得蓝色沉淀物和无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B、滤液的pH 一定等于7 C、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D、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 (a+b)克
-
16、请按要求作图或分析说理
(1)、自行车尾灯的反光原理是有两面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如图1所示。请完成反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并标出其中一个反射角度数。(2)、请在图2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 P点的光线(3)、完成图3中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
17、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里氏9 级海底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有几十万人遇难。近年来国际上加强了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频率低于20HZ、在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的声波。(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属于 , 人耳难以听见。(2)、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300km,海浪推进的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是多少s.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cm;(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上;(3)、调整好仪器后,开始实验。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若此蜡烛与光屏不动,把透镜移至cm处光屏上还能呈一次清晰的像。(4)、实验时不小心用手指挡住了透镜下边部分的三分之一,此时像( )A、依然完整 B、只剩上边的三分之二 C、只剩下边的三分之二(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
19、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2)、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敏多次记录像的位置后把数据测量下来如图甲所示,从中她除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个结论以外,还能得出结论: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4)、实验结束后小敏突发奇想,她把一张不透明的纸片紧贴在玻璃板背后,如图乙所示她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5)、如图丙所示,春节联欢晚会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观众所看到的悬在空中做优美动作的演员,只不过是躺在转盘上的演员在平面镜里的像,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如果演员横躺在转盘上,当演员的头在左侧,观众可看到演员的像是(填“正立”、“倒立”“横躺”)的。 -
2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角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0点 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实验中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此时反射角(填“有”或“没有”)改变(4)、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