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1、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B、新时代的青年人做学问要开拓进取,而不要默守成规,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的科技和文化就不会进步。 C、我们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全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寻章摘句,而要推敲细思,揣摩文章精妙之处。 D、科学家测量了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周围的岩层,其形成时间大约可以追朔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
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人,只有足够坚毅,才会足够幸运。船的目标从来不是停在温柔的港湾,而是搏击风浪,漂洋过海;鹰的志向从来不是栖居舒适的窠巢,而是展翅翱翔,傲视苍穹。望你不要沉溺在安逸的生活里停滞不前,给你遮风挡雨的屋檐,同样也会让你不见天日。只有直面挫折,不惧坎坷,贮蓄力量,坚韧不拔,才能为自己撑起一片晴天。没有谁的幸运来得容易,只不过是坚毅不弃最终赢得了幸运的青睐。
A、栖居(xī) 窠巢(kē) 漂洋过海(piāo) B、苍穹(qióng) 沉溺(nì) 遮风挡雨(zhē) C、停滞(zhì) 安逸(yì) 贮蓄力量(zù) D、挫折(cuò) 青睐(lái) 坚韧不拔(rèn) -
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一份付出都源于对初心的热爱,值得致敬。致敬“以禾下乘凉梦”守护万家粮仓的袁隆平;致敬用羸弱身躯托起数千名女孩求学希望的张桂梅;致敬风雨中保障人们出行安全的交警;致敬在厨房忙碌为家人精心准备早餐的妈妈……
要求:请以“致敬”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题目二:享受▲的时光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4、初二5班的涛涛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他想给书中的“长征”部分做一个阅读记录卡,请你帮他完善表格。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又名
①《》
作者
埃德加·斯诺
重大事件
湘江之战、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困难
缺乏生活物资,缺少粮食;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前有围堵,后有追兵。
精神品质
坚强乐观、②
对学习或生活的启示
③
-
5、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父亲的算盘
董柏云
①我家有一把算盘,是父亲的日常用具。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现在细想起来,那把算盘将我童年的欢乐和迷茫紧紧连结在一起。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父亲是城区一家国有企业的食堂会计,每天与算盘打交道。一大清早,父亲就去上班了,因为食堂采购员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都需一一过磅入账。每到这时,父亲站在磅秤边,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把算盘珠子拨得哗啦哗啦响。见过父亲打算盘的人都说这是一种享受,怪不得父亲有“铁算盘”的美誉呢。
③因年龄关系,父亲从会计岗位上退下来,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位小伙子。厂领导要父亲做好“传帮带”工作。新手上岗第一天,父亲先看其打“百子”的基本功。所谓打“百工”1加到100,总和是5050,如果不是这个数字,就说明打错了,得从头再来,直到数字正确为止。
所以通过打“百子”,极易看出这个人运用珠算的基本功。正是由于父亲认真负责的态度,食堂会计这一岗位的员工都秉承了父亲“铁算盘”的风范。
④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每天下班回家,吃过晚饭,父亲的必做功课是算一算家里一天的开支。父亲左手翻账本,右手快速灵巧地拨动着算珠,翻飞的五指,如蜻蜓点水,似彩蝶翩跹,就像琴师正在弹奏一曲《蓝色多瑙河》。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
⑤那时候,我还年少,小学读书时有珠算课。凡有珠算课的日子,我总想把父亲的算盘带到学校去,一是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父亲那把十三档的大算盘,二是这算盘操作顺手,但父亲没同意。他特地到文具商店买了一把十一档的小算盘给我,把布带拴在算盘的两端,以方便携带。
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将珠算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对于其中“三下五除二”这句口诀的另一层意思我一直不甚明白。一天晚上,我向父亲求解。父亲取下挂在柱子上的算盘,用手悬空上下一晃,“唰”的一声,算盘上的上下两排珠子立时分得整整齐齐。父亲先以慢动作演示。他在算盘的下档上拨两个算珠,也就是数字为二,他再加三个上去,随手从上档拨下一个珠,除去下档的两个珠,总数为5,也就是3+2=5。接着,父亲又以极快的动作示范。原来这“三下五除二”指的是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虽然现今很少再用这句成语,但从那以后,我对这句珠算口诀印象特别深刻。
⑦父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他始终教育我们要遵循“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过日子。如今,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但他对我们的殷殷教诲如算盘珠子般溜光洁滑,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绍兴日报》,有删改)
(1)、文章是如何围绕“算盘”这一线索展开叙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2)、结合语境,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列语句。①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从细节描写的角度)
②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中父亲的具体行为,分析“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是如何传递的。 -
6、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尊都假嘟”“你个老六” “ 笑鼠了” “丸辣” “鸡你太美”……时下、与孩子们交流正在㝊得起来越困难,虽然你能听懂他们说的每个字,但如果不了解孩子们的话语体系,你能明白孩子想说什么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这样的担忧并不多余————网络烂梗满天飞的时代,“失语症患者”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超是模糊,使用范围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实则空洞无物。相比起“失语症”、夹枪带棒的翇话烂梗更令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忧————那些充满暴戾气息的网络语言,往往有可能。会成为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温床。
材料二:黑话烂梗何以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另一方面是,在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方面,不少未成年人喜欢既网络流行梗或使用网络流行语,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模仿二次元动漫、玩二次无游戏中的人物,模仿网络恶搞视频等。而游戏、动漫、短视频正是网络黑话烂挭的重要传播渠道。
材料三:学校、家庭、网络平台都应携起手来,引导孩子们认识语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田轨还乡》在网上爆火。不少网友表示“听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勾都是思念”,可见朴实真挚的语言依然能打动人心,也可见在中小学生中不乏热重文字、擅长表达的“高手”。
材料四:语言规范关乎文化传承。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黑话短概不仅容易造成认知困难和交流障碍,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往。防治黑话尽控,是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的必然要求。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应用的力度,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学校和家庭也应守土尽责,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黑话烂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黑话烂梗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 B、黑话烂梗有助于青少年理解更丰富的语言文化。 C、黑话烂梗容易造成认知困难和交流障碍。 D、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负面影响。(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黑话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 B、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创新。 C、学校和家庭让孩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就能防治黑话烂梗。 D、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关乎文化传承。(3)、学校举办“网言网语”辩论赛,正方观点是:网络用语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你是正方辩手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补充一个论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
7、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小满的“满”指什么?
孟 扬
①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2025年小满始于5月21日。
②“小满见三新”,小满时,农作物陆续成熟,可供人们尝鲜。各地的“三新”品种并不相同,江南地区多指大麦、油菜、蚕豆;北方地区多指小麦、豌豆、油菜。
③这个时节,北京、辽宁、山东的樱桃迎来成熟期,而福建、广东的荔枝也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④凝聚着中华先民的生活经历和农耕经验的二十四节气,是岁时变化的概括与标识,小满也不例外。 “满”, 《说文解字》 中释义为“满,盈溢也”。小满,意味着“满而不溢” “满而不盈”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即为农事物候,一方面与作物的生长有关,另一方面与降水量相联系。
⑤“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在北方.小满之“满”,指代作物籽粒充实饱满。小麦被认为是小满节气的表征作物。此时,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结实,进入灌浆险段,籽粒日渐充实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小满三候为“麦秋至”。麦秋,指的就是收割麦子。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很多地方把小满之后的“十八天”视为收割小麦的重要时间节点。
⑥“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在南方,小满之“满”,指代着雨水充盈。在这个时节,受夏季风等影响,南方地区降水逐渐增多。这时也到了蓄水种植水稻的时期,如果雨水偏少,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所以有所谓“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
⑦近年,对于节气文化的考证研究更为丰富,也有学者提出,小满之满表征气候,指代与日照强度、时长相关的“阳气”,为认知“小满”提供了又一视角。
⑧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在节气体系中,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小暑大暑,表现出同构的对称之美,而小满之后,接续的是“芒种”而非“大满”。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录》中提到,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对此,有人认为,如果麦子“大满”收割则籽粒容易脱落,如果江河“大满”就会外溢,造成损失或危害。故而以芒种命名小满后的节气。也有人从文化角度解读,认为传统的中庸之道忌讳“太满” “大满”,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小满之名,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们的智慧,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⑨二十四节气是社会实践,也是知识体系。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际影响,也引发着感悟与思考。由“满而不溢”到“满招损,谦受益”,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有情趣的意会与自洽。但即便是在当代世界,将满未满的“小满状态”,何尝不是对抗熵增定律的一种优雅的姿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满的“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岚文解宇》中“盈溢也”的释义。 B、在北方指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充实饱满。 C、在南方指雨水充盈。 D、指与日照强度和时长相关的“阳气”达到全年最盛。(2)、下列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B、选文引用《说文解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典籍中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⑤⑥段将“北方”与“南方”作对比,突出小满节气的南北气候差异。(3)、第⑧段提到“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满而不溢”的理解。 -
8、古诗文积累;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
登临楼台,陈子昂写下《登幽州台歌》,用“① , ”抒发了因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苦愁闷之感;崔颢写下《黄鹤楼》,用“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面对风雨,李白高呼“③ , 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豪情点燃希望;刘禹锡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④”,借自然之景昭示新生;杜甫虽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⑤ 的呼喊;龚自珍虽辞官离京,却用“⑥ , 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表达他牵挂国家的一腔热忱。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宿泸山①
杨 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浣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2)、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列召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 “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乘。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①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②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③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④,杀子阳。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拊(fǔ)心:拍着心口,形容焦急或抱怨的样子。②过:拜访,这里指“派人.③罪:怪罪、治罪,④作难:发动叛乱。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 奉:侍奉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C、使者去 去:距离 D、妻子皆得逸乐 妻子:妻子和儿女(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 之:助词,的 B、弗得则死 则:就 C、居君之国而穷 而:连词,表转折 D、其妻望而拊心曰 其:代词,他的(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对比精当,排比精彩,说理深刻。 B、甲文作者认为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会丧失“本心”。 C、乙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D、乙文“列子不受粟”和甲文“行道之人弗受”都是“不义”的表现。(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此吾所以不受也。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彝族银饰宛如最纯净的月光,静静洒落在彝族文化的版图上。在彝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它既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又凝聚着彝族人民对纯净无瑕、坚韧顽强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
①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布拖人民对银饰的钟爱早已深入骨髓。当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时,家中长辈便会为她精心捶打第一件银饰,也许只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银耳环,轻轻挂在她稚嫩的耳垂上,伴随她开启人生的旅程。
彝族银饰款式多样,繁复的纹样令人【甲】;②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元素。这些图案虽然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但是美观。譬如,月牙纹代表思念家乡和幸福美满,羊角纹寓意富贵吉祥。
走进越西县贡莫镇瓦曲村,仿佛踏入世外桃源。③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绿树田地;环绕相拥。这个被称为“银饰村”的地方,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在瓦曲村,孩子们大多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向长辈学习这门手艺,经代代传承,银饰技艺愈发精湛。
④彝族银饰,这轮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希望的纯净月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它是▲的结晶,更是▲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 , 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这轮月光▲。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洒落(sǎ) 土壤(rǎng) B、凝聚(níng) 坚韧(rèn) C、坠地(zhuì) 捶打(chuí) D、稚嫩(zhì) 譬如(bì)(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无伦次 B、正襟危坐 C、眼花缭乱 D、目空一切(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图案之所以美观,是因为它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因 B、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C、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还美观。 D、这些图案虽然美观,但是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5)、在文段的空缺处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彝族银饰必将继续闪耀
②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③彝族人民智慧
④照亮更遥远的地方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6)、假设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计划采访瓦曲村的老银匠。请根据材料中关于银饰技艺传承的内容,设计2个采访问题(每个问题需涉及不同角度,如技艺学习经历、文化意义、未来展望等)。 -
12、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根据下表内容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成果
名字及其来源
运送航天员往返的载人飞船
神舟——谐音“神州”
进行科研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神话故事
用于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的飞机
鲲龙——文学形象
用于地月通信的中继星
鹊桥——民间传说
(1)、下面是根据上表内容得出的有关“科技成果命名”的特点,其中有一项错误,请找出并修改;同时再补写一个特点。①关联技术
②取材经典
③彰显文化
错误项: , 修改为:;补充:。
(2)、请结合上表中有关“神舟”的内容,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①?因为“神舟”意为“神奇的船”,用“神舟”来命名载人飞船,符合它自身的特点,很贴切;另一方面,② , 所以名为“神舟”而意为“神州”,表明其“中国造”的身份,③。④ , 今朝探索宇宙:“神舟”载人飞船,实现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飞向太空的心愿。
(3)、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请仿照示例,结合上表内容,为“嫦娥”月球探测器和“鲲龙”飞机各写一则赞语。(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示例:“神舟”载人飞船——你是一叶轻舟,满载国人期待,徜徉浩瀚星海。
“鹊桥”中继星——飞架人间与天上,连接科技与传说。
①“嫦娥”月球探测器——
②“鲲龙”飞机——
-
1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河流是村庄的秘史
高卫国
①我脚下流淌的是一条具有神力的河,与其说河里面流淌的是水,不如说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那些流走的时光也如同河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浑浊,一会儿清澈。
②望着眼前的水痕,前几日水涨满河床的情景就如同一个斑驳的梦影。小河水落之后,河床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大青石清晰地裸露出来。我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偶尔在石头底部的水洼里可以捡到铜钱,也有人在水底摸出过碎瓷片,水里还可以见到残破的石碑。它们都是村庄的一部分,曾见证过祖先的生活。那一刻,我脑海里掠过一句诗:“河流是村庄的一部秘史。”
③春风送暖,两岸的垂柳吐出了一片鹅黄。春光斜斜地铺在河面上,垂柳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几只鸭子拍打着翅膀跃入水中。夏日炎炎,柳树的浓荫罩在河面上,小鱼也游过来躲在浓荫下乘凉,不远处的荷叶下有几只青蛙正在鼓着腮鸣唱。秋风浩荡,站在堤坡上,能听见河水冲刷石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含混、低沉,似乎是从时间的纵深处传来,它知道河流的秘密,也洞悉村庄的过往。冬日来临,柳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摇落到河面上,站在岸边看河水奔流,一副阅尽沧桑的神态。要不了多久,雪花飘落,河流两岸就会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一景一物,都在讲述着村庄四季变化的秘密。
④河岸上的垂柳、芦苇、龙须草、碎叶莲,还有水中的小鱼、青蛙、水鸟、野鸭子,这些植物和小生灵一起丰富了生命的底蕴,我在与小河的对视中获得了“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
⑤我站在桥上俯视这条河,如今的河道比我小时候见过的河道弯曲了许多,河两岸密匝匝的芦苇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垦的农田。这使得我眼前的小河缺少了蓬勃的生机。
⑥有河流的村庄,都是古老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河上架着的那座石拱桥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桥墩上端的两侧雕刻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大字。童年时期,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我都心生欣喜,因为我可以从这几个字里面指认出我的姓名。祖母曾讲过,石桥修建前,这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木桥,是我们高家和霍家两姓族人出钱出粮建造的。可是建桥的过程并不顺利,两家因为桥的高度发生过争执。但是那些陈年往事随时间卷入流云之后,两姓人家依然会和谐相处。如今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庄,共有十几姓人家,就算是扯不上亲戚关系,也一定有着前面几代人的交情或来往。
⑦我在脑海里沉思村庄历史的同时,再一次打量眼前的河流,不禁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下的一句话:“滔滔不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会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雄伟、超人的生命。”
⑧小时候,我行走在河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个高姓的牧羊老人,他低头看着河面的流水和流水中被风卷入的落叶,也看水中的枯草。夕阳在山,霞光浓稠,桥头走过来一个庄稼汉和两个妇女,牧羊的老人将悠闲的山羊从河坡草地赶到了桥上,与他们一起走进了画面里。
⑨如今那个牧羊老人早已长眠于小河北岸的泥土之中,他头枕着堤坡下的泥土,依然可以望见缓缓流淌的小河。
⑩河水永不停息,看村庄里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平静地流逝,如同天上流逝的云。天空如此阔远,地面布满褶皱,河流也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变老了。
⑪那些远去的日子有一部分浓缩成了我记住的过往,还有一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然沉入时光之河的深处,犹如____。
(选自《202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河流”为什么是“村庄的秘史”?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2)、文章删掉第⑤段,上下文依然可以衔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3)、下面哪一选项中的句子更适合放在第⑪段空缺处?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A.离乡的我将穿不上的旧衣抛在了残破的老屋……
B.儿时的我打水漂时旋出去的瓦片沉入了眼前的河流……
(4)、作者在写眼前河流时多次回忆过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4、名著阅读;学校开展“循变化,品人物”的主题读书活动。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是品析人物的有效方法。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符合作者对其情感变化是“从讨厌到追念”的两项____A、陈莲河(《父亲的病》) B、衍太太(《琐记》) C、范爱农(《范爱农》) D、阿长(《阿长与<山海经>》)(2)、人物的行为变化,往往折射其内心追求。下面哪一项匹配不恰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修改不恰当的“内心追求”。
A.未找到共产党的踪迹,朱德去北京继续寻找。(《红星照耀中国》)——对革命道路的追寻
B.了解疯女人的真相后,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简•爱》)——对个人自由的渴求
C.爆发第一次冲突后,保尔决定离开冬妮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崇高理想的坚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 , 虽污泽可使为美壤。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他田比 比:相比 B、后列嘉树 嘉:美好 C、志恭因造予 造:到……去 D、始为蒲苇之陂 陂:池塘(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②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3)、“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
1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
17、作文。
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辛勤地劳作”“金色的颗粒”彰显自然的法则,藏着成长的密码,蕴含辩证的关系……上面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从“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朗读时,眼到口到,朗读内容更容易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文章。同时,朗读还能训练口语发音,使朗读者字正腔圆。
③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技巧。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另外,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再者,语调的高低变化,让声音富有音乐美感,也能表达出作品细腻的情感。总之,朗读时要依文而读,以读传情。
④朗读是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不妨打开课本,朗读起来吧。
(摘编自《中国教师》,有删改)
乙
“朗读课文热潮”的背后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
②只是“朗读课文”,为何就那么吸引人呢?文字被注入声音,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生动地演绎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另一方面讲,那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在所读课文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格调明快的《春》,深沉感人的《背影》,恢弘大气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本身就富有情感,文字很有表现力,作为朗读材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④如今,学生时代所学的课文被精彩演绎,成为了互联网上具有热度的朗读视频。这些视频加上了适宜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片、音乐等。这样的技术手段,使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更为具象。此外,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⑤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做法有哪些?请分点概括作答。(2)、甲、乙两文以同样的语句开头,哪一处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掉?请判断并简述理由。(3)、某同学要选择本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则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参加课文朗读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参照示例,给他提出两条建议。示例:朗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调要高,表达友人的愤怒。
-
1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 ,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2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委:舍弃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未尝稍降辞色 色:颜色 D、俟其欣悦 俟:等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必以分人 C、益慕圣贤之道 无丝竹之乱耳 D、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如土石何(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我)收集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B、(我)收集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我)抄写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D、(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4)、下列从选文得出的道理,只能在甲文中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①交友应以信
②待人应以礼
③求学应以勤
④辩驳应以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