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1)、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2)、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3)、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① , 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②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③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②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③纪:通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相是( )A、右俯绝壑 哀转久绝 B、山之胜盖自此始 自非亭午夜分 C、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虽乘奔御风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不以疾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B、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4)、《三峡》和《百丈山记》在写景时各自突出什么景物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氛围。(5)、三峡是万里长江上十分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造就的山水画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结合课文的描述,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重点讲解,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60字左右)。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颖颖)7月2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年思享会”青年先锋论坛活动在京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青年先锋,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力求“全景式”解锁大模型的真实面貌。“立体式”呈现大模型未来图景。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
青春从来系家国。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基层工作一线,在科技攻关岗位。在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哨位广大青年自觉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才有力量。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进发。
(1)、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
4、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完成小题。
在《“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xiāo sǎ身姿;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我们读懂了鲁迅先生对那些“zhèng rén jūn zǐ”之流的shēn wù tòng jué。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应当 远大志向,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 , 只有在不断的 与实践中,才能将志存高远变成触手可及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xiāo sǎ (2)zhèng rén jūn zǐ (3)shēn wù tòng ju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树立 疑惑 探查 B、树立 困惑 探索 C、建立 困惑 探索 D、建立 疑惑 探查(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增长才学,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C、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当代才俊以及往哲先贤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
5、默写古诗文。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刘祯《赠从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3)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绩通过“ , ”(《野望》)的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白居易通过“ , ”(《钱塘湖春行》)描绘初春鸟儿的活动,表达畅游的喜悦;而诗人李白通过“ , ”(《渡荆门送别》)的开阔景象,表现了对人生新起点的憧憬。
(4)《答谢中书书》中“ , 。”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一本书籍,一场旅行,一种痛苦,一次遇见、失去……都会给少年带来心灵上的波动,从而让内心更加丰盈。本次“少年成长正当时”活动结束后,校刊准备编撰一期特别刊物,现面向七年级学生征稿,鼓励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请你以“少年因 而成长”为题,以抒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在家浅酌桂花酒,偶然间看到主持人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权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虽说这些桂花不是成片栽种的,但肯定也不是野生的。因为它多数长在大户人家的场坝前、庭院里、渠堰旁,人们应该是看到了它美化环境的价值,只是没有开展大面积的商业开发。大山里边的人,再穷也不会挖树去卖。这一棵一棵的桂花,才能长得又高且大。
⑥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好似倒一杯啤酒入肚,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人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⑦前两年寓居江南,那一带城里乡下的桂花树多,品种也多,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叫法蛮多。用桂花冲茶、泡酒,干桂花加在各式点心里,吃的花样、玩意儿也很多。这中间,印象最深的,是在醪糟汤圆上,稀稀疏疏地撒几粒干桂花。在饮黄酒、吃大闸蟹的时候,若端出一碗还冒着烟儿的清汤白汤圆,碗中漂浮着红枸杞,再夹杂着些黄黄的桂花粒儿,那个醇香让人沉醉。
⑧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了。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⑨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闲时无事,每天就着二两黄澄澄的桂花酒佐饭,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据说,浅酌几口泡酒,能消暑去燥、平气静心。中秋前后,若约得三五挚友,在天南海北的神侃中畅饮它三四杯,就算酣醉酒醒后也不觉得头疼。
⑩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诗仙李太白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为典故“吴刚伐桂”注脚。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而桂花之于我等,则有自我陶醉的意思,无论是飘飞的浅醉、甘洌的微醺,还是醇香的沉醉、由畅饮而酣眠,皆应了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谚语。
⑪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06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①段写“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父女做桂花饼,引起下文对家乡“桂花香”的回忆。 C、第②段从“独株”“茎”“树冠”“花”等方面描述了桂花树的外部特征。 D、第①段中,在“但”后面停顿,突出强调了“我”对桂花的记忆深刻及喜爱之情。(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从修辞角度赏析)
(2)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杈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从描写角度赏析)
(3)、作者为什么有“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的感觉?请结合文章第⑥-⑩段概述其原因。(4)、赏读完本篇文章,你打算将其推荐给校广播站,在推荐前请你为本文选择合适的配乐风格,并说明原因。A.慷慨 激昂 B.低沉 哀婉 C.轻柔 舒缓
-
8、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各题。
①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呜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③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选段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他们的讲课有什么共同点?(3)、请赏析“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句话。(4)、选段中作者说“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你认为大声朗诵对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④也,待父母(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数子欺恕。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你。②反:通“返”。③彘:读 zhì,猪。④知:智慧。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逾矩”中的“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 B、“饭疏食”中的“饭”是名词“食物”的意思。 C、“曾子之妻之市”中的第二个“之”是“到,去”的意思。 D、“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于 B、而 也 C、而 于 D、之 也(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5)、【甲】文谈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乙】文的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五言律诗,律诗有相对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B、首联青山绿水构成了作者旅途的背景,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 C、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江面开阔、风势正顺,船帆高悬的画面。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心情。(2)、本诗被誉为最有“盛唐气象”的一首诗,哪一联最能代表“盛唐气象”?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
11、成长路上,我们漫步诗词文苑,感受锦绣诗文。阅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诗歌中,追随曹操领略秋日盛景:“① , 洪波涌起” (《观沧海》);跟随李益感受塞外夜晚:“② ,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万卷书,品万种情。我们在诗歌中,感受人间冷暖。马致远的乡愁浓缩在“夕阳下,③”(《天净沙·秋思》)中;杜甫的悲叹寄寓在“正是江南好风景,④”(《江南逢李龟年》)里。
读万卷书,悟万千理。《〈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辩证对待: , 。
-
12、与同学一起成长日子里,何其有幸,年岁并进。小文的班级准备建立QQ好友群,请你帮小文完成以下活动。(1)、【活动一:谦敬之礼】课间之余,同学们互相交换彼此的QQ号,小文也收到了班长的QQ号,并对班长说道:“我一定会惠存的!”
你给小文的建议是:“惠存”是(A.敬辞 B.谦辞),它的意思是“”应该是自己送别人礼物时说的。
(2)、【活动二:互动之趣】为增加群聊的积极性与互动性,班长提出进入班级群的同学要分享三个关于“交友”的成语,诗文或故事。① ② ③
-
13、人间最美少年时,正是读书好时节。小文准备分享成长路上阅读的书目《朝花夕拾》,请你帮他补充完善。(1)、下面是小文阅读《朝花夕拾》时所整理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把卡片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
出处
事情
影响
①
寿镜吾先生拒绝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提问。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阿长与〈山海经〉》
②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五猖会》
③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请结合上面表格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认识。 -
14、下面是小文同学在此次活动中的主持稿,请你帮助他完善。
载着希望,乘着梦想,带着憧憬,我们在一叶知秋的季节里,终于开启了成长的新篇章。好奇的我们,轻轻翻开手中的语文书本,眼前美好事物太多,令人无法全部欣赏和领略;轻风流水应和着鸟儿清脆的喉咙,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夜凉如水中静(觅/谧)的丝丝细雨,传达着秋雨的深情;产生分(歧/岐)的初春田野里,播撒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入情入理的精彩课堂上,雕镂着心里深刻印象;声音非常喧闹的三味书屋里,珍藏着童年的美好回忆……。
少年成长正当时,暂且道别往事依依,双手迎接今日断知。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更自己的成长!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hè 觅 岐 1ǒu B、he 觅 歧 1ǒu C、hè 谧 歧 lòu D、he 谧 岐 lòu(2)、下面成语可以代替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是( )A、花团锦簇 如雷贯耳 B、花团锦簇 人声鼎沸 C、美不胜收 如雷贯耳 D、美不胜收 人声鼎沸(3)、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 )A、动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B、动词 形容词 动词 名词 C、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D、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动词(4)、文段中标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于自己的成长!
-
15、学校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活动,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来开展活动。(1)、阅读记录卡,请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与呈现
问题与理解
关注情节
“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这场军事政变”是指:①。
关注人物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 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A是;B是。
关注语言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
(《过大草地》)
③加点词体现了纪实作品 的基本特点。
(2)、经典名著往往利用反差塑造立体多面的人物。请你根据示例,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红星照耀中国》中周恩来的“反差”性格。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
16、请将题目《我不再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可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⑪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人物》,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其意是现实生活中戈壁是荒凉的。 B、第④段中描绘戈壁滩的艰苦,是为了反衬“莫高窟”极尽辉煌的艺术之美。 C、第⑪段通过过渡句,引出了下文樊锦诗与一些老先生对莫高窟的喜爱。 D、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奉献一生的事业。(2)、题目是“锦诗之美”,请概括出樊锦诗的美丽之处。(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月光下的她,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4)、“锦”字绣出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读者在观其事迹的过程中,对文中划线的事例存在以下质疑,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调试概括矛盾冲突,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小厦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2)、诗人的情感从孤寂到悲壮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兜笼不能容 虽乘奔御风 B、公步行良苦 良多趣味 C、每至晴初霜旦 行至云巢 D、引五六壮佼者来 属引凄异(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B、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C、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D、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主要特点?请结合文中正侧面描写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
20、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树树皆秋色,。(《野望》王绩)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③山随平野尽,。《渡荆门送别》李白)
④ , 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⑤柴门何萧条,。(《梁甫行》曹植)
⑥?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2)请根据小李同学的笔记,请将原诗句补充完整。
题目
原句
批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 , 。
俯视的角度写静景,突出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庭中有奇树》
② , 。
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