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历史事件与历史影响搭配正确的有 ( )
序号
历史事件
历史影响
①
大化改新
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②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③
雅尔塔会议召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④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传承千年文韵。 “虞”见青瓷之美,据此回答问题。(1)、上虞是越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宋时期,上虞、慈溪等地的越窑窑址分布区域和数量都超过了前代,越窑瓷器大量远销国外。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制瓷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原因有( )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
③对外贸易的繁荣
④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越窑青瓷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有最早的文字记录,云:“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唐朝高超的青瓷烧制水平
②越窑青瓷如冰如玉
③唐朝时开始出现青瓷茶具
④青瓷国内需求量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为挖掘越窑青瓷文化,打响“瓷之源”的品牌形象,越窑青瓷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有陶瓷创意大奖赛、鉴宝专场活动、越窑柴烧龙窑开窑仪式等,千年古瓷重新绽放出艳丽的新葩。这体现了( )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②创新让国人更有文化自信③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
④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到梁代,(姑孰) 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写出材料一①②政权的名称,并写出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一例。(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正音”,“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方“一派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4)、根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4、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
5、下列史料中对江南地区描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
忘饥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地区的战乱 C、北民南迁的背景 D、江南商业的发展 -
6、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
7、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到西晋统一前的一百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江南是全国经济重心
-
8、通过下图,我们可以分析出西晋时( )
①氐族迁入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
②羌族迁入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③匈奴族和羯族迁到黄河以南的地区
④鲜卑族迁到辽宁和陕西及河套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
10、小闽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标题,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
11、如果古代也可以像现在分享生活状态,那曹操在朋友圈“晒”出的内容可能是( )
①强身健体练“五禽戏”
②洛阳称帝建曹魏
③废寝忘食读《史记》
④官渡之战胜袁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
13、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A、加强了对外交往 B、形成了三国鼎立 C、加速了北朝衰弱 D、加快了民族交融
-
14、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 孝文帝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军队实力
-
15、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
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
17、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淝水之战 D、国人暴动
-
18、《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发生于公元2 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
19、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小滨组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知·殖民史事】
材料一:
在台湾内治(治理)忽略之时,由于外国势力的扩张,发生入侵台湾的计划⋯⋯清朝将维持东洋(台湾)和平之保障推让于日本。
———1900年日本人伊能嘉矩评甲午中日战争
【咏·台湾光复】
材料二:《台湾省光复节歌》(节选)
【识·重要位置】
材料三:台湾省简图
(1)、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中日签订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对台湾光复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阐述歌曲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写出图中字母 A 所示岛屿的名称: , 判断字母 B所指河流的大致流向: 。(4)、结合所学知识,从台湾岛的地理位置角度说明台湾省对我国的重要性。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黄金玉米带”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2)、乌克兰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作为其最大进口国的中国,准备在冬天从该国进口玉米,上图所示的四条航线中最佳路线是 , 理由是(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里?食物物种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根据材料二,概括15、16世纪以来食物物种的交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