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积极参加“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贴窗花是春节传统的习俗之一。2025年是农历蛇年,请用简明的语言对下面这张窗花进行说明,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寓意。

        (注:窗花的颜色为红色)

    (2)、 任务二:关于是否回老家过春节,小执与他的父亲产生了以下分歧。请你帮助小执父亲劝说他回老家过年。

        父亲:我们一年都没有回去了,趁春节回去看看家里的长辈。

    小执:我和他们有代沟,还不如呆在家里玩游戏。

    父亲:老家还可以体验一些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哟!

        小执:很多春节习俗都已经无人问津了,而且这些习俗跟我也没啥关系,我·只对抢红包和收压岁钱感兴趣。

        父亲:……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经历令人叹为观止 , 他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B、《三顾茅庐》中的刘备,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终于妙手偶得这位经世奇才来辅佐自己完成大业。 C、《故乡》中的闰土,曾是个智勇双全的“小英雄”,而中年的他却成了因循守旧的“木偶人”,是当时许多国人前仆后继的缩影。 D、维克多·雨果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让世界人民看见了英法联军的暴行,真可谓是丰功伟绩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萧然 言不及义 制裁 心无旁骛 B、濡养 富丽堂黄 惊骇 相得益彰 C、端详 断章取义 赃物 不可明状 D、诓骗 李代桃疆 震憾 矫揉造作
  • 4、科研者屡败屡战最终擦亮燎原之火,少年历经心灵流浪最终点亮了星星,仁人志士之高风亮节于磨难中彰显…一切蝶变都经历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苦与蛰伏,最终绽放生命的异彩。

    上述材料是否引发了你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真情,可发表议论,可想象创作。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5、阅读

    ◎材料一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释:①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活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②楚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流放陵阳九年,在陵阳兰溪开辟兰草园。《离骚》中多有写兰花,开启了文人雅士咏兰颂兰的先河。

    ◎材料二

        所南字忆翁,初名某,宋亡乃改名思肖,即思赵。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疾时属其友唐东屿曰:“思肖死矣,烦公书一位牌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等求之不得知共有田因胁以投取。先生怒目:“头可断。兰不可画!”

    (选自《宋遗民录》有删改)

    (1)、根据材料二语境,解释以下加点字。

    疾时其友唐东屿曰

    而绝

    尤靳不

    (2)、古诗词中描摹景物有含蓄凝练之美,常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你任选其一,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方法一:限定副词显形象。“贞芳合深山” 
    方法二:形容词中藏深意。“却西湖残月”
    (3)、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需要断句,从下列A-D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邑宰求之A不得B知其有田C因胁D以赋役取

    (4)、材料一中“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句,能否从材料二中得到印证?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请分析材料一词人借兰花表达什么情感?
    (6)、结合以上材料和拓展资料,探究兰的文化内涵。

    拓展资料:

    空谷幽兰,不言自芳,孔子是为《猗兰》之操。余皆圣人之徒,当焚香对琴,重其声而和之。兰独守贞择禄,不类他卉。置之盆中,携近书案间,自有一种善气迎人。

    (选自黄图《看山阁闲笔卷十三》)

    注释:①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幽兰操》。

    (7)、根据你对兰花的认识,你认为兰花适合送给下列哪个名著人物?请任选其一,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A.《儒林外史》杜少卿   B.《骆驼祥子》小福子

    C.《简·爱》简·爱     D. 《平凡的世界》田晓霞

  • 6、阅读

    一颗星星的种子

    曹隆鑫

    北边传来种星星的消息。现在这个世界种什么的都有。我望望头顶跑来跑去的白云乌云。原以为能靠种云改变自己,没想到种云泛滥成灾后,一朵上好的云已卖不出什么好价钱。很多人在后悔种云,可云毕竟是种下去了,种与被种者的关系虽没那么容易撇开,照料、打理的责任却未与关系绑定,这导致云的生长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云的质量越来越差。

    我牵来一朵自己辛辛苦苦种的云。我种的这朵云成色很好,云的四周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这样的云即使放到现在都会让人竖大拇指夸耀。可毕竟云的市场已没落,它的价值早已跌破人心,夸耀等于羞辱。

    我骑着我的云,开始了北上。我得抢在大多数人之前种星星。人生短暂,能自由选择种什么的时间不多。这次种星星,不求有多么多么的成功,如果能让那个人刮目相看,我就心满意足,也算是实现了我的终极目标,此生无憾了。

    北边很大,我的老家在北边。很多年没有回去过了,本来我骑的这朵云也可以称作衣锦还乡,可云的没落让我以前的努力全白费了,即使过家门,我也只能绕道而行。

    越往种星星的方位走,越能闻到家的气息。我不相信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种的星星,他们没有理由种得这么好。

        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而我是最不受宠的那个。

    我从骑行的云上下来,找一棵柳树拴了,徒步往前走。我仰望着天上的星星,真是太美了,我一颗一颗地数着,好像我前生就是一颗星星,一股亲和力从那些星星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的心里。

    听说,还没有谁从这边买走过一颗星星做种子。看着天上的星星,“买不到”这种担心反而越来越弱,就好像这些星星能任由我采摘,而且,看星星们的样子,好像也挺乐意跟我走。

    我得找星星的主人好好聊一聊。

    这个地方真熟悉啊,我低下头,一草一木分明就是那年我离开时的一草一木。

    那边的木屋,很旧很旧了,像上了年纪的老人。看到的第一眼,我的内心就颤抖起来。我就是从那幢木屋里走出来的啊!

    我想立即离开此地,可是,我的腿根本迈不开一步。

    哥哥——”“弟弟——热乎乎喊声响起来。“你终于回来了啊

    这些星星都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种的,他们从不卖。种好一颗星星,他们就把星星挂在老家的天空。后来老家的天空星星越来越多,走过路过的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星星的大市场即将来临,很多人愿意花高价买一颗星星的种子回去,只是从没有人能如愿。

    我没有看到母亲。这也是我进家门前的心愿,不想看到母亲,可是,现在只看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没有看到母亲,反而让我难安。我轻轻地问:“母亲呢?”

    我那年是因为生母亲的气远离家乡的,生了好粗好长的气。这会儿我呼出一口气,想看看生的气完竟有多粗多长,可是我根本看不到。

        大哥掏出一颗星星递给我:“弟弟,这是母亲收获的第一颗星星,她很希望这颗星星能成为你种星星的种子,你不会嫌弃它又小又弱又脆又暗吧?”

    我捧着母亲留给我的星星,星星闪烁着的光芒里,缓缓走出了我的母亲。母亲看着我,轻轻地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母亲的声音刚落,天上挂着的星星全亮了起来。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6期)

    (1)、梳理藏匿情感的情节。请完成脉络梳理图。

    (2)、品读语言中的细节。联系上下文,揣摩划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哥哥——”“弟弟——”一阵热乎乎的喊声响起来,“你终于回来了啊!”

    (破折号和感叹号有何表达效果?)

    ②母亲看着我,轻轻地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品味加点副词,分析母亲的心理)

    (3)、关注特殊之处。请完成矛盾分析表。

    矛盾处

    概括

    简要解读

    记忆与现实

    “我”的认识与本真现实存在错位与偏差,可见其看法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漂泊与归根

    “我”刻意绕开老家,见到老屋时却迈不开腿。不想看到母亲,却因母亲缺席而难安。

    抽象与实感

    “我”生气离家,归乡试图呼气丈量形态,却根本看不到。

    埋怨之气本就是无形空气,随着时间流逝,不过变成心中执念罢了。

    “又小又弱又脆又暗”的种子在“我”手心发出光芒,还能看到母亲的幻影。

    真正的和解不在大小的丈量,而在心灵的照彻。

    综上,我发现:这些矛盾之处的作用效果是

    (4)、关注基于真实的想象。“种星星”为本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赋予了基于现实生活的探讨价值。请你结合文章,参考小贴士,解读“种星星”的深意。

        【小贴士】

        教材中有言:“小说中人物的喜怒衰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解读隐喻意就需要揣摩人物,投射时代,探索自我。

  • 7、阅读

    【材料一】

    文化长廊中的“蛇”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而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山海经·大荒西经》

    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进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小圣施威降大圣》

    【材料二】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蛇,又能生发哪些感想?

        ①____。对蛇来说,每一次蜕皮都是一次新生,意味着勇敢地挣脱旧躯壳的束缚。生活中,我们也会被陈旧的观念、习惯所困,如同蛇那紧紧裹身的旧皮。但蜕变往往与新生同在,人生之路蜿蜒曲折、布满荆棘,但只要怀揣蜕变的勇气,便能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成长。

        龙蛇飞动,不如当时。蛇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能凭借独特的感官察觉周围细微的变化,从而在危险来临时灵活脱身、在机会来临时迅速抓住。我们不妨也向蛇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无论是把握工作中的新契机,还是捕捉生活里的小确幸,时刻保持对变化的感知。

        腾蛇乘雾,坚韧向前。荀子言:“腾蛇无足而飞”,暗喻蛇虽无足却能飞行,有着超凡脱俗的能力。传统文化里的蛇在自然中穿梭自如,化为人形时便拥有了灵活应变、智慧坚韧的特质。

    (来源:2025年01月29日“浙江宣传”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27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

        ◎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一颗新星。其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理解并回答问题,还能辅助写代码、整理资料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凭借一系列独创性和改进性技术以及精妙的策略, DeepSeek创造了一个低成本的技术奇迹。它通过自研的多种创新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通过对数据集和训练算法的精心优化,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他们 embracing开源方法,集中集体专长并促进协作创新。这种方法不仅缓解了资源限制,还加速了尖端技术的发展。

        ODeepSeek 在组建研究团队时采取了独特的策略。公司创始人梁文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核心技术岗位大多由应届毕业生或工作1~2年的年轻人担任。他们重点招募来自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博士生。这些年轻人虽然缺乏行业经验,但都在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过奖项。

    (来源:《人民日报》《凤凰网科技》等)

    (1)、阅读区【材料一】,说说中国文化作品中“蛇”具有哪些特点。
    (2)、阅读【材料二】,提炼补充空缺处①
    (3)、请综合阅读三则材料,分析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变革的原因。
  • 8、【展“巳”宏愿】

    请选用“纸条”中合适的成语,写一首现代小诗送给新一年的自己,表达美好愿景。要求:诗题自拟,诗歌不超过5行。

    纸条

    笔走龙蛇

    山舞银蛇

    虚与委蛇

    斗折蛇行

  • 9、由“已”说蛇,根据要求填写诗文。

  • 10、辨“巳”纪年。十二生肖中蛇排名第六,十二地支中属“巳”。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下列不是干支纪年法的选项是(   ) 

    小贴士

    【干支】天干(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子、丑、寅、卯等)的合称。以十干同十二支循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组,通称“六十甲子。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今农历的年和日仍用干支计。(摘自《辞海》)

    A、庆历四年春 B、丙辰中秋 C、天启壬戌秋日 D、乙巳年春
  • 11、【探“”文化】

    溯“巳”本源。《说文通训定声》:“已,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已,本义是“胎儿”,字形像母腹中的胎儿。下列有关“已”的引申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新生, 活力 B、 怀孕,分娩 C、后嗣,子孙
  • 12、阅读卷首语。

    辰龙去,已(  )蛇来。蛇年,似一fú(  )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蘊含着机遇与希望。此刻,我们相聚于此,如同星辰汇聚,即将共同点亮这一场属于我们的精彩shèng(  )会,我们将用热情、智慧与才艺开通新一年的美好篇章。

    (1)、在空格处填写拼音或汉字。
    (2)、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13、按要求作文。

    请以“因为遇见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④“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⑤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⑥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⑦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⑧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⑨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⑩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⑪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⑫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⑬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从开头的“好一派生机盎然”到结尾的“满眼是光”,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⑧段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回溯了四十年前,老陈由为厂子写水泥字,到后来琢磨研究,爱上水泥画的经历,交代老陈为村里人做水泥画的原因。 C、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在作者眼中老陈对做水泥画这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 D、文章在刻画老陈时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把一个耄耋老人干劲十足的精神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
    (2)、本文曾用“遇见”为题目,在发表时编者改为“绽放的梨花”,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改动的好处。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⑫划线句子。

    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

    (4)、文章在写到老陈时,多次出现了“笑”“笑眯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背后的原因。
  • 1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你是否曾经想过,当你站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门前时,其实正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数学公式之中?这座独特的建筑,仿佛悬浮在水中闪耀、夺目的巨大宝石,完美诠释了数学与建筑的融合。

    ②从任何角度欣赏,这座建筑都显得无比和谐且超凡脱俗。椭球形的外观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各异的曲线弧度,打破了正球体的对称性。据说,设计师在构思过程中,口袋里始终揣着一块石头,以捕捉自然的弧线。这一设计虽然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半椭球体边界,再经过精良的施工工艺,使建筑最终被完美呈现。同时,利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出的最佳弧度,不仅为国家大剧院增添了美感,还充分展现了结构力学的合理性,确保了国家大剧院的屋顶既稳固又美观,是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国家大剧院独特的椭球体外形,被金色的金属钛板覆盖,每一块金属钛板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数学模拟,以确保其拼缝自然、顺滑。

    《椭球体的美妙—国家大剧院的数学奥秘》

    材料二:

    ①五线谱是每个钢琴学习者的必经之路,熟练掌握五线谱,才能将看似无序的黑白琴键有序化,将无形的音乐实体化,将前人美妙的乐曲再现。

    ②想要了解五线谱的秘密,首先要认识“中央C”。中央C是小字一组的第一个音,对应的Do位于五线谱上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也就是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从中央C划分,高音谱表中小字一组是从Do往上至Si,唱名为1到7,奇数在线上,偶数位于线间;相反,低音谱表中小字组从Do往下的Si,直至低音Do,唱名依次为7到1,奇数在线间,偶数在线上。也就是说,以这条线为中心,五线谱上的音符一字排开、上下对称,向上音阶上行、向下音阶下行。这样就将琴键上的每个位置有序编号,使得五线谱中的每个音符可以在钢琴上找到对应的琴键。

    ③五线谱将钢琴琴键的位置与音高巧妙地表现在纸张上,并使用数字方法来定义,将无形的音调实体化,使得美妙的乐曲可以穿越时间、空间来到我们面前,甚至可以仅仅通过阅读五线谱来感受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 , 五线谱所展现出来的矛盾与对称美也离不开数学。

    《钢琴中的数学之谜》

    材料三:

    ①打开紫色盒子,便能看到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中有4页纸签,第1页纸签上写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第2页纸签上写着“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第3页纸签上写着“让玫瑰成为玫瑰,让松柏成为松柏”,抽出第4页纸签,一枚紫金色雪花徽章跃然眼前。

    ②1904年,瑞典数学家海里格•冯•科赫在论文中提出科赫曲线的构造方法。从正三角形到六芒星,再到雪花雏形,随着阶数N的无限递增,科赫雪花的面积增长微乎其微,而其周长的延伸趋于无穷。

    ③“今年录取通知书讲的是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南大2023录取仪式设计策划者、南大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王来兵介绍,录取通知书通过数学的规律来讲故事,首先是呈现数学的规律之美,也是基础科学之美。南京大学作为一所基础文理科见长的学校,数学、物理等学科都非常强大,是考生非常好的选择。“我们借此所要讲的就是有限生命,无限可能。”

    《蕴藏数学之美   南京大学发布本科录取通知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划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国家大剧院的外形特点,流露出自豪之感。 B、材料一问句开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材料二中“都”“仅仅”“除此之外”等词语,进行必要限定,语言严谨准确。 D、材料三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南大录取通知书4页纸签中所呈现出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大剧院椭球形对称性的设计,使它的外观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各异的曲线弧度,无比和谐且超凡脱俗。 B、奇数在线间,偶数在线上是指低音谱表中小字组从Do往下的Si,直至低音Do,唱名依次为7到1。 C、南大紫金色雪花徽章的设计体现了科赫曲线的构造方法,寓意南大学子“有限生命,无限可能”。 D、五线谱借助数学方法将无形的音调实体化,也展现出矛盾与对称美。
    (3)、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数学“至高之美”的具体体现
  • 16、有人发现名著中反复出现雨、雪、风等自然现象,因此,某学校进行了名著阅读“雪”的主题探究活动。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作者

    作品

    片段

    A

    《儒林外史》

    到第三日,雪晴,郭孝子辞别了老和尚又行,找着山路,一步一滑,两边都是涧沟,那冰冻的支棱着,就和刀剑一般。

    B

    施耐庵

    《水浒传》

    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又传来”……他道:“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济,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处去?”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寥儿洼……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且说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早纷纷扬扬下着漫天大雪。

    (根据小说前后内容给文段拟写回录:

    朱贵水亭施号箭

    C

    埃德加•斯诺

    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红军在大渡河以西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

    D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筑路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和同志们,他忘我地工作,连靴子都烂了。寒冬,人们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工人发誓一定要按时建成这条铁路。

    (2)、“冰雪襟怀映照人类命运。”“冰雪”寓意人生的苦难、挫折,请从上表中提及的人物里,任选一部名著中的人物,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人物是如何战胜冰雪命运的。
  • 17、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一起走进“诗词里的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时序匆匆交替,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正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所言:“ , 江春入旧年”;花开灿烂,争奇斗艳,正如韩愈《晚春》中所言“草树知春不久归,”;莺啼燕舞,生机勃勃,正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所言“ , 谁家新燕啄春泥”;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自比,不堕报国之志,“”;苏轼春行遇雨,却能旷达乐观,于寻常处生奇景,正如他《定风波》中所写“ , 谁怕?”;欧阳修被贬滁州,却能发现山水之美,与民同乐,正如他在《醉翁亭记》中所言“ , 佳木秀而繁阴”。

  •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丰城王少府

    杨炯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注释】①少府:官名,唐代为县尉的通称。诗歌中的“左尉”即指王少府。②“行看”二句: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尚书张华派人寻找,果然在丰城掘出龙泉、太阿二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及思想。 B、首联“愁”字点明诗人送别王少府时的愁苦心绪,“如麻”的比喻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C、颔联展现树掩离亭、水浸沙滩两幅画面,渲染凄清萧索的意境,烘托送别时的愁绪满怀。 D、诗人由“送王少府”一事,联想到了张华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2)、本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多元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嘉佑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节选自《宋史•赵尚宽传》)

    【注释】①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②陂(bēi):池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沿溯阻绝”与“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两处“溯”都是“逆流而上”的意思。 B、甲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甲文“哀转久绝”与“绝𪩘多生怪柏”中的两处“绝”都是动词“断”的意思。 D、乙文中“何废郡之有?”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式,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句式相同。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事       远而无所至极邪 B、素湍绿潭       入无法家拂士 C、治有异等效       箕畚运于渤海 D、疾也       考课第一知唐州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极言三峡山的高峻连绵,为第二段写夏水的迅猛湍急蓄势,也解释了夏水这一特点的成因。 B、甲文运用大量对偶句式,语言精练,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给人美的享受。 C、乙文中赵尚宽“知唐州”五年,勤于农政,治理有方,取得显著成效。 D、乙文塑造赵尚宽这一人物形象仅仅运用了正面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三年A榛莽复B为膏腴C增户D积万余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

    (2)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6)、“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古代文人在行文中往往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是如何关注民生疾苦的。
  • 20、小青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我为济南代言”活动,下面是他的开场白,为了语言简洁有力,请将语段中划线句改成排比句。(不改变句子意思)

    能为家乡代言让我非常骄傲和自豪,山东济南是座美丽的城市,既是闻名天下的泉城,还是名贯古今的舜城。济南有山泉湖河城的美丽风景,作为文化名城,诗词歌曲赋展现她的风骨,经济快速发展,大强美富通是她的最美风范。好客山东,济南有礼,欢迎朋友们来济南做客,我代表济南这厢有礼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