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 B、仅用铜丝、硫酸锌和硝酸银溶液不能验证铜、银、锌的活动性顺序。 C、要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少量炭粉,可采取在空气中加热的方法。 D、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应先加热,后通氢气。
-
2、在实验室中,小科同学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 的粉末放入 AgNO3 与 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科同学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D、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
3、 某溶液含有K+、H-、CO32-、Ca2+、Cl-中的几种, 取该样品, 滴加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要检验的离子是( )A、K+ B、H- C、Ca2+ D、Cl-
-
4、将36.5g稀盐酸和40g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
5、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关于酸、碱、盐应用说法不合理的是( )A、苛性钠[NaOH]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也可用于食品干燥剂 B、硫酸[H2SO4]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也可用于金属除锈 C、消石灰[Ca(OH)2 ]可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也可用于处理污水 D、石灰石[CaCO3]可制生石灰,也是建筑原料
-
6、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③④ B、①和③ C、①和② D、①②③④ -
7、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C、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
8、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NO3、NaCl、K2SO4 B、KCl、NaOH、CuSO4 C、BaCl2、NaOH、H2SO4 D、FeCl3、Na2SO4、KCl
-
9、某校科学实验室将药品分类后放在不同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甲
乙
丙
丁
铁、锌
氯化钠、碳酸钠
硝酸、盐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钡
该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硫酸,应将它放在 ( )
A、甲柜 B、乙柜 C、丙柜 D、丁柜 -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硫酸铝: AlSO4 B、银元素; Hg C、8个硫原子: S8 D、2个镁离子: 2Mg2+
-
1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酒精灯的作用是。(2)、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g。(3)、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
12、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为了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科在烧杯中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2)、当pH刚好为7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3)、当滴入6g 盐酸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 -
13、草木灰是农村常用的一种肥料(其有效成分是 。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草木灰中 的含量,取某草木灰40g放入锥形瓶中,将40g稀盐酸分4次(每次10g)加入锥形瓶中,所得溶液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如下表(假设草木灰中除 外,其他物质均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所加稀盐酸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锥形瓶中物质总质量/g
49.68
59.36
69.12
79.12
(1)、以上四次实验,其中盐酸有剩余的是第次。(2)、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g。(3)、求草木灰中 K2CO3的质量分数。 -
14、某工厂废液中含有 CuSO4(其他成分不含铜元素),现按以下流程图收金属铜。
(1)、回收过程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可除去过量铁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2)、洗涤后的滤渣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干燥,其原因是。(3)、现有一批废液,其中含4tCuSO4 , 理论上可从该废液中回收得到多少吨金属铜? -
15、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
16、实验室有一包久置的氢氧化钠样品,小睿想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这包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如下(已知,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本实验中假设水被完全吸收):
(1)、称取干燥后的氢氧化钠样品20克,放入A装置中,测量C装置的质量为30克,关闭 A1 , 打开A2 , 滴加稀硫酸直到A 中不再产生气泡,下一步的操作是 , 再测量C装置的质量是34.4克。(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干燥后的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A装置中刚滴加稀硫酸时,不产生气泡,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7、课外,小科约老师继续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均匀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立即发生反应。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反应结束后,都得到了黑色固体。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而小科得到的固体能被磁铁吸引。(1)、铁和硫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2)、气体X的化学式为。(3)、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里可能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
老师启发小科: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已知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

①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 e→ (填“c→d”或“d→c”)→b→a。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于是小科改进了实验设计,继续进行探究……
-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如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不考虑外界气体进入的影响)
(1)、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时,先使A 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再加热氧化铜,目的是。(3)、实验测得:①装置C中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前为m1 , 反应后为m2;②装置D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为m3 , 反应后为m4;用实验数据表示水中 H、O元素的质量比为(要求写计算式,不要求结果)。(4)、装置B的作用体现了浓硫酸有性,若没有装置B,所测得的氢、氧元素的质量比A(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9、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的金属铬(Cr)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为了解金属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小娟与小涛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1)、【猜想和假设】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猜想三中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猜想一: Cr、 Al、 Cu。
猜想二: Al、 Cr、 Cu 。
猜想三:
(2)、【实验和探究】小娟的实验:
取大小相同的铝、铬、铜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分别取三支试管,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将铝、铬、铜三种金属分别插入三支试管中
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缓慢,溶液变蓝色;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猜想成立;
铬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涛的实验:小涛只选用了三种药品进行实验,也得出了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则他选用的三种药品可能是。
【总结与归纳】由上述实验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①;
② 通过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比较 。
-
20、为了鉴别盐酸、硫酸、氢氧化钙三瓶溶液,将它们取样编号后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
(1)、试剂①的名称是。(2)、溶液A 是。(3)、本实验若将步骤Ⅰ与步骤Ⅱ颠倒,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填“能”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