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临清,四季之美无需刻意探寻,它悄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②春风拂面,大众公园里着生机,各种花如约盛开,它们花枝招展,热情洋溢。风过处,花瓣轻舞,如同精灵嬉戏 , 如同______,如同______,不经意间,浪漫便溢满心田。

    ③夏日炎炎,池塘内荷花亭亭,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交相辉映,清香四溢,将夏日的热烈与诗人的浪漫完美融合,令人忘却尘嚣。

    秋天的东宛园是最美的季节 , 桂花已蓄了太久的热情,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儿伴着甜甜的香气绽开了。染上秋色的枫叶,jiāo(娇骄)媚的秋阳,烂漫的菊花,一步一景,皆是秋意。

    ⑤冬日临清,河岸边的梅花悄然绽放。梦幻般的粉色在冬日暖阳下更显妩媚,微风吹过,花朵低语轻唱,共同编织着冬日里最温柔的梦。

    ⑥四季更迭,临清之美不绝。无论春的烂漫、夏的清凉、秋的热烈,还是冬的梦幻,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niàng       zhù       娇 B、niàng       chǔ       娇 C、liàng       chǔ       娇 D、liàng       zhù       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第②段中加点的“大众公园”“里”都是名词。 B、“花瓣轻舞,如同精灵嬉戏”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 C、文段第⑥段中加点的“是”是动词。 D、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的温柔、梦幻。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4)、请仿照下列句式,补写两句优美的句子。

    风过处,花瓣轻舞,如同精灵嬉戏,如同 , 如同

  • 2、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处,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⑤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⑥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⑦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⑧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⑨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⑩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⑪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青苔”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

    (1)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从修辞角度)

    (2)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从词语角度)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谦虚”和“骄傲”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 3、材料一:

    ①10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重磅报道,在广东江门位于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完成了世界最大有机玻璃球的安装。

    ②江门中微子实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主要目标是测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其核心探测设备位于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44米深的水池中央,它由直径41米的不锈钢网壳、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以及2万吨液体闪烁体、45000只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部件组成。

    材料二:

    “平平无奇”的光电倍增管

    ①在央视新闻拍摄的照片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大玻璃球内部布满了一颗颗的“小灯泡”,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灯泡有什么用呢?

    ②其实,它们的真正身份是“光电倍增管”,是可以探测单个光子的真空器件,用于探测中微子。

    ③光电倍增管(简称PMT)是一种真空电子器件,可以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④想象一下,在乌黑的环境中,你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神奇的光电倍增管却是“火眼金睛”,它能灵敏、快速地捕捉到那些极微弱的光信号,将其转换成更强的电信号,帮助你准确地看到这些极微弱的光信号。

    材料三:

    “来去无踪”的中微子

    ①中微子是宇宙形成之初就存在的最古老也最原始的基本粒子,携带着非常多重要的神秘信息。

    ②中微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穿透能力非常强,科学家要在实验中探测中微子也非常困难。

    ③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6种夸克,3种带电轻子和3种中微子。

    ④你可能觉得中微子应该很稀少,然而,事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中微子其实非常多,几乎无处不在,每秒钟就有3亿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

    ⑤那为什么你毫无察觉呢?

    ⑥因为这些中微子穿透能力非常强,几乎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人体,甚至可以穿过地球和太阳,这极强的穿透能力让中微子“来去无踪”,难以捕捉,也让中微子获得了“幽灵粒子”的名号。

    ⑦研究中微子,可不是出于单纯的学术好奇。这项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微子的特殊属性意味着,它们在未来有可能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比如能源传输、通信、医疗诊断,甚至是资源勘探。

    (材料摘自网络,有删改)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材料一所说,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 B、材料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不为人们熟悉的光电倍增管比喻为“小灯泡”,生动形象易于人们理解。 C、材料三说明了我们生活中的中微子非常多,几乎无处不在。 D、中微子之所以获得“幽灵粒子”的名号,是因为它穿透能力非常强,“来去无踪”,难以捕捉。
    (2)、读材料二,说说“来去无踪”的中微子能被“平平无奇”的光电倍增管捕捉到的原因。
    (3)、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幻想了“中微子传感眼镜”。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推测,举例说说随着中微子技术的逐步突破,将对哪些科研领域发挥作用。

    示例:深海探索将受惠于中微粒子通信技术。尽管深处海底的数千米,但借助中微粒子强大的穿透力,仍能保持与地面联系,这为深海科研开启了新的可能。

  • 4、【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蝶籍兵 , 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鬓已皤 , 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鹅溪练:书画用的一种名贵的绢,因其产地蜀中监亭的鹅溪而得名。②增蝶籍兵:指增修城垛,募集士卒。③束发:年纪轻。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指政绩卓著。⑤毛锥子:毛笔,这里指诗文创作。⑥皤(pó):白色。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明年       (2)亭午风渐劲       (3)鬓已皤

    (2)、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昔滕子京庆帅左迁此地

    A、策之不其道(《马说》) B、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C、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在甲文中“先忧后乐”之语,既表达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操,同时想借此来劝勉滕子京。 B、乙文中宾客建议奏大合乐庆祝岳阳楼重修落成,滕子京却让大家靠着栏杆大哭一番。 C、乙文作者在文末说自己没有了壮志,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D、乙文中“取酒共酌”和《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B、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C、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D、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5)、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6)、袁中道有没有做到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合乙文内容具体分析。
  •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小题。

    【甲】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两首诗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依据体裁划分,甲属于词,乙属于近体诗;“浣溪沙”和“行路难”均是题目。 B、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词尤其出色,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甲的前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了词人喜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D、乙诗开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宴席上酒食的昂贵,与下句的“不能食”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2)、甲乙两诗中都使用了问句表情达意,请找出来读一读,结合全诗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
    (3)、两首诗词均表现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分析。
  • 6、《水浒传》中的打虎片段

    【材料一】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头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有了气力。

    【材料二】

    (李逵)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老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材料三】

    那解珍、解宝弟兄两个,当官受了甘限文书,回到家中,整顿窝弓、药箭、弩子、镜叉,穿了豹皮裤、虎皮套体,拿了铁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下了窝弓。去树上等了一日,不济事了,收拾窝弓下去。次日,又带了干粮,再上山伺候,看看天晚,弟兄两个再把窝弓下了,爬上树去,直等到五更 , 又没动静。两个移了窝弓,却来西山边下了。……

    两个到第三日夜,伏至四更时分,不觉身体困倦,两个背厮靠着且睡。未曾合眼,忽听得窝弓发响。两个跳将起来,拿了钢叉,四下里看时,只见一个大虫,中了药箭,在那地上滚。两个拈着钢叉向前来。那大虫见了人来,带着箭便走。两个追将向前去,不到半山里时,药力透来,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碌碌滚将下山去了。

    (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运用大量动作描写,生动写出武松打虎的过程,令读者身临其境、拍案叫绝。 B、材料二中的画线句,采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老虎出现之前的环境,既是渲染紧张气氛,也是表现老虎的威力之大。 C、李逵一怒之下杀虎后,同样也是遇到一些猎户,李逵也去了县衙领赏,猎户们领李逵到了曹太公家中,和曹太公喝得酩酊大醉,从此李逵也成了打虎英雄。 D、材料三中,笔墨用在写等候的时间之长,可以看出解珍、解宝杀虎靠的是阵地战,用的是策略。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均称老虎为“大虫”,《水浒传》中有绰号“母大虫”顾大嫂、“病大虫”薛永的说法,有言其凶猛之意。 B、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而材料三中“五更”指的是夜与日的交替的黄昏之际。 C、材料选取了三次写打虎的情节。武松为求自保,赤手空拳相搏;李逵为了替母报仇,挺着朴刀刺杀;解珍解宝是职业猎户,利用窝弓捕猎。 D、《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3)、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说,梁山108人中“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武松,天人也”(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请谈谈你对武松的评价并结合相关情节,做简要解析。(找一个角度即可)
  • 7、古诗文默写

    春风荡漾,秦观徜徉在田园中,看到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景象:(1)“”(《行香子》)。晏殊在采桑径里偶遇东邻女伴:(2)“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破阵子·春景》)。秋风萧瑟,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3)“”从听觉方面写出了边地秋夜凄凉的情景。(4)(作者)《长沙过贾谊宅》中“”以萧条的景色,烘托了孤寂的心境。纳兰性德在《南乡子·秋暮村居》中(5)“试上小楼极目望,。一片”,描绘了暮色苍茫中的乡村秋景。

  • 8、下面是一位同学为倡议环保写的一封倡议书,其中①②③中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小鸟依旧啼叫,花朵依旧绽放,地球母亲带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她是那么的仁慈和宽容,面对母亲无私的仁慈与宽容,我们人类,地球母亲的宠儿,却伤害她最深。

    ①生机盎然的森林,被肆意的砍伐了;清澈甜爽的泉水,已变得乌黑恶臭;肆无忌惮的开采,抽取地球母亲的血液……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倡议:

    一、大家行动起来,勇于同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二、②禁止少使用一次性饭盒、方便袋,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三、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用好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重视环保,从你我做起!朋友们,行动起来吧!你我能力有限,但你我的心无限。

    ③2024年11月

    夏津县环保中心

    (1)

    (2)

  • 9、【导语】

    晨曦初露,山川苏醒,万物在柔和的阳光下然绽放;青山叠翠,绿水潺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在眼前展开;风吹树梢,叶舞翩跹,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秘与诗意。

    【春风和煦】

    暖阳初绽,光芒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生灵。微风轻拂,似温柔之手,抚摸万物。柳丝摇曳,嫩绿新叶宛如翠玉珠帘,随风舞动,婀娜多姿。蜜蜂忙碌穿梭于花间,嗡嗡之声似在奏响春之乐章。草地如yīn,像是大自然铺就的柔软绿毯,春水潺潺,流淌着希望与生机,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春日之美,令人陶醉,让人2.______在这生机勃勃的画卷中,流连忘返。

    【秋高气爽】

    林间晨雾liáo绕,草木朦胧,当太阳缓缓移步山顶,柔和的光线为万物镀上一层金黄。天空辽阔深远,如玉般清澈温润;白云翩翩,似轻纱般柔软;3.______,______。秋水潺湲,水面倒影分明,映照出万物最净的底色。奇妙的是,观景台的另一侧是一个坝上大草场,不时有骏马飞驰而过,远处的雪山于云雾间时隐时现。

    (1)、在下列横线或括号内填写相应文字和拼音。

           
    ②草地如yīn       
    ③liáo绕       

    (2)、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之美,令人陶醉,让人______在这生机勃勃的画卷中

    A、沉迷 B、沉浸 C、沉睡 D、沉醉
    (3)、请细读【秋高气爽】篇,结合上文,发挥想象,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天空辽阔深远,如玉般清澈温润;白云翩翩几朵,似轻纱般柔软;

  • 10、咚咚同学平时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说他多阅读纸质书籍呢?
  • 11、请你推荐一部喜欢的名著给全班同学并简述理由。
  • 12、班上举行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丁丁同学搜集了一组故事和名言,准备以“少年正是读书时” 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下列资料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答案请涂在答题卡上)(       )
    A、“管鲍之交”的故事 B、“囊萤映雪”的故事 C、“凿壁偷光”的故事 D、腹有诗书气自华 E、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F、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13、举办读书主题的黑板报,已设计两个板块,为使黑板报内容更加丰富,请你再设计两个板块。

    板块一:名人读书故事;板块二:读书方法汇编;

    板块三:;板块四:

  • 14、猫脸花

    肖复兴

    ①47年前,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那年刚入夏,天就拼命地下雨,而且,很奇怪,必是每天早晨下,中午停。上午第一节课前,就看老师们陆续进得办公室,大多都被雨淋湿,个个儿狼狈得很。

    ②那天,我出门没多远,自行车锁的锁条突然耷拉下来,挡住了车条,骑不动了。雨下得实在太大,我拽着车,好不容易找到修理铺,修车师傅修好车锁,我才骑到学校,小半节课都过去了,学生看见的是,淋成落汤鸡的我,出现在教室门口。

    ③下午放学,骑上车没多远,车锁条“当啷”一声,又耷拉下来,没法骑了。先去修车吧。修车铺离学校不远,修车的家伙都放在屋子窗外的一个工作台上,屋里就是家。修车的是个二十多岁胖乎乎的姑娘,比我教的学生大不了几岁,长得不大好看,一脸粉刺格外突出。心想,肯定是接她爸爸的班,大概学习不怎么样,不得已才来修车的吧。

    ④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小姑娘修车很认真仔细,见她拉开工作台上满是油腻与铁末的抽屉,一边找弹子,一边换车锁里坏的弹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她有些抱怨地对我说:谁给您修的锁?拿个破弹子穷对付,全给弄坏了,真够修的!

    ⑤话是这么说,像师傅数落徒弟似的,她却很有耐心,从抽屉里不停地找弹子,然后对准锁孔,把弹子装进去,不合适,再把弹子倒出来,重新装,像往枪膛里一遍遍地装子弹,又一遍遍地退出来,不厌其烦,也不亦乐乎。工作台上,一粒粒小小的银色弹子,已经头挨着头,摆成一排,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⑥我想,如果上学的时候,有这份专心就不至于来修车了。后来,我对自己冒出来的这多少有些偏见,甚至恶毒的想法而惭愧,因为她实在是太认真了,流出了一脑门儿的汗。为了这把倒霉的锁,耽误了她这么长时间,又挣不了几个钱。

    ⑦其实,她完全可以对我说,这个锁坏了,修不了啦,换一把新的吧。她的工作台旁,就放着各种样子的新锁。换新锁,可以多挣点儿钱。我开始替她感到委屈,有些不落忍。她却依然较劲儿地修我这把破锁,好像那里有好多的乐趣,或者非要攻占的什么重要山头,不把红旗插上去誓不罢休。而且,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以安慰的口吻对我说:别急,一会儿就好了。省得您过不了几天又去修,受二茬儿罪。

    ⑧我站在那里看她修,看得久了,无所事事,就四下里闲看,忽然看见她背后的窗台上摆着两盆花。是两盆草本的小花,走过去细看,花开的颜色挺逗,每一朵有着大小不一的紫、黄、白三种颜色,好像谁不留神,把颜色洒在花瓣上面,染了上去,被夕阳映照得挺扎眼。没话找话,便问她:“这是你种的?什么花呀,挺好看。”

    ⑨她告诉我,这叫“猫脸花”,是她爸爸帮她淘换来的药用的花,把这花瓣揉碎了,泡水洗脸,可以治粉刺。然后,她冲我一笑:“说是偏方,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⑩那把锁总算修好了,再也没有坏,一直持续到这辆车被偷。

    ⑪现在,我知道了,她说的“猫脸花”学名叫“三色堇”。我读中学时,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好多地方写到了三色堇,觉得这个名字那么洋气,那么有文学味儿,让人对它充满想象,甚至想入非非。

    ⑫前不久,看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不吝修辞地描述它:“三色堇好像在开假面舞会。这不是花,而是一些戴着黑色天鹅绒假面具愉快而又狡黠的茨冈姑娘,是一些穿着色彩缤纷的舞衣的舞女——一会儿穿蓝的,一会儿穿淡紫的,一会儿又穿黄的。”

    ⑬我想起了那个满脸长满粉刺的修车姑娘。当初,她告诉我它叫“猫脸花”。

    选自(肖复兴《正是橙黄橘绿时》,内容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猫脸花”为题有何妙处?
    (3)、文中刻画了一个作者初遇修车姑娘写她“长得不大好看”“大概学习不怎么样”对刻画修车姑娘形象是否欠妥?为什么?
    (4)、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工作台上,一粒粒小小的银色弹子,已经头挨着头,摆成一排,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2)那把锁总算修好了,再也没有坏,一直持续到这辆车被偷。

    (5)、文章结尾写巴乌斯托夫斯基话有何作用?
  • 1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之。

    节选自(《古文观止》之《烛之武退秦师》)

    (1)、解释加点字词:

    曰:                         

    (2)、翻译: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选段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从已知选段内容来看,这三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何?
  • 16、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情感?
  • 17、请以“让我心存感激的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老师,或许是短暂相逢的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要求:①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8、语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语段二: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根据语段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局部到整体。 B、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 C、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D、这段景物描写中,详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略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
    (2)、语段一写景有序,动静结合,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还调动多感官绘景,请指出其中任意一感官,并结合例句进行分析。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句子: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4)、请赏析语段二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19、默写。

    “一切境语皆情语也。”都是秋景,马致远面对夕阳抒发的是“①”(《天净沙·秋思》)的孤寂愁苦,刘禹锡表达的却是“晴空一鹤排云上,②”豪情,(《秋词(其一)》);同是夜雨,逗惹了李商隐“③ ,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美好的想象和绵绵思绪,然而点燃陆游卫国戍边伟愿的是“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尽观山水,王湾感受到的是“⑤”(《次北固山下》)的恢弘壮阔,谭嗣同感受到的却是“⑥”(《潼关》)的束缚限制。

  • 20、《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习乎                      传:传授 B、学而不思则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C、三军可帅也               夺:改变 D、博学而志                  笃:坚定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师矣 B、人不知不愠            思不学则殆 C、学而时习        左将军王凝妻也 D、吾十有五而志学   我如浮云
    (3)、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请结合自身实际,就修身、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任选一个方面,谈谈文段对你的启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