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5年初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5年5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5月份大单元试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浙真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明州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宁海、奉化、象山)2025年初三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监测社会·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潮汐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汐卷(5月二模)
-
1、 学者马渭源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
2、 如图所示为铸有查理大帝侧面像的钱币,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历史上,使查理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的事件是 ( )A、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B、查理曼帝国分裂三部分 C、查理接受教皇的“授职礼” D、教皇在罗马为查理加冕
-
3、“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下列对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领主与附庸之间有严格等级性 B、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义务分离 C、领主必须向附庸提供兵役服务 D、领主可以任意侵害附庸的荣誉
-
4、“正当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焦头烂额时,一个宗教却趁着这混乱劲儿,在帝国境内逐渐兴起。这就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材料中的“宗教”诞生于( )A、古代印度 B、巴勒斯坦地区 C、阿拉伯半岛 D、古代中国
-
5、 克洛维是一位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下列不属于其在统治期间的作为的是( )A、推动整个法兰克王国信仰基督教 B、皈依基督教并承认教会的地位 C、实行有条件的封建土地制度改革 D、建立了版图辽阔的法兰克王国
-
6、 以色列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年蒸发量达 2500 毫米。然而先进的节水技术,使这个“不毛之地”变成了“花果之乡”。如图所示为以色列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 从地图语言的角度看,图上缺少了 。(2)、 描述图中所示以色列区域的降水分布特点。(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以色列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至少写出两点)
-
7、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千差万别,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波斯湾地区——热带沙漠、石油宝库 B、日本——半岛国家、独特“鱼文化” C、以色列——水资源缺乏、养牛为主 D、肯尼亚——水网密布、逐水草而居
-
8、 下列关于巴西利亚城市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火车站位于部分机翼
②三权广场位于机头部分
③城市布局像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总统府和最高法院位于机尾部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9、 澳大利亚畜牧业和美国中部大平原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地广人稀
②降水丰富
③草原辽阔
④机械化程度高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10、 下列四张地理知识卡中,对世界典型区域特色概括准确的是 ( )A、意大利东北部的威尼斯以濒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成为耕海牧鱼的典范。 B、位于北半球的澳大利亚气候干热,适合大面积发展畜牧业,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国家”。 C、坐落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D、以色列水资源贫乏。当地居民采用节水技术发展绿洲农业,使该国成为欧洲人的“大菜篮”。
-
11、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制作米饭、米酒、粽子、年糕……嘉兴有着稻作文化深深的印记。下列地区也有着类似印记的是 ( )A、山地之国的瑞士 B、沙漠绿洲的以色列 C、美国中部的大平原 D、东南亚地区的湄公河平原
-
12、 读西半球某国沿40°N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西半球某国沿40°N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A、该国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B、甲所在的海域为大西洋 C、乙地区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D、水稻是乙地区主要农作物 -
13、 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古罗马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史料看清历史真相】
材料一:当时(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成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总共把7.5万名俘虏卖为奴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在种植谷物的庄园里,在矿山、城市手工作坊和建筑工地上,使用的奴隶人数就更是多不胜数了……奴隶中还有一部分身强力壮者……被野蛮地驱赶着充当角斗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相互厮杀,或同野兽相搏,以供奴隶主取乐。
——王斯德《世界通史》
【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摘编自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
【结合史料评价历史事件】
材料四: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2)、 根据材料二,概述罗马奴隶的处境。(3)、 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颁布的背景。(4)、 概括材料四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请说明理由。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
——苏智恒《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埃及的乌纳斯金字塔的墙面上布满了铭文:“(太阳)阿吞,你使他重生。他活了……乌纳斯不会死。他不会毁灭……”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根本目的。(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埃及法老当年修建金字塔的目的。(3)、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古巴比伦王国与古代埃及君主统治的共同特征。 -
15、《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施里曼凭着对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这一成就( )A、表明了《荷马史诗》是完全准确的 B、证实了《荷马史诗》是有史为据的 C、核实了《荷马史诗》是后人演绎的 D、发现了《荷马史诗》是诗人想象的
-
16、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A、《荷马史诗》是古代世界留下的宝贵的古典文化遗产 B、建筑杰作帕特农神庙四周被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 D、《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
17、 列宁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这次起义的影响是 ( )A、灭亡了罗马共和国 B、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C、灭亡了罗马帝国 D、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
18、“希腊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D、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
19、“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
20、 如图所示为古代雅典“交通禁行标志”示意图,下列会被这一标志禁行的人有 ( )
公民大会会场①妇女 ②外邦人 ③奴隶 ④成年男性公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