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其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接收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为(假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

    A、28.33 m/s B、13.60 m/s C、14.78m/s D、14.17m/s
  • 2、 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60 s的过程中    (   )

    A、两辆小车在第40s时相遇 B、第40 s时,a、b 两辆小车相距最远 C、第40s时,b 小车在a 小车的前方 D、两辆小车在20~4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va>vb
  • 3、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楚国人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该楚国人能找到剑吗?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4、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从他们各自乘坐的直升机中往外看,甲看见丙的直升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直升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直升机都匀速上升。则甲、乙、丙三人所乘的三架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无法确定的是    (   )
    A、甲的直升机 B、乙的直升机 C、丙的直升机 D、都无法确定
  • 5、某一时刻,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与和谐号列车都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上的乘客也看到树木向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复兴号列车向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南运动 B、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的速度快 C、复兴号列车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北运动 D、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的速度快
  • 6、小科看到家里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水槽内。他想水滴的均匀下落,是否能将水的体积与时间两个量联系在一起。于是他找来了秒表和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落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到“50”,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示数为30s,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 mL。

    (1)、如图所示为古人使用滴水计时的两种工具:一种是记录特殊容器内水漏完的时间,叫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通过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来计时,叫受水型水钟。小科使用的方法与(填“受水型”或“泄水型”)水钟的原理相同。
    (2)、请通过计算回答,每一滴水的体积为多少?
    (3)、如果小科实验结束后没有及时关闭自来水龙头,那么一小时浪费的水量是多少?
  • 7、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所示),来探究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 的影响因素。他分别选用两个横截面积不同的细管的装置,分别标记为S1 和S2 , 然后分别把两套装置中的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4

    2

    S1

    20

    8

    3

    S1

    40

    12

    4

    S2

    0

    4

    5

    S2

    20

    10

    6

    S2

    40

    16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出玻璃细管横截面积 S1(填“<”“=”或“>”)S2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 h 与有关。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0 cm。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8、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方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次,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在圆柱体上紧密地叠绕 20圈,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然后除以20,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9、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

    (1)、某小组同学们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①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的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温度最高。甲同学向老师请教,老师提示:该层火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

    ②定量研究:乙和丙两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各自酒精灯三层火焰的平均温度如表所示:

    火焰层

    平均温度/℃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由上表得出结论:(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同学们对该研究的结果产生疑问,老师对同学们勇于质疑的精神表示赞赏,同时告诉他们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快,热量散失较多。老师提示:加防风罩有利于酒精灯外焰温度的提高。

    (2)、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不同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不同酒精灯之间相同火焰层的温度也有差异。造成乙、丙两位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10、实验室内一些危险的物品应贴有相应的警告标志。如表所示为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上的标签,该试剂瓶上还需贴上下列警告标志中的    (    )

    中文名称

    浓硫酸

    密度

    1.84 g/cm3

    溶质质量分数

    98%

    颜色状态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特性

    强腐蚀性、酸性等

    A、 B、 C、 D、
  • 11、小科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 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1)、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2)、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cm,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
    (3)、用此温度计是否能测29 ℃及以上的温度,请说明理由:
    (4)、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该如何改进此装置:(写出一点)。
  • 12、某护士用同一支体温计先后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但她只在测甲前把体温计用力甩了几下,测得的体温是37.2℃,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继续测量,结果乙、丙的体温读数均为37.8℃,则丙的体温真实值应    (    )
    A、等于37.8℃ B、小于37.8℃ C、小于或等于37.8℃ D、大于或等于37.8℃
  • 13、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的示数为10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5℃ ;现在把该温度计挂在墙上示数为50℃,这教室里的实际温度为        (    )
    A、50 ℃ B、45 ℃ C、55 ℃ D、40℃
  • 1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石块的体积。甲同学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然后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浸没石块记下此时的体积为V1 , 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为V2 ,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1V2乙同学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1 , 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为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2)、除量筒外,还可以用量杯测液体的体积,所测液体越多,用(填“量筒”或“量杯”)测量时的误差越大。
    (3)、某同学在实验时,想到老师总是强调要先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使液面上升到量筒的最大刻度而倒入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液面刚好满足而倒入的水量。
    (4)、实验后两位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下列操作中,会导致乙同学的测量结果偏大的是       (多选,填字母)。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待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 15、某注射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水面高度为 H1;按图乙放置,测得水面上方空间高度为 H2。若瓶子厚度不计,则该瓶的容积为    (   )

    A、DH1H2 B、D2H1+H2 C、πD2H1+H22 D、πD2H1+H24
  • 16、某同学用排水法测石块的体积,先把量筒置于水平实验桌上,再往量筒里加入适量的水,站直着身子俯视读出水的体积为28mL;石块浸没后下蹲仰视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为48 mL,则此石块的体积    (   )
    A、大于 20cm3 B、等于 20cm3 C、小于 20cm3 D、不能确定
  • 17、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测量墙角一段水管横截面的周长。

    小明的方案:取一条长纸条紧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甲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就是水管横截面的周长。如图乙所示为他的测量结果,由图可知水管的周长为cm(注:图乙中所示的是测量图的部分)。

    小华的方案:取一条弹性棉线沿水管紧绕一周,如图丙所示,在棉线的重叠处做好标记,而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点间的距离,就是水管的周长。比较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案得出的结果更准确?。另一位同学的测量方案得出的结果不准确,其存在的缺陷是

  • 18、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 , 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 ,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材料受温度影响的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15℃时取长度均为1m 的甲、乙两种材料,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15℃时取长度均为1m 的甲、乙两种材料,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 19、“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科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分度值为0.5mm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C、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的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 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 L200 D、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 20、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

    ②用蒸馏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的稀释液。

    ③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④将培养皿放入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

    ⑤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1)、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等量的(填“自来水”或“蒸馏水”)滴入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2)、如图甲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由图乙可知,抑菌效果最佳的大蒜提取液浓度是
    (3)、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得知: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请你说说能充分发挥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