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 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有 (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2、 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 3、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人物是(   )


                          丝绸之路线路图

    A、董仲舒 B、张骞 C、成吉思汗 D、康熙帝
  • 4、 如图所示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 5、 历史学习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根据如图所示的关键词,最恰当的主题是(   )

    关键词: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6、 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统治,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局面历史上称为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7、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写道:“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 8、 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该“体制”的创立 (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 9、 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材料二: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材料三: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长城南北的人民,有哪些差异?
    (2)、 秦筑长城,汉朝和亲,你更赞成哪一种民族交往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3)、 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10、“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

    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认同溯源】

    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中国”管理追踪】

    材料二:

    【“中国”情怀定型】

    材料三: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2)、 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中 A、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 a、b、c、d四地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3)、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11、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自学某朝代的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1. 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2. 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达2500家

    3.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明朝的政治制度 B、明朝的对外开放 C、清朝的社会危机 D、清朝的经济发展
  • 12、 如图所示为河北承德某古建筑上的牌匾。这一历史地点直接见证了 (   )

    A、康熙帝派兵进入台湾地区 B、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 C、雍正帝在此地创立军机处 D、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
  • 13、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开放包容,昌盛繁荣 B、民族融合,多元一体 C、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14、“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左宗棠 B、噶尔丹 C、五世达赖 D、渥巴锡
  • 15、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发起雅克萨之战 C、收复台湾 D、设驻藏大臣
  • 16、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臣统治西藏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D、西藏地区自此不再拥有民族自治权
  • 17、“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地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   )
    A、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D、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 18、 如图所示的图片分别来自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有 (   )

    ①都成书于明朝 
    ②都是医学著作 
    ③都传播到海外 
    ④都具有总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积极寻找建文帝下落 C、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侵略与扩张
  • 20、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丞相制度是好制度 D、皇权一直受到压迫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