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口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朝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2)、为探究“人口增长与国力发展的关系”这一学习任务,某校七年级同学们设计以下表格,请你仿照示例完成。材料
子观点
总结论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充足的人口保障了国家的生产繁荣和兵力充足,有利于国家发展。
③
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驱人归农,无田可耕;驱人归业,无技须人……世乱之由人多,人多则穷。
——清末史学家汪士铎
①
山东民人往来口外(东北)垦地者,多至十万余。盛京地方旗民杂处,开垦日多,商贾贸易亦复日盛。
——《清实录》
②
-
2、小滨在学校历史剧大赛中设置了模拟清朝中期军机处议事的场景,以下台词最符合史事的是( )A、军机大臣说:“某地文人口出'妄言’,臣认为应该处死。” B、军机大臣说:“俄国入侵雅克萨城,请皇上下旨出兵防卫。” C、皇帝说:“回部军情紧急,应设哨所,加强西北地区管辖。” D、皇帝说:“'禁海令’不利于同外国人交往,应子以废除。”
-
3、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史事是( )A、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D、毕昇发明锡活字印刷
-
4、《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针对“幅员之广”,元朝统治者采取的管理措施是( )A、在边疆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C、促进各族通婚交融 D、设三司,互不统属
-
5、以下史事可以作为“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证据的是( )A、隋末农民起义后,唐太宗关注民间疾苦 B、松赞干布求婚,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C、唐末黄巢起义后,唐朝延续节度使制度 D、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力谏反对
-
6、始建于辽的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塔,采用了汉族传统的斗拱、榫卯结构,外观造型和装饰元素又融入了契丹族的文化特色。这有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 )A、对外文化的交流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礼乐文明的确立
-
7、关于王安石的评价(见下表),解读最恰当的是( )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坚持错误),致忠直疏远,谗辐辏,败坏百度(各种制度),以至于此。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如保甲制度等,则欲造成一个兵农合一、武装自卫的社会。
A、两个评价的观点和态度一致 B、对人物的评价会受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C、司马光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 D、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和皇帝不支持 -
8、关于唐代长安城的布局描述,下列诗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D、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
9、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和采用金瓶掣签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
10、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
-
11、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创立。( )
-
12、某校以“三农先行,乡村振兴”为主题拍摄宣传片,请你帮助完成下列任务。(1)、【片段一:历史回响——土地与民生的百年征程】
分镜头一:觉醒——政权的新生与巩固入选画面:
分镜头二:激流——集体化的光芒与阴影入选画面:
分镜头三:改革——包产到户的希望契约入选画面:
分镜头四:丰碑——绝对贫困的终结之书入选画面:
请把“素材库”中的所有画面放入合适的分镜头中。(填序号)
(2)、结合所学,简述“素材库”中序号⑥所示史事对我国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3)、请仿照分镜头二示例,为分镜头三推荐一个人物(或群体)配一段解说词。示例:推荐人物(或群体):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玉坤
王玉坤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三户贫农组成南王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该事迹被毛主席誉为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影响了一代农民,一股农业合作化高潮席卷神州大地。
(4)、【片段二:当下典范_“千万工程”中的浙江经验】在脚本撰写过程中,学生搜集到以下资料:黄湖镇青山村是浙江省省级示范村,创建“青山·融”党建品牌,依托未来乡村议事会等阵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艺术赋能与产业融合,两年内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20万元增至近400万元,增幅82%;人大代表连年提交针对性建议,通过“人大代表监督+职能部门落实+燃气公司攻坚”机制,推动青山村成为黄湖镇首个管道燃气入户村,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
——摘编自余杭人大官网
请结合材料,总结浙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经验。
(5)、【片段三:未来图景--多元主体协奏乡村振兴】结束语:回看过去,农民在红旗下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着眼当下,改革中总结出宝贵发展经验:放眼未来,乡村振兴的史诗,将由不同“执笔人”书写:
作为 , 应该。
作为 , 应该。
请补全结束语。
-
13、从“炼铁成钢”到“炼数成金”,杭钢书写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委发出“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号召。1957年4月2日,杭钢诞生!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至此,浙江的工业建设挺起了钢铁脊梁。
——学习强国《藏在运河里的红色杭州:浴火杭钢凤凰涅槃》
材料二:从1978年开始,杭钢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注重节能减耗,1983年杭钢的资金利润率(净值)居全国钢铁企业的首位,成为全国钢铁行业学习的榜样。随后,杭钢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市场化运作等系列改革,资产规模从几十亿达到几百亿。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2015年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在原址建造的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为浙江提供算力支撑。2020年底,启动建设大运河杭钢公园。自2024年5月开放以来,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拉动区域消费约5亿元,已举办多场音乐节、论坛等文化活动,成为集工业遗存保护与“数智+文创”于一体的产商融合的创新园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推测“杭钢诞生”的时代背景,并再列举一个在该时期我国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请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杭钢经验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6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14、澳门回归祖国25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以下数据可以佐证( )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均总收入
失业率
1999年
519亿澳门元
12万澳门元
6.3%
2024年
4033亿澳门元
58.8万元澳门元
2.4%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挥作用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C、“九二共识”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 -
15、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该理论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6、1972年,周恩来对于世纪握手的感言是“对方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由此可知,这次握手破冰直接推进的是( )A、中美正式建交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美关系正常化
-
17、2025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用八分钟为世界展示了西藏的美丽和新发展。西藏的发展得益于( )
①青藏、川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②经济特区的建立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西部大开发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北京大学学生制作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标语,短短四个字,成为当时人们对邓小平同志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请结合时间线索推测标语背后的伟大事件( )A、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确定实事求是方针进行改革开放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发展
-
19、童谣《马兰花开二十一》的歌词暗藏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密语,如“马兰”指代新疆马兰基地,“二十一”为基地代号。下列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带来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B、使我国成为世界军事最强国家 C、推动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20、下列史料能印证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的是( )A、再现开国大典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B、刊登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人民日报 C、北京数万人民欢庆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照片 D、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