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图是甲、乙家族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某同种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的系谱图,若6号与9号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A、4/9 B、5/6 C、1/12 D、3/8 -
2、 人的IA、IB、ⅰ基因可以控制血型。在一般情况下,基因型ⅱ表现为O型血,IAIA或IAⅰ为A型血,IBIB或IBⅰ为B型血,IAIB为AB型血。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之一有可能是A型血 D、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
-
3、 下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B、只有过程①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C、④过程形成卵细胞时经过了两次均等分裂 D、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 -
4、 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进行模拟实验,装置如下图,雌①雌②容器中的小球分别模拟某雌性个体的两对遗传因子,雄①雄②同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雌①和雄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只能模拟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B、将从雌①、雄①中分别随机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只能模拟基因的分离定律 D、重复抓取的次数越多,其结果越接近孟德尔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统计数据 -
5、 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分离蚕豆花芽→解离→漂洗→甲紫溶液染色→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B、分离成熟小鼠卵巢→解离→甲紫溶液染色→漂洗→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C、分离蝗虫成熟精巢→解离→漂洗→醋酸洋红液染色→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D、分离幼嫩桃花雄蕊→解离→醋酸洋红液染色→漂洗→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
6、如图甲、乙、丙为某二倍体雄性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示意图。图甲为细胞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图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相对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丙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此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处于图乙BC段的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或2条Y染色体 C、图甲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可对应图乙的DE段和图丙的a时期 D、图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可对应图乙的DE段和图丙的d时期 -
7、 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乙是该生物的四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该四个精细胞至少来自多少个初级精母细胞( )
A、1 B、2 C、3 D、4 -
8、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
9、 如图表示一个四分体的互换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分体的互换过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C、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间期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D、一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
10、 双眼皮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双眼皮、单眼皮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双眼皮、单眼皮的女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双眼皮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一定都是单眼皮 C、若甲与丁结婚,生出的孩子是单眼皮的概率为50% D、若乙与丙结婚,生出一个单眼皮的女孩,则丙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
11、 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分别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
A、①和①③ B、①和② C、①和①② D、①和① -
12、 关于杂交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B、杂交育种都必须通过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纯合子 C、培育细菌新品种可以选用杂交育种 D、在哺乳动物杂交育种中到了F2后,对所需表现型采用测交鉴别,子代留种
-
13、 下列解决遗传问题的最合适方法是( )A、鉴定一只小白鼠是否为纯合子采用自交 B、区别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可采用杂交 C、提高水稻抗倒伏品种的纯合度采用杂交 D、确定子一代豌豆的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测交
-
14、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演绎过程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实验现象 C、“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环节 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
15、 在紫蔷薇中,遗传因子类型为CC的植株开红花,cc的植物开白花,Cc开粉花。在下列杂交组合中,开红花的比例最高的是( )A、CC×cc B、Cc ×CC C、cc×Cc D、Cc×Cc
-
16、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绵羊的长毛和卷毛 B、豌豆的圆粒和黄粒 C、猫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D、矮牵牛的紫花和白花
-
17、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以下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能生长。)
(1)、从培养基成分分析,图中基本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存在差异的成分是。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2)、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 , 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填“基本”或“完全”)培养基上,理由是 , 从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3)、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 , 或培养时间太长导致。(4)、为进一步完成对初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科研人员进行如下操作:①用接种针挑取(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填“皿盖”或“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A、B、C、D、E(如图所示)。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分别放入少量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区域
放入的氨基酸
A
组氨酸
苏氨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B
精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天冬氨酸
C
酪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D
甘氨酸
苯丙氨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E
半胱氨酸
亮氨酸
天冬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只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菌株是营养缺陷型。
-
18、 甲胎蛋白(AFP) 是癌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可以用来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现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抗AFP单克隆抗体,过程如下图一,请据图回答: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是和 , 要生产抗AFP单克隆抗体,首先需要向小鼠体内注入作为抗原。(2)、细胞①是 , 它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时使用的化学试剂是。(3)、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为将需要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利用的选择培养基原理是: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淋巴细胞中有两条DNA合成途径,而骨髓瘤细胞中只有D途径,如图二。如果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融合的细胞有类。根据上述原理将杂交瘤细胞分离出来,使用的选择培养基里面应加入(4)、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进行两次筛选,其中第二次筛选的方法为技术。(5)、通过此过程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和氟尿嘧啶结合后制成生物导弹来治疗肝癌,其中能对癌细胞起到杀伤作用的是 -
19、 科学家将番茄(2N)和马铃薯(4N)利用如图技术得到“番茄——马铃薯”植株。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所示技术的原理是和。(2)、过程I使用酶去除细胞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c表示。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3)、诱导试管f中植株生根过程的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较过程Ⅳ(填“高”或“低”),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作用。(4)、过程Ⅳ和Ⅴ运用的技术还广泛用于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如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醇。请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生产紫杉醇的过程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
20、 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 H,以糖蜜(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含较多蔗糖)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生产 PHA 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高的菌株 H,可将蔗糖作为液体培养基的 , 并不断提高其浓度,多代培养选择;从功能上看,所用培养基为 。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 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为减小误差,每次应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2)、基于菌株 H 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统,其培养基盐浓度设为60g/L,pH 为10,菌株 H 可正常持续发酵60 d以上。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 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 H 细胞增殖和 PHA 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4)、菌株 H 还能通过分解餐厨垃圾(主要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来生产 PHA,说明其能分泌。