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题目:触动心灵的风景

    作文要求:⑴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⑵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⑶不少于500字。

    ⑷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学校名。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陈忠实几件事

    舟舟

    ①我和陈忠实相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屈指数来,已过近五十个春秋了。

    ②西安市举行了一次“革命故事演讲比赛”。我当时在复刊不久的《西安日报》科教文化部当记者,这“革命故事演讲比赛”当然就是我的分内工作。

    ③那天,听郊区代表队演讲时,我被一个叫《配合问题》的故事吸引住了。演讲者是个女娃,名字我没记住。作者陈忠实,我知道,他是个业余作者,却未曾谋面。

    ④演讲完毕后,我便到郊区代表队住处去找陈忠实。领我进去的工作人员喊了一声,一个穿着朴素的农村干部模样的人,慌忙站起来。我见他有些局促,便向他伸出手,自我介绍说,“我是《西安日报》的,找你聊聊。”

    ⑤他憨厚地笑了,握住我的手,然后,搬过一把凳子让我坐。我表示了谢意,便向他说明来意。直言对他的《配合问题》很感兴趣。一提起创作,他的情绪立马活跃起来了,给我谈他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经过。虽不是口若悬河,却也是滔滔不绝。地道的西安话,夹杂着不少方言土语,既真实亲切,又风趣幽默。听着他说话的腔调,看着那憨实的模样,我忽然联想到闻名遐迩的西安大老碗羊肉泡馍,虽有些粗犷,甚至是土里土气,却是那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⑥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他第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是,憨厚里深藏着智慧,朴拙中流露出幽默。从那时起,他那质朴的形象和对文学的挚爱劲,便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⑦当天,我就把陈忠实写的革命故事《配合问题》编辑好了,不几天,就在《西安日报》上刊发了。陈忠实见到报纸后,特意带了一包紫阳茶,来到报社,向我表示谢意。

    ⑧那时候,业余作者写的文章一律没有稿酬。作为也搞些文学创作的我,深知业余作者的辛苦艰难,便常常以别的方式给作者以物质补偿。送一两沓稿纸,便是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我给了陈忠实三本。他说:“这太多了。我知道你们用稿纸有限制。”在我一再强迫下,他终于拿了两本。这以后,他给我送来的稿子,都是用稿纸写的,一个方格一个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足见其认真和重视。

    ⑨陈忠实与我的交往,随着我的工作由记者变为文学编辑而与日俱增。特别是后来,我成了文艺副刊部的负责人后,我们的业务交往越来越多,他来报社更频繁了。而每次来,他几乎“不空手”。

    ⑩他来报社时,不是带些樱桃,就是带些杏,要么是桃呀梨呀甜瓜呀时鲜瓜果。夏天,他来报社时,常常拎一个大西瓜,说:“这也是白鹿原的土特产,可名气不大。捎一个来,让你和编辑们尝尝。”我说:“你真是的,这么热的天,几十里路,你拎个大西瓜,不知道累!”他嘿嘿一笑:“累啥!骑自行车,把它绑在后座上,又不是抱在怀里走路!”

    ⑪印象很深的是有年冬天,北风呼啸,很冷。我一个人正闭着办公室的门编稿子。突然有人急匆匆推门进来,嘴里还喊着:“快!快!”我抬头,见是陈忠实,正弯腰捂着肚子。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忙站起来跑过去:“怎么啦?!”他却嘿嘿一笑:“看把你吓的!没事!叫你快吃,怕凉咧。”

    ⑫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毛巾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绽开。原来是个烤红薯!

    ⑬我有些哭笑不得:“你这人,真是!这么冷的天,这么远的路,你带个烤红薯!”

    ⑭他还是嘿嘿笑着:“我又不傻,能从几十里外的老家带个烤红薯来吗!那还不冻成冰疙瘩啦!这是我刚才在门口街道买的。我碰见一个卖烤红薯的,老远就被那香气熏得流口水。就顺便给你也买了一个。怕凉了,揣在怀里。哈,把我烫的!”

    ⑮我吃着热气腾腾、又香又甜的烤红薯,一股暖流在周身流淌!

    ⑯我问他:“这么冷的天,你还赶着进城来,有啥急事吗?”

    ⑰“有一篇稿子,拿你们的行话说,就是时效性比较强。我怕耽搁了。就是天上下锥子,我也得来!”

    ⑱哦,为送一篇急稿子,他居然骑着自行车,顶风冒雪赶了几十里路!望着他那风尘仆仆、稍显疲惫的样子,我许久无言。(作者虽许久无言,但心中早已感慨万千)

    ⑲有诗曰:以心待人如春风,三瓜俩枣都是情。执著做事不含糊,顶风冒雪见品行。

    (有删改)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与陈忠实相处的几件事情,事件以时间为线索进行串联。 B、第⑤段用西安大老碗羊肉泡馍来形容陈忠实,是为了表现陈忠实的土里土气。 C、第⑨段既将上文与陈忠实的初识一笔概括,又引出下文与陈忠实的深入交往。 D、文末诗句,赞颂了陈忠实与作者的友谊,表达作者对陈忠实品行的高度认可。
    (2)、“他对文学的挚爱劲,便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请简要概括体现陈忠实对文学挚爱的事件。
    (3)、小语在⑱段结尾做了批注——“作者虽许久无言,但心中早已感慨万千”。请结合⑲段的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并描述作者当时的心理。
  •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另一把油布伞拯救

    明前茶

    ①下雨天,一位年长的阿姨蹒跚独行,她撑着怀旧味儿十足的油布伞,旧黄色的伞面反复浸过桐油,比黄色的银杏树叶还要灿烂,雨点落在伞面上,发出沉稳的“噗噗”声。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多年前得李老师庇护,终于从不安中走出来的一幕,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②那时候我被寄养在外婆家,属于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上学后,每一个雨天都成为我的梦魇,原因是我的伞与别的孩子的太不一样了。那是一把沉重的油布伞,以竹为骨,仅仅一根木质伞柄的分量,就超过一把涤纶面料的长柄伞。一到下雨天,光是撑开伞就令我出了一身汗——伞骨很紧,我必须把伞尖抵在墙上,像奋力推开一扇沉重的、生锈的木门一样,伴随着一阵“吱呀”作响,才能勉力撑开伞。而打着这样沉重的大伞去上学的我,像穿上了巨人国的靴子一样卑怯又渺小,我似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到那些打着时髦、轻巧雨伞的同学在窃窃私语,议论我的伞、我的装束、我的步态有多么古怪。

    ③下课后,我放在教室外面走廊里的伞,就成了班上某个顽皮小子的表演道具。他先是模仿我撑开伞时的“咬牙切齿”,就像费力去推动一列火车;接着,他又半蹲下来,模仿我被大伞遮得只剩下两条腿的滑稽模样。教室的屋顶都快被笑声掀翻了。

    ④很难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不安、沮丧、愤懑、悲伤,这些情绪像掺了碎石子的水泥一样,堵得我心慌。家境好一点儿的同学手上的涤纶伞收起来只有擀面杖那么细,可以当拐杖,模仿卓别林。那会儿我多么盼望自己有一把轻巧的伞。

    ⑤班主任李老师也有一把伞。她曾说,这把伞是几年前采办结婚用品时,特地去上海买的。她一见伞的颜色是天真烂漫的宝蓝色,伞的边缘还点缀着雪白的蕾丝边,就很喜欢。伞的质地是尼龙的,摸上去像丝绸一样。那伞还是自动的,伞把儿的上方有一个按钮,一按,伞就像芭蕾舞演员的裙子一样打开了,轻巧又亭亭玉立。

    ⑥李老师知不知道我因为一把古怪的大伞而遭到孤立呢?我猜想她是知道的,但令她踌躇的是,该怎样判别这件事的严重程度,不要给家长们小题大做的印象。毕竟,捉弄我的同学也才七八岁,很难判定他们是出于恶意还是纯粹因为淘气。

    ⑦李老师终于想到了办法:她去买了一把更大的油布伞。下雨天,她昂然走在校园里,偶尔还调皮地旋转伞柄,伞边的雨滴轻巧抖散,晶莹又透亮,像顺着弧线抛出的一束又一束细小的珍珠。

    ⑧同学们都愣住了,他们恐怕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笨重大伞的美,发现雨水把桐油布面洗得那么亮,桐油氧化后的黄色变得鲜亮又老辣,明快又浓郁,可把那些质感轻薄的伞比下去了。

    ⑨那个年纪的孩子多半沉浸在对班主任的仰望和崇拜中,谁还会觉得老师用的伞笨拙又丑陋呢?围绕在我身边的促狭与捉弄,像雾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消散了。

    ⑩“这个世界上的伞本没有什么美丑之分,不会被大风掀翻而‘吹喇叭’,就是一把好伞。”

    ⑪这是说给众人听的,包括我,也包括我的同学。

    ⑫过了两天,李老师还带来了一小瓶缝纫机油与一把小刷子,当着大家的面,在走廊里蹲下,将两把油布伞的伞骨接缝处都刷了一些油用来润滑。她举起我的伞,无声地演示给我看。果然,此后撑开伞的过程,就不再那么费力又窘迫了。

    ⑬天气逐渐热了,连绵不绝的雨季又笼罩了江南。一天放学,雨水连绵,我撑着油布伞走在小巷里。李老师急着回家做饭,带着一包菜急匆匆超过了我,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我紧跑两步,赶到了她前面。我转起了伞柄,这顺着离心力向外播撒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圆润,似水晶一样透亮。李老师笑了,她往旁边跨了一步,也转起了伞柄,伞上的雨滴呈流线型向外洒落,像音符一样流转。

    ⑭所有的心意不必说破,都在这接头暗号般的轻盈旋转中了。

    (有删改)

    (1)、选文巧用对比手法,请写出两个形成对比的语句。

                         
                       

    (2)、有人认为第⑤段写李老师的伞是赘笔,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这些情绪像掺了碎石子的水泥一样,堵得我心慌。

    (4)、小文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引来好友评论。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 4、文言文阅读;古文阅读课,围绕“人与动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两则古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不敢     跑号如 B、一狼径     相数十步 C、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D、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断句,限断三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正面描写“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5、诗歌鉴赏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gōu)氏县。

    (1)、下列选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暮春图景。 B、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D、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2)、赏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6、整本书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只是回忆的内容不同,在炎热的广州寓所里,鲁迅先生不时忆起自己往常事情,写下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有鲁迅先生成长的“痛”与“悟”,童年的“趣”与“憾”,父子的“爱”与“隔”,情感的“敬”与“愧”,传统的“迷”与“思”,记忆的“真”与“幻”等。请你结合内容选择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选成长的“痛”与“悟”。在《父亲的病》一文里,鲁迅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庸医叶天士和陈莲河医死,父亲临终时自己在衍太太怂恿下无知的大声叫喊,这是“痛”,后来他去日本仙台留学学医,就是想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就是“悟”。

  • 7、清华附中合肥学校C23年级开展“我爱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多彩阅读我宣传】如图是清清同学为本次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初稿,她对背景图片不太满意,请你帮她重新选择图片并说明理由。

    简单描述你所选的背景图片(20字以内):

    理由:

    (2)、【捐赠书籍我倡议】七(2)班的王同学和丁同学作为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准备面向全年级同学发起捐书倡议。请帮她们修改“倡议书”。 

    倡议书各位亲爱的同学: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一本好书将使同学们一生受益。为了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在校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甲】学校不仅在教室内安装了书架和书籍 , 而且将在教学楼多处区域设置“阅读角”,以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乙】对此我们《读书俱乐部》郑重向全年级发出认捐我最喜爱的书籍的倡议:

    1.优先捐赠所列书单内的书籍。2.所捐书籍无明显破损。3.所捐书籍须正能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携手将读书的种子撒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倡议人:C23年级读书俱乐部

    2024年1月

    ①【甲】处画线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你修改。

    (3)、【家校共育我参与】合合同学的妈妈非常在意他的学习成绩,看到他读课外书时总会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做几张试卷。作为合合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劝说他的妈妈呢?(80字以内)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层层雾ǎi浮现在莫莫格湿地之上,一群白鹤的喧嚷打破了莫莫格湿地的宁静……

    白鹤每年六月到八月在西伯利亚繁殖,九月、十月在中国东北吉林境内的莫莫格湿地停歇一个月左右,再启程南下至江西鄱阳湖越冬。这条路线是它们唯一的赌注——白鹤的数量虽然在所有种类的鹤中不是最少的,但它们的迁xǐ路线比较单一,白鹤已被列为极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班委会成员在搜集资料时,有些字形和字音把握不准,请你帮助他们。

    雾ǎi

    迁xǐ

    (2)、请在资料中的“□”里填一个合适的标点。
  • 9、题目:最美

    要求:①请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百家碗

    ①姐能把白胖萝卜切得细如丝线,哥手里的大圆勺能调理出一桌子美味佳肴,我呢,笨人干苦活——没得说,烧火洗碗。洗来洗去,我发现母亲家里的碗,品种花色是越来越多了。

    ②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村里开了家代销店,还科学种田,培植杂交水稻种子,我们家最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父亲去县城受表彰回来,从供销社批发了五桌饭碗、五桌菜碗和五桌筷子,虽然只是些白底蓝边的粗瓷碗,但在数量和齐整上真是大手笔,白亮亮蓝圈圈的碗和用一品红煮过的竹筷往桌上一摆,邻人羡慕不已,细声细气地对我母亲说,家里有喜事时要借去一用。母亲是最惜物的,邻人要借,母亲觉得有面子,但又担忧碗搞混了、摔破了。

    ③父亲自然比母亲胸怀开阔,开导说,农家用物十八样,犁耙锄箕,谁家能样样置办齐整?还不是你办风车我办禾桶,邻里之间相互借用。碗怕搞混,这个好办,给它们做个记号不就行了?“碗又不是鸡鸭,怎么做记号?”母亲为难地说。父亲笑而不答。

    ④晚上,父亲拿回来一个小凿子和锤子,要哥哥双手扶好碗沿,父亲轻轻地在碗底打点,一点一点组成横竖撇捺,当一个“开”字出现在碗底时,母亲高兴起来,全院子都是“罗”姓,第二字是班辈字,也有十来个同辈的,只有第三个“开”字是属于父亲的。刻上这个字,随便哪家来借都不会弄错了。每次有人来借碗,母亲总会说,我家的碗都刻了字的。

    ⑤村里的红白喜事,孩子们自然是最快乐的,一院落的人一起吃饭,是多大的排场啊。孩子们端着饭碗,到这桌瞧瞧,那桌看看,甚至在桌凳的空隙间玩起了游戏,打破碗成了常有的事。主家一般都不会怪罪孩子,更不可能要孩子父母赔偿,酒席完毕,主家自会主动赔偿,赔的时候有花色品种相同的当然好,但各家买的碗大都不一样,怎么办呢?乡人自有乡人的办法:打碎饭碗赔菜碗,打碎菜碗赔更大的菜碗,不能亏了好心帮你的人。那些年,院落里几乎家家借过我家的碗,母亲的菜碗,可以说聚集了整个院落的品种,有刻“华”字的、刻“楚”字的、刻“安”的,还有没刻字的大海碗。每次洗这些落满了岁月的碗,总会想起院落里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⑥后来,村里的经济条件好起来,家家置办了十桌八桌碗筷,一般的红白喜事都能自家应付,再不要借我家的碗了,但母亲家里的碗还是在变,因为母亲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成家了。

    ⑦显眼的是十多只装驴胶补血颗粒的搪瓷碗,那是姐买给母亲的补品,补品吃完,搪瓷碗被母亲利用上,家庭聚餐时盛鸡盛鱼刚好;喜庆的是几只白底红花的小菜碗,这是哥哥家里的碗,是过年过节时嫂子给母亲送菜时留下的;小巧的是两只青瓷盖碗,母亲入冬总会咳嗽,我会用盖碗蒸了冰糖雪梨、冰糖银耳给母亲送来;方便的是几个塑料饭盒,那是侄女侄儿们给母亲带饺子、酥饼等留下的……清洗着这些杂色的碗,感觉岁月静好。

    ⑧还有一只陶钵,看到它,我会生出时光倒流之感。那是我刚工作那年重阳节,学校教师会餐,每人一钵子米粉肉。蒸笼揭开,整个校园都香了。老师们都舍不得一个人独享这份美味,但又不好意思端回去。校长说:“我就不陪大家过节了,我得把米粉肉端回去给孩子们吃。”听校长这么一说,大家都轻松了,我也喜滋滋地端了米粉肉回来,和母亲一起吃。母亲现在还会说起,学校蒸笼里蒸的米粉肉最好吃。

    ⑨母亲的碗,最不整齐,大大小小,新新旧旧,但每一只碗里,都珍重地盛满了我们院落、我们家的幸福。

    (1)、本文用朴实自然的笔调,写出了生活的温情。请简要概括能体现温情的相关故事情节。
    (2)、你对文中“每次有人来借碗,母亲总会说,我家的碗都刻了字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你对文章标题“母亲的百家碗”的理解。
  • 1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⑪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⑫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
    (2)、照示例,用三字语概括⑦-⑪段的内容。

    、逗狼狗、

    (3)、下面语句,结合加点词句体会当时的情境,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安安的特点的。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4)、教育是一门爱与智慧共存的艺术。儿童和成人在认知、行为、情感方面有很大差异,需要互相理解和有效沟通。下面是小文和父母一起阅读这篇文章后的交流情境。请你完善他们的对话。

    妈妈:文中妈妈好有爱呀。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着急,担心他的安全;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看看孩子究竟在做什么。这都是妈妈对孩子的爱。

    小文:文中的安安

    爸爸:孩子的成长

  • 1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日夜恒鸣口干舌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春秋时人,姓陈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③蛙黾(měng):青蛙。黾,蛙的一种。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丁氏曰         对:

    其家穿井     及:

    ③多言有乎     益: 

    夜而鸣        时:

    (2)、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4)、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
  • 1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③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道出了旅人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B、诗歌首句叙写冬至佳节,原本团圆的日子,诗人却远在邯郸,无法归家。 C、“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写诗人在客店里过节朋友陪伴的温馨情景。 D、整首诗歌构思精巧,全诗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
    (2)、请写出本诗中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 14、整本书阅读;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下列回目均和孙悟空有关,你认为应该精读的回目是?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

  •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秋词》(其一)中诗人描绘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表达出豪迈之情的诗句是:
    (2)、《夜雨寄北》中蕴含着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4)、《潼关》中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16、学校开展以“我爱运动”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校学生会调查全校同学课余运动情况,下面是两幅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图。请你结合两图,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课余活动情况

    活动方式

    以运动为主

    以娱乐为主

    以阅读为主

    其他

    人数占比

    20%

    40%

    30%

    10%

    每天课余运动时间

    活动时长

    20-40分钟

    20分钟以内

    40分钟以上

    不运动

    人数占比

    25%

    45%

    10%

    20%

    (2)、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小胡说:“运动太累人,又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几道题呢。”针对他的话,请你以同学的身份进行劝说,注意语言得体。
    (3)、你的班级将出一期以“运动心得”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结合自己的运动体验,写一则心得。要求生动形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同学一:我爱踢球,如穿针引线般的传球,让我享受到默契配合的快乐。

    同学二:我爱跑步,用汗水征服跑道,用毅力战胜自我,用脚步丈量人生。

  • 17、讨论会开始之前,班长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复述。下面是他的复述稿,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皇帝,他特别喜欢好看的新衣服。除了A(夸耀  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他什么也不关心。这一天城里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织出世上最美丽的布,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B(不可救药  无药可救)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为了尽快得到新衣服,答应了两个骗子的所有请求,给他们每人一个jüé士的头xián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还封他们为“御骋织师”。两个骗子在空织布机上忙活了很多天,然后将不存在的新衣服给皇帝“穿上”了。而皇帝在众人的附和声中,穿着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侍卫、全城的百姓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一个小孩道出了真相:皇帝什么都没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üé

    头xián

    (2)、请给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 18、【绽放思想之花】写作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⑴有人喜欢白色的纯洁,有人喜欢橙色的温暖,有人喜欢粉色的浪漫……你也许对某种色彩情有独钟。 激情燃烧的火红,收获成功的金黄,茁壮成长中的那一抹新绿,追逐梦想时的那一片蔚蓝……青春的画卷上,总有一种色彩属于你。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⑵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介绍自己的成功起点:1天做1个俯卧撑,1天读1页书,1天写50个字。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这就是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起点的魔力,毕竟,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都有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自然会收获一个让人满意的硕果。

    请记住:没有一夜长高的树,没有一步登天的路!

    作文要求:⑴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 19、【崇敬英雄人物】专题学习活动

    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危难前选择英勇。生活中,平凡又令人感动的英雄无处不在,只待你去发现。英雄勇于担当,心怀千家万户,有感于此,黔英中学拟开展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在活动准备期间,校宣传部准备在宣传海报上放几副展现各行各业英雄风采的对联。下面是学生收集到的四副对联,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理解,选出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和海报要求的一副(   )
    A、快刀无声除病患        良医有术救危人 B、羔羊跪乳兽知义        黄香温席孩体情 C、忠诚卫士临危不惧      不朽英灵巍峨丰碑 D、天地红门英雄气        人民消防保家园
    (2)、下面是小娜整理的本校学生对英雄人物了解情况的调查信息,请你补写下列表格信息。

    调查信息

    项目

    调查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

    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

    社会:22%

    学校:53%

    家庭:18%

    其他:7%

    中学生对了解英雄人物的态度

    热情度很高:68%

    热情度一般:28%

    无所谓:4%

    (3)、校学生会拟根据活动主题举办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在生活中或教材中选择一位英雄人物,仿照示例,为其写一段推荐词。(要求:不超过100字)

    示例:邓稼先

    推荐词: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核武器制造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心中,国家最重,名利最轻。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 20、【读经典悟人生】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深入红区了解中国共产党,接触了许多优秀的红军领袖,下列人物介绍有误的一项(   )
    A、朱德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B、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而被迫九岁就离开家,闯荡世界。 C、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剪去了辫子并在师范学校团结了一批学生成立了新民学会。 D、贺龙曾是土匪头子,在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凭“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2)、向斯诺学习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全书,加以阐述。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