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 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近代英国货物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一次性纳税后,“可遍运天下”,不再加税。该现象始于 (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其中“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 (   )
    A、打开大门,开放通商 B、学习西方,自强求富 C、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D、改变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写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两则材料对戊戌变法评价观点的异同点。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摘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简析汉阳铁厂“走入困境”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 6、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B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新文化运动

    推动了思想启蒙

    D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A B、B C、C D、D
  • 7、 戊戌变法虽然仅仅历时103天,但它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政策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去兴办工矿企业
  • 8、 小王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分类整理了三个条约的部分内容(见下表)。他分类整理的内容的共性是都破坏了中国的 (   )

    条 约

    部分内容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北京条约》

    割中国东北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给俄国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A、司法主权 B、领土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 9、1897年底,全国出现33个讲变法自强的政治性学会,17所新式学堂,19种报刊。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这一现象 (   )
    A、催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B、开启了近代化运动 C、宣扬了民主共和观念 D、传播了维新思想
  • 10、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 C、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 11、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材料中“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 D、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 12、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开始探索求富途径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D、推动文学革命精神
  • 13、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了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了京张铁路
  • 14、“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下列《马关条约》的内容直接相关的是 (   )
    A、赔偿日本的兵费约白银二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15、 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   )

    1. 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 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6、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 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 6 月 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钢,写明:(1) 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 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 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 17、 新文化运动时期,观点层出,思想汇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她”字存废的论战】

    “她”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最先孕育于《新青年》内部。

    壮甫:现在一般提倡新文化的人……想将男女的阶级拆掉……一统走到“人”的地位上去。标出这样一个新式的“她”,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楚,未免太不觉悟了。

    邵力子:第三声单数代词,女性和男性不同,不过为文字上容易辨别,和男女不分界限的主张没有妨碍。

    ——摘编自杨念群《新史学》

    材料二:【是否“打倒孔家店”的论战】

    1921年6月,胡适第一次提出“打孔家店”,后被演绎为“打倒孔家店”。钱玄同说:“它(孔家店)若不被打倒,则中国人的思想永无清明之一日……赛先生(Science)无法来给我们兴学理财,台先生(Democracy)无法来给我们经国惠民。”

    柳诒徵认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摘编自马克锋《“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壮甫与邵力子的观点。
    (2)、 写出材料二中“赛先生”“台先生”的含义,并用史实支撑材料二画线部分的观点。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两次论战的共同影响。
  • 18、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19、 陈独秀曾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下列对“脚踏实地”理解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C、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20、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列口号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是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