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2)、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加点的词分析句子的动人之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2、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 。
(6)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B、元方入门不顾 顾:顾念 C、饭疏食 饭:吃 D、相委而去 委:丢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D、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公虽然未对两个孩子的答案进行评判,但是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却体现了作者对谢道韫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丙文中孔子谈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D、丙文中孔子通过对比别人和颜回,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4)、翻译下列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5、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 , 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B、市委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文明建设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 , 还絮絮叨叨起来。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喉咙 骄媚 萧瑟 绿茵茵 B、抖擞 镶嵌 烘托 捷毛 C、朗润 分歧 化妆 决别 D、碣石 宽敞 窠巢 嘹亮
-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贮蓄(zhù) 粗犷(kuànɡ) 黄晕(yùn) B、棱镜(léng) 莅临(lì) 嫩绿(nèng) 澄清(chéng) C、匿笑(nì) 看护(kān) 卖弄(lònɡ) 吝啬(lìn) D、应和(hè) 酝酿(niàng) 霎时(shà) 静谧(mì)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新绿,秋日的落叶;东升的旭日,中秋的圆月;“树树皆秋色”的山野,“孤烟直”的大漠……在生活中,美景随处可见,它也许是一本书,一处风景,一种精神……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美”,其实就在这里。
请以“美,就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步青
①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②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③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奇的数学王国。
④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⑤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⑥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⑦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⑧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⑨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中,不符合传记特点的一项是( )A、文章选取了苏步青人生经历中的几个重要事件,体现出了传记选材的典型性。 B、文章写苏步青的家庭、求学经历、出色的成就及逝世,体现出传记的时代性。 C、文章引用大量数字,如“1927年”“享年101岁”等,表现出传记的真实性。 D、文章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详细地刻画出鲜明的人物特点,展示出传记的文学性。(2)、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事件
谢绝挽留,毅然回国,开始教书育人生涯
②
求学时,曾经在4年里演算上万道题
虽为数学家,但他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品格
①
治学严谨
教学有方
③
文理兼治
兴趣广泛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借助典型事件,再现人物精神品格。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别分析下面句子对传记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1)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2)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4)、在④段插叙对杨老师“第一堂数学课”的描写,小语和小文围绕能否去掉这一段展开讨论。小语认为,能去掉这一段,原因在于:这一段叙述的内容与文章叙述重点无关,可去掉。小文认为,不能去掉这一段,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能去掉。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红婵再次闪耀杭州亚运会,展现惊人才华
①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的比赛后,年仅16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全红婵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在女子单人十米台和女子双人十米台项目上分别夺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荣誉。
②全红婵在本次亚运会上,凭借稳定的发挥和精湛的技艺,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其他选手,成功摘得金牌。
③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在比赛中还完成了两次满分跳水动作,展示了她在跳水领域的非凡才能。
④然而,就在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大放异彩之际,关于她更换教练的消息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据爆料,原国家队教练陈若琳可能不再担任全红婵的教练,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央视体育频道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目前尚无确切消息证实此传闻。
⑤中国跳水协会主席周继红对于全红婵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她的事业发展。周继红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她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将继续关注她的成长,为她提供最好的训练条件和支持。”
⑥总之,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上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中国跳水队赢得了荣誉。让我们期待她在未来的比赛中能够继续创造辉煌,为国争光!
材料二:
全红婵惊艳亚洲跳水赛,勇夺金牌!
①冠军的金光,并非一夜炼成。记者注意到,每次起跳前,她总是先在台上练习一遍动作。别看她年纪小,赛场上的大赛经验颇丰,人气和“含金量”更是无法用数字算清。
②这是全红婵的亚运会首秀。两年前,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以5跳3次满分的创纪录高分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成为最年轻的奥运冠军。这位新秀“黑马”的横空出世,再加上其朴实可爱的采访,一夜之间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就连“跳水皇后”郭晶晶都羡慕她,直言:“我跳20年都没这么多满分,小全一场比赛就能做到。”
③然而,全红婵成功的背后也有着坚韧和付出。她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曾经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锻炼出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全红婵的跳水生涯充满了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她的成功不仅仅源自出色的技术和天赋,还有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和自律。
④全红婵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希望和机遇,我们期待看到她在跳水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功,为中国体育再添辉煌。
材料三:
______
①比赛的高潮出现在第二轮。
②在波澜不惊的第一轮过后,全红婵第二跳407C的动作表现十分完美,从空中姿态到入水,完美展示了何为“水花消失术”,现场7名裁判一致打出了10分的满分。
③她站在十米跳台的前沿,凝视前方,淡定自若,脸上写满了专注和决心。四周安静下来,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人屏息凝神地等待全红婵的精彩一跳。
④屈膝,高举双臂,全红婵离开十米跳台,向天空飞去她带着强大的力量,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翻转,每一个旋转,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瑕。全红婵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动作优雅而流畅,随后,她笔直地扎进水中,水花微微溅起,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⑤观众们的喝彩响彻整个杭州城,材判给出了7个10分,让全红婵锁定金牌。荣光的背后,是她无数的训练,努力。
⑥“也没想很多,想好自己动作和要领。”谈到失误后的及时调整,赛后全红婵说。
⑦这位16岁的跳水姑娘,一跳夺魁,为中国取得了荣誉。
(1)、新闻结构有不同的类型,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 )A、沙漏式结构B、倒金字塔结构
C、《华尔街日报》体
D、金字塔结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中,“可能”表猜测,说明原国家教练陈若琳是否继续担任全红婵的教练,目前只处于猜测阶段,还未经证实。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B、材料二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中,“颇”表示“很”“相当地”,“更”是“更加”的意思。说明全红婵虽然年纪小,但赛场上的经验相当丰富,尤其人气暴涨,无法用数字衡量。 C、材料三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红婵跳水动作的优雅和流畅;“水花微微溅起”属于细节描写,从侧面写出全红婵跳水技艺的高超。 D、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材料中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方法,从多个方面写了跳水姑娘全红婵在跳水方面的才华。(3)、请你给材料三新闻拟写一个小标题。新闻标题可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吸引读者,还能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
(4)、新闻既强调“用事实说话”,又常使用“引语” , 请结合三则材料画波浪线句子,说说新闻这一方法的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既加冠 , 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以湖山为伴,常泛舟游西湖诸寺,纵情山水,自谓:“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逋善书画,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乃上品,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真宗奇其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亦慕其名,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后果为大用。及逋卒,谘适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
(《林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奇其才”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中的“奇”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和“不以疾也”(北魏郦道元《三峡》)的“以”意思和用法不同。 C、加冠是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举行加冠礼,表明这个男子已经成年了。 D、“造”有“成就”“建造”“到”“制定”等义项,“每造其庐”中的“造”应该为“建造”。(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B、甲文文中“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C、林逋能够慧眼识人,为了报答林逋的知遇之恩,李谘在其死后穿白色冠服送葬。 D、林逋诗中很多奇怪的句子,所以他写完就丢,也体现了他趋名逐利的性格特点。(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少A孤B弗趋C荣利D家贫E衣食F不足G晏H如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说文解字》:“适,之也。从足,昏声”。“适”的常见引申义有:①到往、前往,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符合、适合,如“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③恰巧、恰好,如“适得其反”“适逢其会”。
(5)、人常说,性情相投者,可为知己。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本文,说说苏轼和林逋能否成为知己?并说说理由。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春风、春光,次句写海棠;第三句写赏花者的心态;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极点。 B、本诗用词精准,如“只”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恐”不但强调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自己的孤寂。 C、诗中“烧高烛”遥承了“月转廊”,形成精彩的对比;“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D、诗题为《海棠》,但是起笔不写海棠,却写东风,说明本诗的写作重点有二:一是“海棠”;二是“东风”。(2)、结合写作背景,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 -
13、小鲁和小莒被选为“跟着教材去旅行”活动主持人,请你帮他们将开场词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鲁:万里秀色春常在,锦绣中华美如画。中国经典古诗文风光无限,美景流芳。
小莒:可赏“悬泉瀑布,(1)(《三峡》)”的气势磅礴;可望“晴川历历汉阳树,(2)(《黄鹤楼》)”的生机勃勃;可观“(3)?松柏有本性。(《赠从弟》)”的傲霜凌寒。
小鲁:“(4) , 猎马带禽归(《野望》)”,动态的描绘里,写出了温馨场景中的萧瑟秋意。《庭中有奇树》中的“(5) , ”,景美人美,无语凝伫,天长地远愁绪结。
小莒:赏美景,愈心灵,读诗文经典,游大好河山!
-
14、小语同学和你在一个小组,他将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演讲会,请你帮他完成以下演讲稿提纲。
-
15、班级举行“诚信”主题交流会,小文同学负责分类整理名言,其中对名言归类不得当的一项是( )A、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B、信是交友之道。“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C、信是经商之魂。“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列传》) D、信是为政之要。“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
16、同学们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作品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同学们
斯诺先生
问题一:“序言”中,您为什么强调“这本书里人物及其事迹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是我根据考查和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徐海东同志,请您谈谈对他性格的印象。
(1)
问题三:您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对于当今时代您推荐的理由是什么?
(2)
-
17、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中,张学良把司令部迁到西北后,大举进攻红军,刚进攻,他就后悔于他们所打的“土匪”是由抗日爱国能干的指挥员领导的。 B、彭德怀很喜欢孩子,尊重孩子,所以他的身后常有孩子跟着。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向他们讲解政治和人格问题。 C、王树增的《长征》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以长征时间的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构架,用全景式的写法,真实地再现了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举。 D、《飞向太空港》描绘了中国航天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发射过程,也展现了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
18、在文学的殿堂徜徉,小语同学决定在自己的《美文摘录》中记录阅读感悟。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的颜色》中,我们邂逅令人叹为观止的荧光,也折服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精神。 B、读动物文学,我们喜欢聪明的昆虫,舍腰蜂独具慧眼 , 为自己选择最合适的巢穴。 C、语文书里的风光无限,令我们心照不宣。相约语文,奔赴诗意之旅,畅游语文世界。 D、读游记散文,览人文胜迹,听瀑布汹涌澎湃的涛声,看前呼后拥的黄河水畅快驰骋。
-
19、在新闻的旅程中,我们震撼于为了舰载战斗机的上舰,科研人员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感受到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振)聋发聩。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飞天“凌空”》中我们翘首以待,见证吕伟的夺魁瞬间;通过《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我们认识了许多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新闻是心灵旅行的窗口,往往不(径/胫)而走,一眨眼的功夫就已传遍大街小巷。
我们“穿越”历史,与鲁迅一起回忆治学严谨、正直无私的藤野先生,抒发怀念之情;与朱德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茨威格一起为器宇轩昂、鹤立鸡群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传,表达崇敬之情。在旅行中,我们陶冶了心灵,开阔了眼界,也涵养了浩然之气。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zǎi 震 qiào 径 B、zài 振 qiáo 胫 C、zài 振 qiào 胫 D、zǎi 震 qiáo 径(2)、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
20、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缕缕光芒温暖着我们。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美好、坚韧顽强;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就是这一缕缕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请以“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