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小滨同学的学习笔记上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由此可以推测最有可能的学习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生政权的巩固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外交事业的发展
  •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时间

    历史事件

    明代

    《本草纲目》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明代

    《农政全书》

    1380 年

    废除丞相制度

    1662 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29 年

    设立军机处

    1727年

    设驻藏大臣

      
    (1)、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作者及军机处设立的意义。
    (2)、选择上表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 4、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39年到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博士,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量仅次于新罗。中国僧人六次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弘扬佛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代我国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南宋时外贸收入成为政府收入的大宗,受到国家的积极鼓励,在许多港口设立机构进行管理。海外客商大量来华,中国商船更频繁出洋,所运货物,首先是丝绸,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海上贸易往来,造成了物质文明的交流,更促进了精神文明的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郑和船队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朝中期,我国北自辽东半岛、南达海南岛的沿海地区受到倭寇侵扰,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民族英雄,根据东南地区多山林湖泽的地形特点,并针对倭寇散攻的作战特点,创造出攻防兼备的“鸳鸯阵”,并最终平定了倭患。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新罗与中国进行交流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六次东渡日本的中国僧人是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海上贸易往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前期到后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中外交流的认识。
  • 5、对如下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

    1662年

    事件

    郑成功

    收复台湾

    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清朝在西藏

    设置驻藏大臣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6、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一组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毕昇像转轮排字法使用示意图《资治通鉴》书影
    A、隋唐时期的繁荣开放 B、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C、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D、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 7、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草围棋……”据此可知(   )
    A、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 8、在“诗词配标题”活动中出现了如下诗句,为其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   》

    赵宋神宗为社稷,举贤变法铸新篇。

    富国强兵固政权,革新之路古今传。

    A、庆历新政 B、王安石变法 C、濱渊之盟 D、宋金和议
  • 9、下列图片是某校学生为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寻找的插图,展览主题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题的插图有(   )
    ①《弘法大师行状绘词》②《鉴真像》③《步辇图》④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下图是出土于西安西郊唐墓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平台上的男乐伎俑,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手持琵琶等乐器奏乐,中间一女乐伎俑,梳乌蛮髻,做歌舞状。与下图可以相互印证的唐代歌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女为胡服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D、“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 11、从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的设立,充分说明了西藏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五铢钱。
  • 13、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虽然统治短暂,但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
  • 14、 黄河:中华文明根脉之地,见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绵延和发展。

    【黄河·居天下之中】

    隋唐两代,除长安之外,皆曾营建黄河沿岸的洛阳为另一个都城,时人称为“东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6卷》

    【黄河·见文治兴革】

    唐宋两代黄河流域官办学校数量统计表

     

    陕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山东

    总计

    唐代

    7

    1

    2

    2

    1

    13

    宋代

    1

    4

    11

    3

    9

    28

    ——数据来自《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黄河·证疆域一统】

    1280年,元世祖召见大臣,说:“黄河进入中国,汉朝、唐朝都没有查清它的源头。现在那里成了我的领土,我要一直查到黄河发源的地方,在那里建一座城,供吐蕃商人与内地做买卖,古人没有办过的事,我要办到。”派遣调查团前往西藏考察,事后著成《河源记》一书,这是我国古代官方第一次对黄河源的考察。

    ——摘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映华夏认同】

    身为华夏人文初祖的黄帝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受到历代中原王朝的祭祀和尊崇,以边疆少数民族之身而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延续了这一传统。仅康熙年间,就对陕西黄帝陵维修三次,举办祭祀活动三十余次。雍正帝首次确立了皇帝亲自祭祀孔子的制度,还将大量汉文经学典籍翻译为满文供满清贵族子弟学习。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4卷》

    (1)、写出洛阳连接起的两段河道名称,说明隋唐统治者营建东都洛阳的意图。
    (2)、相比唐代,宋代黄河流域官办学校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导致该变化的统治举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元朝能够实现“官方第一次对黄河源的考察”。
    (4)、联系所学,分析清朝“祭黄尊孔”举措产生的历史影响。
  • 15、 绘画是特定时代的历史映像。温州某学校学生开展“图说盛唐”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

    传世绘画中的全景大唐

    项目目标

    通过解析图像史料,全面了解大唐盛世气象

    项目任务

    任务一:史料质证

    任务二:图史互证

    图像史料

    ①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新罗人崔致远12岁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任官,29岁归国时已是名满华夏的学者。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

    ②贞观年间,兴修了26项水利工程。高宗时期,兴建31项,开元年间兴建了38项。贞观年间的人口统计数字为1300余万,天宝年间达到近5300万。

    ——摘编自《新唐书·地理志》

    ③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该画作彰显了唐朝盛世气象。请挖掘画中的一处细节,加以印证。
    (2)、历史研究强调“孤证不立”。请仿照示例,找出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的一组,进行图史互证。
    示例:图像史料B和文字史料③图像史料B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见证了唐朝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文字史料③描写了中原汉族生活习俗与艺术文化受到少数民族影响;两者共同反映出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兴盛。
  • 16、 清朝《茶园演剧图》描绘了一茶园室内剧场,台上正演出一场武生短打戏,台前为观众席,分上下两层,观众有的围桌而坐,有的只坐条凳,亦有站立者。该图可以佐证清朝(   )
    A、科举制度衰落 B、市民文化繁荣 C、农业生产恢复 D、对外贸易发达
  • 17、 明清之际,某著作为农本、田制、水利、蚕桑等共60卷,全面总结了历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之作。该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三国演义》 C、《农政全书》 D、《四库全书》
  • 18、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二十四年,两广总督奏请制定《防范夷商规条》,规定夷商在广州须由十三行管束。清政府上述做法(   )
    A、完全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B、使中国落伍于世界进程 C、成功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D、促进清朝商品经济发展
  • 19、 下表反映出明清时期(   )

    时期

    措施

    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

    设内阁

    雍正帝

    设军机处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疆域版图基本奠定 C、文化专制日益加强 D、边疆治理行之有效
  • 20、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俗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此时(   )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 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宋政权偏安东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