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 ,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寂寂江山摇落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含蓄表达对旧友的怀念,感叹时光流逝的诗句:

    (5)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明月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

    (6)李白在《行路难》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岩穴暝               微斯人,吾谁与 B、望之蔚然而深者        佳木而繁阴 C、太守自也                  太守 D、林壑美                      水清冽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岩穴暝(回来) B、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断) C、亭者谁(建造)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倒下的样子)
    (3)、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 3、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又叫新格律诗派。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B、“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C、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欧阳修的谥号是“文正”,范仲淹的谥号是“文忠”。 D、《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生动地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 B、四川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 C、《长安三万里》受到好评的原因,是该电影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造成的。 D、2023年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极大地加强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
  • 5、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读职业之神圣。 B、如果你没有爱好的事业,就会鸠占雀巢,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C、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jū)       鲜(yán)        顿开茅(sè)     祭(sì) B、(jìn)     言(zhēng)     自吹自(léi)   俐(líng) C、(sāo)     见(piē)        手蹑脚(niè)   脚(huái) D、(nì)       笑(chī)        不容发(jiān) 五(xíng)
  • 7、山水之间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这样背景下,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近年来,舟山市定海区通过打造生态共富“两廊”,以生态底色铺就绿色共富之路。学习小组搜集了相关新闻报道,请你一起参与。

    ①每逢周末、节假日,行至舟山定海东海云廊状元阁,村民共富集市前人头攒动,当季最富特色的农产品和特色小吃摊位让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②村民共富集市缘起定海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带着村民走云廊”活动,活动突出“有你定好”党建品牌,以“看蝶变、悟初心、促共富”为主题,由79个村的村书记带领2400余位村民感受定海美丽蝶变、体悟五山水利工程为民初心。登上云廊,村民发现东海云廊人流密集,也从中嗅到了商机,主动提出共富“金点子”,前往东海云廊设摊售卖本村的农特产品,渐渐形成了村民共富集市,邀市民游客共享定海乡村“烟火气”,为东海云廊共富之路增添成色。

    ③“出摊不到半小时,酒酿就卖出了10来盒。”盐仓街道叉河村村民唐如增常来东海云廊出摊,他说,先前跟着村书记走东海云廊时,想着若能来此设摊生意肯定差不了,“没想到不久后,这里真办起了村民共富集市,还提供免费接驳服务,省力又省心。”

    ④党组织“搭台”,村民“唱戏”。东海云廊村民共富集市常态化开市后,定海区委组织部联合舟山东海云廊有限公司实行标准化管理,定期开展运行情况调研。依托游客智慧统计系统,综合分析村民共富集市销售金额、销售货品、人流峰值等数据,并因时制宜调整营业时间。

    ⑤想来东海云廊村民共富集市摆摊的村民纷至沓来,摊位上的货品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各色农特产品、鲜榨果汁,结合“新春登高祈福”“状元文化周”等主题活动推出的国风手作、文创潮品等产品也成为了抢手货。“五一”小长假期间,“逢考必过”樱花冰粉等状元文化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单日单户最高营收突破2000元。

    ⑥共富集市计划推出“夜市版”,并配套组织电音派对、爱在云廊、美食风味、天幕电影等夜游活动,进一步激发“夜经济”活力,实现集市客流量和营业收入双增长。

    ⑦打响助农联名品牌 , 促成村民与云廊的双向奔赴。今年以来,东海云廊已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村民共富集市共开市55天,带动村民增收超13万元。

    阅读策略

    阅读提示

    完成任务

    关注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请为本则新闻拟写一则标题并结合所拟标题说明理由。

    新闻标题:

    理由:

    梳理新闻结构

    严密的新闻结构能够客观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和内在联系。

    (2)请帮助小组对本篇新闻进行结构梳理。(2分,见下图

    研读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才能使读者更容易、更轻松地认识和接受新闻事实。

    (3)请结合新闻内容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4)结合以上内容,请你写一则短评来评论定海区委组织部的做法。(100字左右)

  • 8、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请根据提示,积累诗文佳句。

    观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诗文溯源

    欲界仙都之奇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① , 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高山寒树之顽强

    负势竞上,③。(《与朱元思书》吴均)

    晴川草树之明朗

    , ⑤。(《黄鹤楼》崔颢)

    庭下月光之澄澈

    , ⑦。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早春花草之生机

    , ⑨。(《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山中松柏之刚劲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刘桢)

  • 9、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碧水青山间寻找灵感,追寻这一心灵栖息地。学习小组搜集山水篇章,请你一起参与组内共赏。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郭熙《山水训》)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 , 碧云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 , 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 , 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 , 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 ,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是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

    【梳理释疑】

    【赏景怡情】

    【追根探因】

    (1)、学习小组在研读两则材料时,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太理解。请你结合提示释义。

    语句

    提示

    释义

    渔樵隐逸,所常

    查阅字典:①到……去:②出嫁;③享受:④恰好

    (1)(填序号)

    不里

    课内迁移: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2)

    以石梁

    词类活用

    (3)

    投饼于左

    联系语境

    (4)

    (2)、小舟和小山在断句时发生了以下对话,请将她的对话补充完整。

    在摘抄过程中,“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遗漏了标点,小山你可以帮我断句吗?


    没问题,我想这里可以断三处,“刹后有泉从山根石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请用“/”断句)。小舟,你看这句话的意思是:

    (3)、《西山十记》记录了作者袁中道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各类景物交织,情韵丰富。请你从选项中选择一类景物,自选2个欣赏角度,评赏“西山之美”。

    欣赏景物:A.泉水          B.游鱼

    欣赏角度:视角多样、细节生辉、多种感官、生机无限……

    我选:          (填写字母),我来评赏: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勾连《与朱元思书》,谈谈文人钟情山水的原因。
  • 10、时代的火炬,不仅照亮那些站在历史中央的大人物,也温暖着每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构成了生命中最珍贵记忆的基石。让我们跟着学习小组,追随点滴记忆吧!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③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④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⑤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⑥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⑦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⑨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⑩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⑪“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小贴士: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研读角度

    研读提示

    研读内容

    研读结果

    结构

    (1)认真阅读文章,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线索、写作顺序等展现自己的巧妙构思。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

    手法:反复在散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强调突出内容、渲染情感氛围,还能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深化主题思想。

    (3)“枣花”的花语是纯洁、美好。文中“枣花”这一物象被反复提及,有何作用?



    风格: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作家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从遣词造句中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4)有人评价吴继红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又蕴含生活温情。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事件

    回忆性散文一般选取典型事件,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5)生活中的一些寻常小事,往往能让我们窥见人性的光辉。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有一些事件或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伟人。请你选择其中两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 11、下面是学习小组拟写的主题活动发言稿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完成学习任务。

    汲榜样力量,扬青春风采。时代洪流中,无数的先锋榜样犹如灯塔,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如在渡江战役中突破敌阵,打得敌人纷纷kuì①        退的人民解放军,jīn②        疲力尽仍在艰苦环境中默默科研的居里夫妇,面对技术封锁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为航母舰载机着舰而日夜奋斗的技术员们,让整个游泳场首而望(A.qiáo   B.qiào),让全场观众发出由zhōng③        赞赏的跳水姑娘吕伟……他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培养进取品味,迎击时代浪潮。让我们在榜样的引领下,以青春之名,书写风华正茂的篇章!

    (1)、请根据拼音在①-③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字母)。
    (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
    (4)、小舟发现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他修改。
  • 12、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我打了一场胜仗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袤田野上,农民耕耘种植、挥汗如雨;工厂车间里,工人钻研技艺、精益求精;科研院所内,研发人员孜孜求索、埋头攻关;街头巷尾处,快递小哥不畏风雨、穿梭骑行……当今中国,各行各业劳动者正以劳动为笔汗水为墨 , 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华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3、语文老师设计了戏剧学习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学前准备】

    (1)、老师请同学们自建戏剧知识学习资料夹,下列不适合放入的一项是(       )

    ①经典剧目    ②剧本基本特点    ③戏剧排演知识

    ④门票制作    ⑤戏剧分类           ⑥票房统计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2)、将《愚公移山》改编为课本剧时,同学们需要确定它的矛盾冲突。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知识卡片,帮他们完成任务。 

    人与环境的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

        知识卡片

    冲突 ❺ 文艺作品中所刻画的不同性格、不同情势、对立力量或人物内心各种思想感情的矛盾及其激化。

    (《辞海》第六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知识卡片

    在读剧本时,要了解剧本形式上的特征,把握主要情节,特别要注意把握戏剧冲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下册)

    (3)、设计舞台说明时,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请你设想愚公的动作、神态,也来设计一处舞台说明。  

    愚 公   ()智叟啊!你也太顽固了。我死了不是还有儿子吗?儿子还有孙子啊!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面对不会增高增大的山,怎么就能挖不平呢?

    (4)、经过排练,课本剧《愚公移山》即将上演。请你在舞台表现方面给演员一条提示。 
  • 14、整本书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结合书中内容回答斯诺为什么会“恋恋不舍”。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我在红军中间呆了将近四个月以后,回白色世界的安排工作终于完成了。……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

    (《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从下面对孙悟空的称谓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并结合《西游记》有关内容阐述理由。  

    齐天大圣    孙行者    斗战胜佛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到了淀边,我吹起暗号,芦苇里就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  “道远。 ”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 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 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 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 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 立刻就跳进水里, 帮它一手, 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 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鱼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在街上, 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    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  “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 问他什么事,他叫着, 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

    “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头儿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 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

    最后老头儿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题目中的“小斗争”具体指的是什么?
    (2)、老头儿为什么“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
    (3)、分析文章画线部分的作用。  
    (4)、概括“这二年”白洋淀边的人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这篇散文的主要人物没有名字,用“老头儿”“姑娘”指代,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银杏树怎么分雌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最后找到了4种方法。”

    “有学生发现了一只自然死亡的小鸟,老师鼓励她制作成标本,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标本制作成功,被学校生物实验室收藏。”

    “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是否真的能降解?降解周期是多长?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化学组设计制作了一套实验设备露天摆放,组织学生每天拍照记录。”

    “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实验对象。”在四川成都华西中学党委书记文波看来,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是科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张欣《为“小科学家”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3日)

    材料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通过科学家故事课程将抽象精神具象化,如以钱学森“五年归国路”解析爱国精神,以屠呦呦“青蒿素发现”的实验迭代阐释求实精神。学校开发科学精神行为量表,将爱国、创新、求实等精神要素具体化为可量化的学习行为,如面对难题的坚持时间、团队协作中的倾听频率等,从而让精神培育由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数据。

    在“植物生长日记”项目中,学生通过竺可桢式的数据记录与图表绘制,学习科学观测的严谨态度。学生在记录数据时若遇困难,教师便会引导他们回顾竺可桢38年如一日的气象观测历程,激励学生效仿科学家,通过反复验证得出确凿结论。

    学校通过将科学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行为,使科学精神嵌入真实问题解决过程,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摘编自商红领《科学种子启智,实践沃土育才》,  《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25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念兹在兹。2023年2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正推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快速提升。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现提速增长趋势。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东、中、西部学生科学素质水平均实现增长, 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表现逐年提升;抽样调查显示, 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这意味着,伴随科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加速奔跑着。

    (摘编自林焕新《“加”出速度力度高度》,  《中国教育报》2025年2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华西中学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当作实验对象符合科学教育理念。 B、材料二中,引导回顾竺可桢的观测历程是为了帮助学生立即得出确凿结论。 C、材料三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提升速度放缓。 D、材料三指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良好,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2)、中国孩子大多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上述材料中的哪些做法能助力实现这个梦想? 
    (3)、除材料内容以外,你还有哪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办法?试写出两个。 
  • 17、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书强记法 阮葵生

    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  “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 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渐富。每见务为泛览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 , 不如余之约取而实得也。”叶有文采,善剧曲,济南人士推为淹洽 , 其所言真困学要诀。

    予苦读书不能记, 当时虽闻此法而不能用,年既衰暮,回忆旧所批览, 已无只字。下笔窘索,徒有怅恨。见少年有志者辄述此语之,不惟自悔,亦冀此法不没人间也。

    (选自《落叶半床书》  中州古籍出版社,有改动)

    【注】①笥(sì):盛物品的方形竹器。②枵(xiāo)腹:空着肚子。③淹洽:知识精深广博。④困学:刻苦求学。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三处) 

    一 年 之 内 约 得 三 千 段 数 年 之 后 腹 笥 渐 富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少年有志者辄述此语之,不惟自悔,亦冀此法不没人间也。

    (3)、读书强记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你概括这种方法的要点。  
  • 18、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     心养性 B、服衣冠    思暮想 C、视之             能生巧 D、我也    公而忘
    (2)、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推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甲】本文写的是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乙】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 19、名篇名句默写。 

    三年逐梦时光,无畏风雨,勇毅前行。我们胸怀“”(杜甫《望岳》)的志向出发, 伴随着“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的叮咛, 以“三人行,”  (《论语·述而》)的谦逊态度,不断完善自我。为担大任,成大事,经受 “必先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考验, “曾益其所不能”。在花样年华里, 迎来

    ”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开阔人生。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名篇佳作和经典诗文,它们大都源自我国悠久的历史,源自我国辽阔大地上的壮丽山河,源自我国多民族灿烂的文化。它们对一代代学子产生了铭心刻骨、历久弥新的影响。也许在最初学习、背这些诗文时,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种字词句章的学习或者纯文学的学习,而一旦这些文字通过记忆进入我们的内心,随着岁月的增长,就如同一颗颗优质的种子,总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____,____,____,到那时,诗文中深刻的哲理、优美的意境、高远的追求,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深刻、持久□ (的/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选自《课本里的中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1)、文中加点字“诵”由“讠”和“甬”两部分构成,属于(造字法)字,请你根据图示,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汉字。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绽放 生长 萌发 B、萌发 生长 绽放 C、绽放 萌发 生长 D、萌发 绽放 生长
    (3)、请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准确、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4)、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内。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