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请你将序言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一段且行且歌的旅程。我们聆听诸葛亮“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诸葛亮)的教导,明志笃行;我们铭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的教诲,勤学善思;我们体会杜甫“ , 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的壮志,自信乐观;我们感受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李贺)的赤诚,敢于担当。我们懂得“ , ”的道理(请写出连续两句惜时的句子),珍惜时间。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我们感受王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超越时空的真挚情感,珍惜友谊。我们写下“ , ”的美好祝愿(请写出连续两句表达祝福的句子),致敬我们最火热的青春。
-
2、文学社准备用古今诗文作为纪念册序言,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韶华筑梦·笃行致远 韶华的底色
是竹简帛书流转的智慧
是唐诗宋词飘飞的思绪
是五千年经典的华章
韶华的锋芒
是“天问”探测的苍穹
是高铁穿越的山海
是科技强国闪耀的光芒
韶华的筋骨
是志士仁人的正气
是shù( )边战士的丹心
是君子坚韧品格的芬芳
韶华的本色
是
是图书馆中耕耘的笔声
是青春记忆最耀眼的勋章(1)、诗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qún B、qióng(2)、给诗中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 )A、戍 B、戌(3)、请仿照波浪线部分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使诗歌内容完整连贯。 -
3、在封面设计过程中,有同学认为毕业册主题中的“筑”应改为“铸”,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下图《现代汉语字典》中的释义说明理由。
-
4、美术社为毕业纪念册设计封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将主题“韶华筑梦·笃行致远”八个字用正楷或行书正确、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形成专属于你自己的纪念册封面。
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份真诚是友谊的滋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份开心是成功的滋味;“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份忧愁是思念的滋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份坚持是勤奋的滋味……
人生百般滋味,生活需要面对。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 写一篇文体清晰的作文。
(1)请以“_______________最有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人生的滋味”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6、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用来简略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请参考示例,从《水浒传》的武松、李逵、杨志中任选一人,为他写一则小传。(80字左右)
示例:“花和尚”鲁智深,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为救金氏妇女,三拳打死镇关西,逃至五台山出家。后到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偶遇林冲,与其结拜为兄弟,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在二龙山落草,后上梁山。征讨方腊之后,在杭州六和寺坐化。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苟全性命于乱世,。
(2) , 欲语泪先流。
(3) , 西北望,射天狼。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 。
(6)王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留得清气满乾坤”来赞美墨梅的高风亮节,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 , ”来赞美梅花坚贞自守的傲骨。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宿住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版,有删节)
(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① , 沮丧焦虑→回村喊人,②→③ , 愧疚感激→再次前行,④
(2)、依据提示,品析句子。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从修辞的角度)
(3)、⑪段括号中的文字属于哪种记叙顺序?作用?(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含义。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倡议“以竹代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1950年至2017年间,全球范围内累计生产了92亿吨的塑料制品,其中约70亿吨成了塑料垃圾,而这些塑料垃圾的全球回收率不足10%。塑料垃圾的环境外溢更是导致食物链里的微塑料污染,可以说塑料颗粒已经无处不在,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许多国家先后出台禁限塑令,积极寻找塑料替代品。而在所有可代塑生物材料中,竹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竹子是优质的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并且具备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等特点,其吸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概言之,“以竹代塑”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减碳固碳、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等作用,还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选自《读懂“以竹代塑”倡议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
“以竹代塑”彰显了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一个“代”字传递出的 是“变”的态度、决心和行动。这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定力。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竹代塑”依托竹子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性,加之竹产业全生产周期的低碳性,将 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的转变,促进竹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这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竹代塑”顺应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的发展契机,以创新为驱动,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选自《“以竹代塑”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绿色变革》)
材料三:
解决这些问题,第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把“以竹代塑”上升为国家行动,尽快完善顶层 设计。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将竹资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各地方应出台 推进“以竹代塑”专项工作方案,与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对接。探索竹制品替代塑料技术 与方案,加大相关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以竹代塑”科研成果转 化应用,打造“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竹产业科技、资金、应用、市场等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下沉生 产一线,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操经验的“制竹人”,夯实竹产业科技基础。
(选自《“以竹代塑”大有可为》)
材料四:
①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集中发力,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以竹代塑”的行列中来,进而全面提升产品产能及质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竹制品,这将进一步推动竹产业跨越式的发展,促进竹资源丰 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能为消费提供更多环保、可持续的消费选择,实现经济与环保“双丰收”。
②当然,全面推行绿色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宏大的社会性命题,同时,绿色消费也是一个微观的民生话题。对于大力推广“以竹代塑”而言,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还依赖于普通老百姓的积极配合。作为一名普通公众,不妨从提竹篮到菜市场买菜开始,点外卖、购物品不妨从选竹包装开始,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做起,成为一名“以竹代塑”的践行者,从而真正让“以竹代塑”成为绿色消费新风尚。
(选自《让“以竹代塑”成为绿色消费新风尚》)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颗粒已经无处不在,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B、“以竹代塑”是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C、将竹资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能够有效的促进“以竹代塑”工程的顺利完成。 D、现在很多的企业已经参与到了“以竹代塑”的行列中来,竹制品变得物美价廉,实现了济与环保“双丰收”。(2)、请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以竹代塑”的意义。(4)、“以竹代塑”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你认为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将这种倡议落到实处?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各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B、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内心的悲苦形成强烈的反差。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抒发了诗人决心渡过黄河翻过太行山,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念。 D、最后两句中的“破”“挂”两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充满气势,充分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2、2021年12月19日,电影《长津湖》上映第81天,内地累计票房继续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影片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一个多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牺性,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先烈是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的。影片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
(1)、现在的电影很多在全片放映结束后,会出现一些电影花絮——片场花絮、电影内容、续集预告等,被称为片尾彩蛋,目的是提高观众的观影趣味。看完电影《长津湖》后,有观众如是说:电影结束,等了十几分钟没有看见彩蛋,走出电影院,看见外面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这便是最好的彩蛋。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位观众这句话意思的理解。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幅赞美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对联。动地 惊敌胆 撼人心 浩气 丰功 冲天
-
13、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 ,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笼(lǒng) 舍(shě) 谱(pǔ) B、脊(jí) 摧(cuī) 抹(mò) C、倘(tǎng) 诬(wū) 脂(zhī) D、诓(kuāng) 筋(jīn) 宰(zǎi)(2)、文中画线句子的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C、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D、他们在前扑后继的战斗 -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C、文明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形象大有改善。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鲁迅笔下,恩师藤野先生是个伟大的人;在朱德心里;而茨威格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其貌不扬,听岁月滑过的声音。在你的生命中,一定也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人(她)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请以“那个难以忘怀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②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③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⑥除诗歌外
-
16、11月班会的主题是“人无信不立”,班长请你帮忙完成活动方案。
“人无信不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人无信不立
二、活动准备
(一)活动地点:初二•一班教室
(二)活动时间:11月25日上午8点
三、活动流程
(一)展示宣传标语,向全班同学发出活动倡议,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二)主持人开场白。
开场白:人无信,则不立;家无信;国无信,则必危。诚信,一起弘扬诚信美德吧!
(三)出示中国诚信典故,同学们即兴讲故事。
曾子烹彘;①;②。
四、班主任总结发言(略)
-
17、我校青青文学社刊物本期主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名片”。我班准备推选一些作品参赛,请每位同学按照“人物姓名”“人物形象”“典型事件”的格式,拟写一则人物名片参加班级竞选。
人物姓名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何为“国潮”?“国”即中国,中国品牌、中国文化;“潮”是潮流,也体现人们的个性追求。两者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打造多样化文创产品而带来的一种消费潮流和风尚,如中式服饰、国风文创、中式茶饮等。
②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潮,过去十年的关注度不断上涨。大众喜欢的不仅有华为手机、中国李宁、霸王茶姬等带有国潮元素的商业品牌,还有《上春山》《青花瓷》等国风浓郁的歌曲,国潮产品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潮之所以能实现“潮”,既是国家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也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③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也为国潮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自改革开放以采,vv的制造业不断发展,随着技术创新、多行业合作共赢,中国制造早已具备了速度和质量上的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为国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给予国货性价比的极大优势。
④国潮立足“Z世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逐渐兴起并发展。“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青年群体,作为眼下关注国潮的主力人群,消费欲望强。他们将国潮视作彰显个性与时代风尚的创意趋势,乐于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场合表现对国潮的偏好。
⑤在国潮的传播中,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青年人在各大平台直播间购买国潮产品成为一种时尚。
材料二:
①穿中式服饰、买国风文创、喝中式茶饮……如今,各类带有中国元素、传统特色的国潮产品已融入不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国潮兴起又意味着什么?2024年11月1日,为深入走进国潮品牌企业,中国青年报社举行2024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
②在大会上,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是受访青年愿意购买国潮产品的重要原因。
③中国青年报社主要领导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国潮不仅是一种时尚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达,“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关注国潮、喜欢国潮。
④在大会现场,首批“青年国潮体验官”也精彩亮相,他们将陪伴更多青年深入了解青年国潮品牌共创伙伴。
(1)、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国潮兴盛的原因。(2)、材料二是一则新闻,请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了“中式服饰”“国风文创”“中式茶饮”,请说说它们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潮,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有机结合,是带有中国元素的一种潮流和风尚。 B、国潮发展迅速,从国潮元素到国潮品牌,再到国潮文化,国潮产品呈单一化、精细化发展趋势。 C、技术和科技的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为国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直播与短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 D、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大部分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他们愿意购买国潮产品的主要原因是支持国货、性价比高、看重文化内涵。 -
19、阅读《石榴花开》(节选),完成问题。
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正是石榴花开时节,红红的石榴花,一簇簇,一团团,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成为初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③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甜而不酸,还未入口,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④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斑斑驳驳,疙疙瘩瘩,如同母亲脸上的皱纹。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
⑤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⑥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教一些做人的道理。
⑦金秋十月,是石榴收获的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徜徉花开欲燃的石榴树荫里,在今天喧嚣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令我心潮起伏,它浓缩了① , 浓缩了② , 也浓缩了③ 。
(1)、作者睹树思人,回忆了母亲与石榴树相关的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①段引用古诗词,有何用意?(3)、结合全文,在文末横线处补写句子,分条抒发作者的万千思绪。(4)、请从“叙述方式”和“母亲形象”的角度,分析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共同点。 -
20、阅读王维《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缺。孤独、失意→→豁达、乐观→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画美。(可以从线条、色彩、构图等任一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