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选择,探索新路】
材料一:严重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等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思想领航,凝聚力量】
材料二:下列图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统一了党的思想,凝聚了力量,引领了中国人民前行的正确方向。
【秉持大义,担负重任】
材料三: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自《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1)、材料一中提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直接跟哪次起义的受挫有关?(2)、材料二中图1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什么?图2遵义会议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图3中共七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中共抗战的例子。(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分别是哪些?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两组学习成果。请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数轴上学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此,他们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
(第二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情境中看历史)
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他们觉得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来形容这一场场“救治行动”非常恰当。
(1)、根据第一小组同学学习成果,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第二小组同学所说的一场场“救治行动”各指什么运动。①自我疗伤:②温药慢治:
③猛药重治:④思想疗法:
(3)、“猛药重治”中的领导人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4)、尽管“名医”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 3、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从根本上消灭了法西斯主义 C、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 4、刘雯要做一期历史综合实践的小报,她选取了以下内容∶晋察冀根据地、地道战、麻雀战等。据此判断,小报的主题应该是(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 5、“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进入山西后,依据险要地形隐蔽设伏,主动出击,全线开火,取得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武汉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 7、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口76.7万头,船只8500艘。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A、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 8、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国民大革命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9、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 10、在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中,展出了一幅示意图(如图)。这一展品揭示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C、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11、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仗
- 12、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13、新文化运动中以新文学形式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白话小说是( )A、《文学革命论》 B、《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刍议》 D、《敬告青年》
- 14、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B、中共一大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C、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开幕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15、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 D、解放战争
- 16、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A、扶助农工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 17、《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A、科学民主 B、爱国主义 C、自由平等 D、思想启蒙
- 18、《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经过10月10日一个下午的不顾一切的协商,一小批士兵匆忙地临时订出了当天晚上的计划,坚决地出击……到凌晨,武昌的清政府已被打垮。”史料中记载的重要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19、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 20、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