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地理兴趣小组赴山区开展登山旅行活动。读该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 该兴趣小组设计的①②③三条线路中适合徒手攀岩的是哪条?请说明理由。(2)、 简要说明图中村庄的空间分布特点。(3)、 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请结合地图举一例说明此观点。
-
2、 下列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正确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是 ( )A、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分布 B、山谷中的村落呈团状分布 C、洪涝区的村落分布在高地上 D、干旱区的村落沿铁路分布
-
3、 如图所示,A点位于B点的 ( )A、西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
4、 北京地处40°N、116°E附近,下列关于北京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B、南半球、东半球、低纬度、南温带 C、北半球、西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D、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南温带
-
5、 小明在画学校平面图,测得学校教学楼与学生食堂的直线距离是200米,如果画到平面图上是20厘米,那么该平面图的比例尺是 ( )A、1:20 B、1:200 C、1:1000 D、1:10000
-
6、 读“某发展中国家 2000~2055 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国 2000~2020 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某发展中国家2000-2055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A、0~14 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 B、15~6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50% C、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 D、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的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制品、具有人工砍砸痕迹的骨片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石器的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石器居多,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砧等。在各类石器中,刮削器最多,占75%;尖状器次之,占14%;砍砸器仅占5.4%。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材料二: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兽骨绝大部分是破碎的,破碎的原因很多,可以肯定有一部分是制作的骨器。因为破碎的骨片和鹿角上不仅有人工打击的痕迹,而且有加工的痕迹。除了有用肢骨制作的尖状器和刀状器外,还有截断了的鹿角根。鹿角根既粗壮又结实,可作锤子使用;截断了的鹿角尖,作挖掘工具很适手。
——贾兰坡《周口店遗址》
(1)、 根据材料一,北京人使用的这些工具有何用途?(2)、 根据两则材料,说说北京人已掌握了哪些生活技能,并阐述你推断的理由。 -
8、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如图所示的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双目面目A、传说与神话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
9、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黄帝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包括 ( )A、推行禅让制 B、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的前身 C、主持治水有功 D、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
10、 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遗址的文化特色各异,其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
11、 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使原始人从居无定所走向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使用陶瓷 D、学会了建造房屋
-
12、 下列原始人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材料三: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1)、 写出唐太宗“去奢省费”为实现“民衣食有余”采取的措施。(2)、 材料二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
——摘编自陈宁骏《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句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其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谈谈它的开通有何影响。(2)、 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5、 唐朝对外交流贸易频繁,国内风俗开放自由、文学艺术发达。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 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 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 泽被东西
-
16、“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五代相继,五十三年历史,十多次皇位更迭,余震不绝;十国或兴替,或并存,忽而称帝忽而称王。”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开国的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南方政权一直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
17、 据《日本书纪》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此,当时日本派到中国进行学习的是 ( )A、鉴真 B、遣唐使 C、玄奘 D、市舶司
-
18、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
19、 下表是根据胡凡的《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唐 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①文化繁荣
②民族交融
③社会安定
④经济发展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
20、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他们的话共同说明了 ( )A、唐朝鼓励士人考试 B、科举制是唐朝创立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重要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